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集一起,混同一齐,广州方言说成:“鸠”。读音如“沟”。“鸠”字作为单音词的这个古意,现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了,唯有广州话中还使用着。例如:“鸠鸠埋”(掺和在一起);“鸠匀佢”(把它均匀地掺和)。广州方言“鸠”的这个用法是对古代文言的保留。《尔雅·释诂上》:“鸠,聚也”。  相似文献   

2.
粤语钩沉     
骗,诈骗,或者是与别人开过分的玩笑,在广州方言中统弥为“(?)”。(?)读音如“棍”,第二声。例如:“俾人(?)几百文添。”此诈骗意。“佢好大话(口家),周不时(?)人。”此开玩笑意。由于人们不知道(?)字的语源,故此常借用同音“棍”字来代替。  相似文献   

3.
    
普通话“甩”音shuai“尸歪”切。词义:①摆动。如:甩袖子;狗甩尾巴。②挥动。如:甩发;甩马鞭。③抛开。如:甩手不管;甩卖(贱价抛售)。广州方言也用“甩”字,但音义与普通话的“甩”完全不同。它俗念作lek,“栗一”切。词义为:脱落;消褪;松散。如:甩牙;甩色;甩鞋带。按:广州方言俗字的“甩”,虽然口讲笔书,沿用已久,但查实无所依据。清同治年间修的《广东通志》采录了方言俗字一批,其中有“甩”,不作“甩”,亦未注出处。其他字书,均不见收入.有些方言字本可以约定俗成,但广州话的“甩”(lek),混淆了普通话的“甩”(shuai),使用起来易生误会,是不可以不辨的。  相似文献   

4.
矜贵     
广州话中有一条词语:“矜贵”,“矜”字读“京”音。此词在粤语中有两个意思:一指物品的贵重、珍贵;二指人物的自我尊贵、自负贤能。例如:“有■药材好矜贵”,矜贵是指物。“自己以为好矜贵”,矜贵指人。“矜贵”一语来源于古汉语,今天广州方言中矜贵用法与古代全然相同。  相似文献   

5.
    
广州方言称人物史物为“奀”。会使用这个字的人不少,但了解其来源演变的恐怕不多。“奀”字古音读如“茫”。《觚賸·粤觚》:“粤中语少正音,书中俗字,人物之瘦者为奀,音茫。”范大成《桂海虞衡志》中“奀”读如“动”,  相似文献   

6.
粤语钩沉     
广州话表达某事某物合意、理想,用一个“(耳制)”字,如“(耳制)得过”(合算)、“(耳制)唔过”(不合算)、“唔(耳制)”(不愿意)等。“制”一词在广州方言区广为使用,但它的写法却鲜为人知。其实“(耳制)”不  相似文献   

7.
    
躺、仰卧,广州方言称为“偾”,读音如“训”。“偾”作为古汉语词,有:仰卧、倒卧等意思,但广州方言引中为:睡觉,睡眠。例如:“偾着咗(睡着了)。”“偾”又用在事物上:“电单车偾喺马路心”(摩托车倒卧在公路中间)。《玉篇》:“偾,甫运切,僵也。”《尔雅·释言》:“偾,僵也。”晋·郭璞  相似文献   

8.
    
广州方言有一个用于颜色方面的形容词“黚”读音如“琴”。不太鲜艳的黄色,或者黄色略呈黑色,在广州话中则叫做:“黄(?)”,例如:“佢呢排有病,所以面口黄黚黚”(他这段时间生病,所以脸色黄黄的)。考“黚’字的来源,它是古汉语词,现在已不通用于汉语普通话中了。现将几本古辞书对“黚”  相似文献   

9.
    
广州方言把植物上面的“刺”称为“勒”。考“勒”字的来源;出自古代广州,可见于文献记载。唐人刘(?)曾经出任广州司马,对广州风物尤熟,写了《岭表录异》(或称《岭南录异》)一书。《岭表录异·卷中·箣竹》:“其竹枝上有刺,南人呼为刺勒。”鲁迅先生校勘此书时,  相似文献   

10.
    
广州人把看、望、瞟称为■。■,广州音读如“丽”,带有责备、偷看之意,例如“眼■”。又如“■佢一眼,佢当堂晤敢(忄有)”。广州话的■,探其渊源,是古代流行于广东一带的方言。《方言》卷十:“■、胋,  相似文献   

11.
墨鱼     
广州方言中有很多诙谐的词语,例如:“墨鱼”一词就是。墨鱼本来是一种海生卷屈动物,属鱼类。由于这种鱼腹部有墨一般的液体,常喷出来自以为可以隐蔽其身,其实是愚蠢的行动。所以,广州人  相似文献   

12.
    
