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实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战略目标,黑龙江省正在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冰雪产业的转型升级。努力将黑龙江省打造成为复合型全域冰雪旅游目的地。然而,在全省冰雪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选择雪乡旅游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旅游生态足迹法对当地冰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通过对生态足迹(TEF)和生态承载力(TEC)进行比较,得到雪乡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为3 188.288 7 hm2;旅游生态承载力为1 955.647 4 hm~2。因此,雪乡当前的旅游发展速度严重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应当通过适当扩大景区范围或适当限制游客数量的方式来缓解当地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大兴安岭地区定位为生态功能区,通过对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接续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瓶颈的阐述,以建设生态功能区为目标,提出了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生态为本,产业复合"的接续产业发展模式,并找出促进其接续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正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农业产业短板,强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涌现了巴布洛生态谷、"云厨1站"全产业链模式等亮点,形成了"三区三带九园"的农业产业布局,走出了一条具有六合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走进新时代,六合将以乡村振兴为总揽,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对标找差、三争活动"  相似文献   

4.
正金寨现代产业园区是"5+1"项目的一项重点工程,规划面积50.74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1.45平方公里,起步区8.68平方公里,发展定位为产城一体、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区。产业园区位交通地处两条高速公路、两条铁路和两条省道围合区域,紧邻沪汉蓉高速公路金寨道口;距沪陕高速公路叶集道口7公里;距宁西铁路叶集站4公里;距沪汉蓉高铁金寨站10公里;距合肥新桥机场100公里。  相似文献   

5.
正怀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湖南省怀化市是武陵山片区面积最广、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高的地区。近年来,怀化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理念融入经济建设各个领域,走出了一条生态资源丰富的贫困山区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之路。厘清发展定位,坚持生态立市、生态优先战略不动摇。强化示范引领。怀化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实施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6.
<正>江苏省海陵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经泰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产业园区。规划面积3.52万亩,分为蔬果、粮食和花木三大产业。一期建成2万亩,辐射带动周边1.5万亩农业结构调整,带动户均增收12000多元。坚持高起点规划定位。在注重突出生产、生活、生态、生物"四生"功能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精心编制了中长期建设规划,初步建成蔬果种植、水  相似文献   

7.
当前,山东省委、省政府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来抓,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烟台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新审视和定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制定长效机制,提出到2020年,全省提前五年基本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8.
桓仁县城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十五"期间,进一步确立了"建设中国生态经济县、构筑北国山水旅游城"的定位。"十一五"以后,深度融合山水生态、地域文化和时代气息,确定了建设"辽东生态古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进入"十二五"后,更加明确了建设以五女山新城为核心,打造"中国休闲度假城"、"世界冰酒之都"、"中国生态经济强县"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本文阐述了桓仁县城通过科学规划、规范化建设,为县域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国有林区的发展需要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化产业集群是国有林区顺利完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有效手段。但国有林区的区域特点制约着国有林区生态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如何突破林区区域限制,促进国有林区生态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成为实践界和理论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阐明国有林区的区域特点及其对生态产业集群的限制,在此基础上探索国有林区生态产业集群定位与发展路径。认为国有林区生态产业集群需要围绕森林功能性产物构建产业集群,且其主打产品必须具备小生态足迹的特征。产业链纵向整合、市场的横向整合、集群与企业品牌建立是推动国有林区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定位,力使四川在战略布局上科学取势,创造和发挥出更大优势,推动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现在四川粮食流通产业已基本形成集聚发展态势,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省粮食行业应当站在新的起点,肩负使命,端对目标,采取对策,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开启科学发展新征程。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文明、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发展,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十八大"设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定位的意义,以及对林业部门和林业发展提供的新机遇,探讨了林业需从提供生态产品、发展生态能源、加强生态核算和加大生态宣传四个方面加强相关基础性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5月以来,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林云举陆续带队深入丽水、湖州、杭州地区调研当地的林业工作,各地通过生态路子"掘金"的发展方式,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如今,林业已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三位一体的现代林业新时期。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已成为各地改革探索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3.
正四川来有生态开发有限公司系自然人合资企业,法人代表张文凤在西充县投资发展生态农业,成立了四川来有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事农业机械租赁、销售,种植养殖技术培训,雷竹、蓝莓、果树及名贵树木、蔬菜瓜果种植、来有农业公园、油用牡丹公园、稻田公园等休闲农业服务,并与"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农业专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牡丹产业委员会"、"四川省林业科学院"、四川省西充县林业局等相关主管部门建立了科研合作基地,形成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4.
生态保护红线研究评述及框架体系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系统梳理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成果,探讨生态保护红线研究的框架体系,进一步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研究结果:当前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概念界定—划定方法—管控策略"这三大方面。然而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已有研究较为分散且缺乏关联互动,仍有深入探索的必要性。在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范畴进行拓展的基础上,按照"理论—方法—实践"相统一的研究脉络,构建"定性—定量—定位—定策"的四位一体生态保护红线研究框架体系。研究结论:未来应从强化自然资源监测技术在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中的应用、构建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实施评价机制、探索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的运作机理等方面对生态保护红线展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正问:如何实现牦牛产业的绿色发展?答:"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农牧业"是逐级分解、逻辑关系明确的三个层次,符合国内外对该地区发展的要求、趋势与同行认可,是现代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的立足点。"现代、高原、特色、生态"四个关键词清晰地描述了青海农牧业发展的边界与指向,发展方向一定要符合"绿色"的总体要求,其内涵是极其丰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指出,"青海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优两高"发展战略。全面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与青海发展战略有机融合的生动实践,充分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创建"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品牌,开展"百乡千村"行动,从整体上提升青海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走出一条青海特色、绿色兴农之路。  相似文献   

17.
正农发行支持乡村振兴应站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角度,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与带动作用,以差异化发展路径将乡村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把乡村放在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上,立足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注重发挥乡村主动性,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从农发行角度讲,要站在服务乡村发展、推动产业兴盛的角度设计政策。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NSW)2008年即着手建立"生物多样性银行(生态银行)制度",2017年全面实行"生物多样性补偿制度";通过强化"生态信用"概念,建立了完善的生态信用评估、登记、交易、补偿制度体系;委托"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托"进行管理,搭建起了生态信用购买方(开发商)与生产方(地主)在生态保护领域的经济连接。生物多样性补偿制度建立了完整的"规避、最小化、修复、补偿"保护层级体系,促进了生态保护"净生收益"目标的实现,有效地推进了全州的生态保护工作。新南威尔士州的生物多样性补偿制度对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黑龙江垦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科学发展的战略思维,瞄准打造垦区国际化现代农业"航母"的战略目标,确定了"抓城、强工、带农"、构建垦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  相似文献   

20.
从空间规划改革的基本定位出发,推演出空间规划改革应遵循"空间治理"和"生态文明"的双线逻辑,并据此评判现行空间规划可借鉴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认为:(1)空间治理的对象是全部国土空间;(2)国土空间兼具载体、资源和生态三种属性;(3)治理关键是明确不同属性空间收益的再分配机制;(4)治理工具应选择建立基于国土空间属性的用途管制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