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敏 《江苏商论》2003,(7):76-77
2002年关于房地产市场有无“泡沫”的讨论不绝于耳,本文通过对住宅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结构分析,探讨了住宅市场供给结构不协调的原因,提出了优化住宅市场供需结构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几年,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在大大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的情况下,房地产业也产生了很多的泡沫,这对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存有巨大隐患。这种泡沫的产生是由于土地的供需不平衡、信贷产业的不规范、房地产市场结构比例不协调等原因。防止我国房地产产业泡沫的措施是:科学合理的对土地进行管理;规范信贷产业管理;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相似文献   

3.
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将住房供需的合理匹配与协调视为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并引入协调度概念,在此基础上,将该问题转化为经典控制问题,然后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供需影响因素的反馈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4.
张耀华 《商》2012,(22):133-133
娄底市近几年来土地供给形势紧张,土地出让数量有所下降,供需不平衡,这就使得地价与房价齐升,土地供给和房地产市场发展面临危机。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构建基于市场需求的土地供给与房地产市场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5.
凌斌  汪浩 《商业时代》2007,(30):111-112
本文从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城镇化率、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竣工面积等指标入手,分析安徽省商品房的供需总量。指出在经济欠发达的安徽省,房地产市场的供给量低于需求量的局面将会长期存在,短期内投资过热、需求过旺的问题不突出,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形势下应该采取不同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政策措施来发展房地产业。  相似文献   

6.
《商务周刊》2008,(19):46-49
当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的失业率上升等社会影响成为主要担忧时,我们预期住房政策将会适时调整——可能要到2009年第一季度——以期维护房地产业作为增长引擎的地位。此外,由于近期供需状况显示出房价面临极大的下行风险,因此调整房地产价格并配合对需求有利的政策,将有助于支撑潜在的真实而健康的房地产需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房地产业进入增量收缩的时代,不同城市间住房价格、供需以及人口变迁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长期差异性,厘清这些差异的复杂缘由是政府制定未来住房政策的必要依据。本文将住房供给、住房需求、人口变迁和房价纳入统一的复杂动态系统进行研究,基于我国地级市和省会城市的房地产数据,通过寻找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从理论上给出上述变量之间互动机制的解释。基于省会和地级市的城市差异,对理论机制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人口规模增加推升了省会城市的投资需求和弹性供给(相机抉择供给),对普通地级城市影响则不大;省会城市的高房价促进了人口流入,而普通地级城市则相反。建议未来省会城市在应对人口规模增加时,大力构建公共住房保障体系,满足居民居住需求,抑制投资需求,打击投机性供给,做好增量;普通地级城市则不宜大拆大建,而应盘活住房存量,避免过剩。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市场供需联动调控模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仅从供给或需求单方面调控我国的房地产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应从供需联动的角度实施调控政策。供需联动是指根据既定的政策目标,对影响供给与需求层面的因素进行"组合"政策调节,避免单纯影响供给或需求的政策出台导致市场出现新的(超过正常市场容纳度的)无序。供需联动模型表明了我国房地产市场问题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对各级政府调控政策也提出了排除随意性、狭隘本位主义的基本要求,体现设计调控政策的适用效率,同时保障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慧 《价格月刊》2012,(4):74-79
中国房地产调控目标已由"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升级为"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在归纳2011年住房市场主要运行特征的基础上,引入协调度匹配指数模型对2001年~2011年中国住房价格是否达到"合理回归"进行了评价,并从影响住房市场的需求、供给及调控政策三个方面,对2012年中国住房市场运行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从供求两方面分析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房地产市场化的条件下,房地产价格形成受到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供给方面看,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区域垄断性的市场。在这种市场格局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较大的价格决定权。在房地产开发企业面对地价上涨与资金成本上涨的压力时,有能力也有动机通过房价上涨维持其高额利润。从需求方面看,城市化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待续增长必然会形成强大的住房需求。同时,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需求以厦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使我国的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  相似文献   

11.
在房地产市场化的条件下,房地产价格形成受到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供给方面看,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区域垄断性的市场。在这种市场格局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较大的价格决定权。在房地产开发企业面对地价上涨与资金成本上涨的压力时,有能力也有动机通过房价上涨维持其高额利润。从需求方面看,城市化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必然会形成强大的住房需求。同时,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需求以及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使我国的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  相似文献   

12.
无论"国八条"或"厦门八条"都是以调控房地产需求为目标。但是这些政策在调控的同时,区域因素——这一点容易被忽略掉。因为房价是由需求和供给双方共同决定的,后者的政策反应会最终影响政策的效果。直觉上来说限购会降低需求从而降低价格,就短期而言需求会被降低,但长期(或是在一个周期内)限购不符合供需关系,当需求大于政策影响时,政策威力将被大大削弱,通过观察厦门房价的静态模型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13.
陈雨薇 《现代商业》2013,(15):204-205
本文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分析宁波市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征对宁波市住房需求的变化和影响,从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空间布局、盘活存量住房、完善租赁市场等方面,提出宁波市房地产住房供需模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去库存"成为了房地产市场的主要任务,由于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之间的挤占效应,去库存势必会影响到保障性住房的发展。而面对房地产市场结构的失衡,仅从需求侧方面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应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方面着手。本文通过logistic模型对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趋势做出了长期预测,结合灰色关联分析对短期内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与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宏观调控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严重的问题,如地区间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需求膨胀与供给滞后的矛盾,房地产投资的高涨与住房保障不足同时并存等.本文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进行了客观的梳理与评价,提出完善房地产市场发展与调控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需求主导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两年,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升,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房价的上涨呢?一般来说,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主要有:1,供需因素;供给与需求是影响房地产价格的直接因素,也是形成房地产价格的两个最终因素。比如:供给一定,需求增加,则价格上涨;需求减少,价格下跌;需求一定,供给增加,则价格下跌等。2,物理因素:主要指反映房地产自身的自然物理性状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引发人们对城市住房需求的迅速增加,要切实提高城市住房的供给效率,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增量房,应同时关注存量房市场.本文从与存量房市场发展密切相关的房地产经纪行业入手,分析了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其与存量房市场效率的关系,并提出改善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服务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齐玮娜 《商业时代》2007,(31):97-98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性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异质性、房地产商数量与购房者数量的悬殊、房地产开发进入门槛高和市场信息不完全,由此形成了高房价和住房供需结构不平衡。本文认为,政府可通过监控房地产商的成本、丰富和创新供应结构和供应模式、需求管理以及健全房产制度、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等措施来控制垄断、调节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9.
《财经界(学术)》2007,(9):33-36
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阶段的基本特征。与市场结构性问题相比,供给总量不足的矛盾是当前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主要矛盾。2007年以来,我国无论是土地总供给还是房屋总供给,其增速都呈下降趋势。但同期快速的城市化仍在持续,新增城市居民对住房基本需求和原有城市居民对住房改善性需求,都在不断提高。当前基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高慧  余利霞 《商场现代化》2007,(23):317-318
本文根据四川省21世纪前20年的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目标,采用多种模型对四川省2010年以及2020年的人才需求总量和需求层次进行组合预测。根据四川省历年来人才培养状况及各种层次人才留在四川的比率推测出未来20年内四川省人才供给总量和层次供给量,从而发现人才供需缺口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