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站在中国绿色革命最前沿——丹佛斯的愿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压力与挑战,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建筑及其运行对环境的巨大影响,由此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内关于发展"绿色建筑"的高潮,"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也应时而生,从2005年到2008年已成功举办了四届.3月27日~29日"第五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如期举行,主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建筑节能".  相似文献   

2.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面对世界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枯竭、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引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发生深刻变革,"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建筑"之路.绿色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人类的建筑从最初的遮风避雨、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掩蔽所到今天四季如春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离及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  相似文献   

3.
倡导绿色建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其中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成为国家节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是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的影响环境的建筑.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绿色建筑、倡导绿色建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倡导绿色建筑,从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内的推广,建筑节能设计越来越引起我国广大建筑工作者的重视,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是降低建筑能耗的必经之路.随着"绿色文化"的广泛传播,绿色建筑也相应产生.绿色建筑,意在把绿色理念赋于建筑,使建筑富有生机,富有活力,使建筑和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建筑和生态系统联系在一起.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才能适应现代城市生态建设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全世界人口剧增、温室效应、资源锐减、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等环境恶化的症状逐渐凸显,对人类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绿色意识、生态意识、节能意识等环保意识正在唤醒人民,这也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各国相继提出追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绿色住宅、生态住宅、智能住宅等.中国在<哥本哈根协议>明确的做出了承诺,而面对未来的发展,中国的建筑业也成为了倡导节能减排的首要行业之一,本文就我国的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若干见解,文章首先陈述了绿色建筑的概念,随后分析了中国绿色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将更加重视重视"绿色建筑设计",注重发展新型"绿色建材",进一步强调"绿色施工"、实施"绿色竣工验收"以及制定"绿色技术标准",随后阐述了中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发展中国的"绿色建筑"过程中应关注普通建筑,要发展"绿色建筑"而不是"低碳建筑",同时要充分、合理利用太阳能,这些为我国的建筑行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相似文献   

6.
从根本上来说,绿色建筑是重视人、自然、建筑三者互动关系的产物,要求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把握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本文介绍了绿色建筑的内涵,阐述了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建筑与环境是一体的,建筑与环境之间必需是协调的.建筑业对延续地球发展责任重大,人们呼唤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和发展的主要措施.以尼古拉斯·格雷姆肖的两个建筑为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8.
"绿色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该理念的提出,是为了使得建筑在满足人类不断提高的健康、舒适、安全的需要基础上,对环境、资源影响最小,最终做到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杭州某生态园工程,简单介绍建筑工程中运用的绿色、节能的技术,对类似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但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漠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人类不得不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并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为全球范围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的主旋律,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带来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深刻变革."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建筑"之路.绿色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地球变暖的进程不断加速,全球异常气候出现的周期缩短、频率增加,地球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显现出来.而"绿色建筑"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任务之一,已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而在建筑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暖通空调新技术,也是实现可持发展,贯彻绿色建筑理念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绿色--作为新世纪环保的主旋律,正日益被广大民众所关注."绿色建筑"以节能、环保、健康舒适和效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绿色建筑"在建筑领域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本文就当前形势的发展阐述了绿色生态建筑的特征、设计方法、推广难点,以及发展"绿色建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节能问题作为绿色建筑的核心问题也日益引起重视.绿色建筑也可称作生态可持续性建筑,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期的满足人类健康地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需要.根据国家绿色建筑发展制定的两个阶段目标以及四大基本策略,在遵循此原则的前提下,从绿色建筑面临的设计施工难题,提出从资源的易得性、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循环利用性等方面着手考虑,从而获得了稳步发展绿色建筑的策略.而目前在我国的绿色建筑中,暖通节能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且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措施阐述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先从绿色建筑设计、以低耗为核心发展绿色建筑、坚持适当技术原则,强调“整体设计”思想三方面论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提出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要坚持整体及环境优化原则、应用环保节能材料和高新施工技术的原则以及健康舒适的原则,概述绿色建筑的整体环境的设计和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法,最后总结分析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前景.  相似文献   

14.
随着建筑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的承栽能力成为衡量发展潜力的主要指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提供健康、舒适、活动空间,节俭使用有限资源与能源的绿色建筑,将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本文就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绿色建筑推广的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宇平 《发展研究》2007,(10):47-49
目前,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开发绿色建筑可以有效的缓解上述问题.文章分析了绿色建筑的特征、推广中的障碍,进而提出了绿色建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对绿色建筑的推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摘要:"绿色"可理解为生存环境或条件.人类生存环境的主体是建筑.绿色建筑的提出,是基于建筑领域中人本主义价值的觉醒.它直接审视建筑的本质所在,讨论今日与未来人类社会所面临和即将面临的生存问题.绿色建筑撼动了现代主义美学的构造和技术观,向现代建筑物质根基的合理性和可持续行提出了诘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球都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这必然导致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的产生,绿色建筑正是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提出的.本文通过介绍绿色建筑的基本特征和理念,对绿色建筑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环境责任与建筑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基于2020年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的大型建筑企业2009—2019年数据,采用基于SBM方向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方法测度了大型建筑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运用Tobit回归分析了环境责任对大型建筑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多数大型建筑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上升状态,且受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提升的双重驱动;(2)环境责任能够显著促进建筑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独立董事比例、企业规模会抑制大型建筑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营商环境及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则能显著提高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这一研究为大型建筑企业加强环境责任建设,提高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在建筑中使用绿色施工技术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它可以调节资源供应不足的矛盾,因此目前在大力普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建筑施工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最大程度上节约建筑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是确保绿色建筑的基础途径.本文探讨了建筑工程施工绿色施工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20.
学校建筑的主体是处于成长阶段、对环境敏感度高的儿童或青少年;因此,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绿色设计是设计人员在此过程中必须考虑的要素. 1、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对绿色建筑作出了如下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