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的调查问卷数据,建立了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的影响因素与政府供给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表明森林生态供给投入、森林生态政策、社会经济环境、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是影响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的关键因素。森林培育技术虽然有利于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但在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森林培育技术对森林生态服务政府供给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在参阅了大量现有研究成果中关于贫困脆弱性理论与测度方法的基础上,选择了多层次随机回归分析方法,在社区与家庭两个层面进行变量设定,利用HLM7软件实现了模型建立,应用2012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9个林业局的林业职工家庭调查的横截面数据,实证分析了影响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职工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家庭规模、家庭负担比、是否在林场或经营区对家庭贫困脆弱性呈正向影响;户主年龄、家庭资产指数、社区人均收入水平对家庭贫困脆弱性呈负向影响。依据研究结果,建议在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区建设以及二期天保工程建设期间,应充分重视林区的民生工程,重点建设林区社区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强林区职工的生计能力。  相似文献   

3.
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二类资源清查数据,对东北国有林区三个主要地区的森林资源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变化趋势存在地区性差异,内蒙古和吉林的森林资源优于黑龙江国有林区,全局性的森林资源危机并不存在。国有森工企业土地利用方式调整与天保工程实施等因素对国有森工企业走出资源危机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政治因素的定位和规范、经济因素的配置与发展、文化因素的导向与差异以及技术因素的创新与推广4个方面入手,分析其与林区政府执政能力的关系。为了提高黑龙江省林区政府执政能力,林区政府应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号召,把控政府内部行政权力与职责的划分;充分发挥市场自主调节的作用,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统一政府内部的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做到依法执政;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林业监管系统和林业技术的宣传力度,积极指导林户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5.
基于黑龙江省森工林区718户职工家庭2009年的调查数据,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robit回归模型,对其贫困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数量、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耕地面积和代表资本的银行存款对职工贫困造成了显著影响。最后,提出应通过增加教育培训投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和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来降低林区职工贫困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张家口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可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以张家口市为例,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1985—2014年张家口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1985—2014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和较高水平,土地利用总功能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5—2000年土地利用总功能在波动中减弱,土地利用功能以生态功能为主导;2000—2014年土地利用总功能在波动中增强,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由生态功能向经济、社会功能转变。(2)土地利用社会功能缓慢增强,经济功能在波动中增强,生态功能显著减弱并处于明显的波动状态。(3)空间承载、就业支撑、生态维持功能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农业生产、牧业生产、经济发展功能在波动中增强,交通服务功能先缓慢提升后快速提升,资源供给功能逐渐减弱,环境净化功能显著减弱并处于明显的波动状态。(4)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变化的关键影响因子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向环境、政策因素扩展。[结论]基于可持续发展三维度理念构建的指标体系适用于张家口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灰色关联模型能够较好地识别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动态变化的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利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工企业中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作为样本数据,建立国有林区人才流动意愿的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国有林区人才流动意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林区人才流动的意愿受人才自身的性别、学历、家庭教育、医疗负担、工作环境、企业用人机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提出加强国有林区基本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林区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万志芳  刘禹君 《林业经济问题》2012,32(5):377-381,387
通过对黑龙江省40家国有森工企业的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萃取和分析了黑龙江省国有森工企业森林认证的影响因素,得出了对其影响显著的因素:推动力因素因子和企业经营状况与森林认证的关系因子。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加强科研机构的宣传培训力度、加快森林认证专业人才的培养、扩大政府在推进森林认证方面的作用、提高森工企业的森林认证能力和提升森工企业的竞争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依据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现状,根据循环经济理论与3R原则,在森林资源、林地资源的复合基础上,构建国有林区木质资源与非木质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以便将有限的森林资源和废弃物作为一种循环使用的原材料,形成一种"森林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2005—2016年我国主要省份(不包括港澳台等地区)土地经济密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非平稳性。[方法]ESTDA GTWR研究框架,包括空间马尔科夫、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迁跃、地理时空加权回归模型。[结果](1)我国主要省份土地经济密度整体稳定,逐级递增,空间非均衡性增强,且在高邻域水平下具有均质性,低邻域水平下具有异质性,在高区域水平下较为稳定,中低区域水平下更易变动,整体受邻域影响较小。(2)土地经济密度局部空间结构动态性较弱,动态强度降低,高动态强度省域数量增加; 局部空间依赖方向较为稳定并趋向更稳定,波动重心由北向南转移。(3)土地经济密度局部空间凝聚力较高,存在路径依赖或锁定特征,只有青海省发生了时空迁跃。(4)人均GDP、货运量、土地出让金、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以及地形起伏度对土地经济密度整体影响为正,城市化率、城市规模对土地经济密度整体影响为负; 在研究时点中,所有影响因素的时空非平稳性都有所增强,在空间上表现出收缩、稳定、位移、集聚、扩散以及极化等特征,在强度上则存在增强,减弱,稳定的变化趋势。[结论]要实现土地经济密度局部空间格局的跃升存在难度,未来应制定具有弹性的土地管理政策,促进土地经济密度均衡增长。  相似文献   

11.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社会经济系统结构及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进行了分析,进而建立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仿真工具Vensim PLE对自然发展模式、适度发展模式与高速发展模式进行仿真分析,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合理地评价和经营森林资源,科学地进行广东省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的监测,根据广东省林业厅发布的广东省森林资源情况公报数据,从森林资源面积、蓄积量、组成结构等方面总结分析了过去八年来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自2005以来广东省林业用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由于广东省政府及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实施一系列林业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工程,广东省有林地面积、生态公益林面积、以及活立木总蓄积不断增加,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生态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后,国有林区林业第一、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二产业发展迟缓。林区传统就业形式逐渐过渡为绿色就业形式,绿色就业规模逐渐扩大,但是林区经济发展与绿色就业发展趋势并不匹配。基于天保工程后林区发展状况,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制约林区绿色就业规模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林业产业发展不均衡、职工受教育程度不足和缺乏绿色技术人才以及资金和法律保障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发展新型绿色产业、提高职工受教育程度和绿色技能水平、加强金融资金和法律保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DEA法测量了黑龙江省森工40个林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并利用Panel-Data模型找出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3~2009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可归结为林区技术进步缓慢;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作用;技术因素和营林投资比重对森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对其存在负向影响,而劳动投入和天保工程(政策因素)对其影响不显著。为此,提出鼓励林业企业技术创新、优化林业投资结构、加强林业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森林生态服务的市场化进程和深化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一定时间内很难改变,因此,碳排放量在短时间内很难下降.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因素分解法,定量分析了1978-2009 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黑龙江省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