广州方言形容稀疏,通常用“秝”字形容,例如“疏秝秝”。郎击切。“秝”字是上古语词,作为稀疏意,它又通“历”。“秝、历”甲骨文中就有这两个字,《龟甲兽骨文字》、《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殷虚文字甲编》等都收有。由于“历”字通用开来,“秝”才逐渐废止。《说文》:“秝,稀疏适秝也,”段注云:“历行而秝废矣,从二禾,禾之疏密有章也。”《广雅》:“秝,疏也。”  相似文献   

13.
    
广州话里的“争”,是“差”、“欠”之意,如“争一分钟落课”(差一分钟下课),又如“我争你一毫纸”(我欠你一角钱)。“争”的这种用法,始见于中古。杜荀鹤《自遣》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晏几道《蝶恋花》词:“三月露桃芳意早。细看花枝,人面争多少?”宋以后,小说  相似文献   

14.
风炉     
广州人称“炉子”为“风炉”,这是广州方言保留古汉语词的又一例。唐陆羽《茶经》:“凡灸茶慎勿于风炉间灸,熛舕如钻使炎凉不均。”岑参《岑嘉州诗》有这样一句:“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宋黄庭坚有诗云:“风炉煮茗卧西湖”。陆游《游法云  相似文献   

15.
广州话是广东省使用的主要方言之一,它的存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关于广州话形成的历史,请参阅拙作《论广州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一文,载《广州研究》1983年第1期)。研究广州方言语音、词汇、语法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对研究广州方言的现状和汉语方言史以至整个汉语发展史,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广州方言历史文  相似文献   

16.
收科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收场”一词,广州话称“收科”。如普通话说:“弄成这局面,看你怎样收场。”广州话说:“搞成咁,睇你点收科。”广州话“收科”一词应来源于古汉语中的古白话。科是我国古代戏剧术语,表示人物的动作、情态。收科,就是表示某种场面结束。  相似文献   

17.
勤力     
广州话的“勤力”有勤快、努力之意。如“个个后生仔好勤力”(这个年青人好勤快、努力)。“勤力”一词,《史记》已见。《史记·殷本纪》:“毋无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用法与广州话相近。《晋书·陶侃传》:“(陶侃)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勤力”之意也与广州话相同。至于古典小说中,例子就更多了。《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那周三直  相似文献   

18.
    
用语言软逼,说服,或者追问不放,广州话称之为“鞫”,读如“谷”。例如:“佢唔去都要鞫佢去”(他不去都要说服他去)。“鞫佢讲出嚟”(逼他讲出来)。广州方言的“鞫”源出古汉语。《尔雅·释言》:鞫,究、穷也。”《集韵》训“”引《说文》云:“穷理罪人也,亦作鞫。”《汉书·车千秋传》:“虽然,巫蛊始发,诏承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宋书·夏守恩传》:“其子元吉(守恩之子)通赂遗,市物多不予直。定州通判李参发其赃,命待御史赵及与大名府通判  相似文献   

19.
广州的“幽兰门”始见于清代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一书中。该书说:“十三洋行在幽兰门之西”。四十年代,丰景新先生注释说:“幽兰门即靖海门”(见《广东文物》卷6第43页)。最近,卫家雄先生在《外贸名城——广州》一文中仍沿用此说。(见《广州修志通讯》1986年第1期)其实,广州的城门根本没有幽兰门。清代时,  相似文献   

20.
打阿嗤     
阿嗤,表声之词,北方人叫喷嚏(音替),广州的打阿嗤就是打喷嚏。嚏,最早见于《诗经·邶风·终风》:“愿言则嚏。”其诠释是:“愿,犹思也,盖他人思我,我则嚏之也。”又谓:“今俗人嚏则日‘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宋苏东坡《元日》诗:“白发苍颜谁肯记,晚来频嚏为何人?”诗人用的“频”字实在形象生动。元康进之《李逵负荆》杂剧:“打嚏耳朵热,一定有人说。”这个韵语料是当时流行的俗谚。又《散曲》描写闺情:“不怕人尤(歹带)(滞留),只怕被人调戏,因甚无个阿鹊地(的),没工夫说里(哩)!”(笺注: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