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艺术是个敞开的屋子》是2010"巴厘岛对话"的文集,由美国艺术史学家巫鸿编,文集(对话)的内容包括"当代艺术体制与美术馆"、"当代艺术的批评环境"、"中国主体性与世界美术史"、"当代艺术、市场与批评"等主要章节,毫无疑问,会议所讨论的议题,也是一直困扰中国艺术界的长期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而非一时之选。  相似文献   

2.
<正>由西班牙国际文化艺术基金和《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共同主办、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承办的"纸上美术馆:12位华人艺术家"即将在2011年1月6日至3月20日在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与展览开幕同时,举行《艺术与投资》杂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大陆,美术馆与博物馆的分工似乎很明确,美术馆专心于近一百年来的现代艺术,或者近三十年来的当代艺术,百年前发生的事情一般都交由博物馆处理。"美术馆"、"博物馆"都是近代西方文化东渐的成果,但考究这两个词汇,却是一百年前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发明的汉字译词,中国当时羡慕日本的改革气象,直接引进,并沿用至今。应该说,"美术馆"也是东亚近代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杜卡 《致富之友》2009,(9):42-49
当2006年纽约苏富比举行中国当代艺术专拍,全面点燃市场行情之后,国际当代艺术市场的交易情况也越来越多反应到新闻中来。这些消息,多为直接报道成交情况,往往看到的是一连串的数字,而作品本身的社会根基和艺术价值却乏人问津。事实上美国如何把艺术及市场的中心从巴黎拉到纽约,如何确立当代艺术的美国话语权以逐步取代现代艺术,还有艺术家和艺术品背后的掌权者们——画廊、拍卖行、美术馆和媒体等生态链是如何有机配合的,才是造成当代艺术市场价格变动的关键。而当以美国为牵引的这一套当代艺术史发展逻辑已经几乎穷尽其自身的可能性时,中国作为东方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又会对挑战与机遇如何反应呢?让我们先从战后当代艺术市场的源起开始看起。  相似文献   

5.
<正>主办: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OCT当代艺术中心(简称OCAT)自2005年1月28日成立起,便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做中国当代艺术的航空港"不仅仅是一个理念口号,也不仅仅是一个预设的目标,它是一个在不断实践着的构想。通过展览活动、学术研讨会以及"OCAT国际艺术工作室项目","OCAT当代舞蹈剧  相似文献   

6.
杨靖 《致富之友》2010,(10):86-88
今年8月到12月,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携手智利大学当代美术馆(MAC)、巴西圣保罗当代美术馆(MACUSP)隆重推出"趣味的共同体——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巡展。对于南美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对当代中国、尤其是2000年以来最活跃的当代艺术家"趣味"的集中认识。同时,这也是针对亚洲-南美洲之间长期以来文化交流欠缺的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行动。  相似文献   

7.
今年早些时候,《纽约时报》艺术评论家罗伯塔?史密斯写了篇长文章,指出美国许多美术馆明显偏好后极少主义,是一种"视野极端狭窄"的表现。这篇极富争议性的文章敦促策展人提高思想独立性,跳出观念艺术一统天下的模式看作品。读完文章,我发现她说得很对,西方不少美术馆在决定哪些作品可以进入当代艺术圣殿上的确存在趣味专制。刘小东的作品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我放下报纸开始想,自己是不是应该站出来向我的纽约同事们为刘小东的绘画、思考以及历史意义正名。于是便有了本文。  相似文献   

8.
有关艺术史的讨论在当代艺术美术馆的语境中也具有当下和未来的意义。当代艺术美术馆展示的不仅仅是当下的艺术,它一再地向人们灌输我们在艺术史中获得的观念。今天,这种方式恰恰受到了质疑,以当代艺术为对象展示艺术史是否合理和适合当下状况值得重新讨论。今天通行的艺术观念与以往相比大为不同,它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美术馆中毫不费力得到展示的艺术史观念是否还具有统一一切的能力。当作品无法证明艺术史的发展进程和艺术本身的状态时,仅仅展示作品是不够的。我们仍然固系于一种越来越难以理解的艺术之意义上,只能在这种艺术迄今为止的历史中辨识它,无论人们怎样对历史进行想象。有关艺术家和艺术行家如何认识自身的讨论在美术馆中进行,而作为机构的美术馆本身今天也陷入到意见之争中。公众给予美术馆压力,要求在美术馆中看到书籍中无法解释的一切,这样说来,  相似文献   

9.
<正>"另一种电影"的提法.来源于法国学者雷蒙·贝洛(Raymond Bellour).意指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涌现在欧洲和美国众多艺术机构及美术馆中的诸多大型展览.这些展览都毫无例外的聚焦、展示"艺术家的电影".即艺术家使用现成电影为材料"创作"或"改装"的影像作品及装置。  相似文献   

10.
"纸上美术馆:12位华人艺术家",是《当代艺术与投资》继"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工作坊:传播的图与转译的像"之后的组织、策划的第三个展览项目,邀请了来自居住和活跃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的12位艺术家参加。展览将于2011年1月6日至3月6日在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举行。  相似文献   

11.
吕晓晓 《致富之友》2011,(11):42-44
如果要罗列20世纪中有关艺术家精神权利保护的重要案例,那么美国马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Mass MOCA)诉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布切尔(Christoph Buchel)一案当位列其中。  相似文献   

12.
台湾当代艺术在2010-2011年的发展,有着许多的转折与困顿的节点,基本上就是从2009年底蔡国强"泡美术馆"的中国特展经费开始,接续着2010年末到2011年初,53届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外交"的策展风波、花卉博览会对于201 0年台北双年展的压缩、陈界仁于"在帝国的边界上"个展开幕时发动的派遣工陈情与对北美馆的抗议,以及由孙懿柔、吴牧青"美术馆是平的"的艺术行动所揭发的特展风波,  相似文献   

13.
看点     
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获得重要捐赠近日,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获得了来自Lee Sch-wartz基金的140幅图片捐赠,这些图片中包括很多名人的照片,如撒切尔夫人、亨利·摩尔、鲁道夫·纽瑞耶夫等。这些20世纪的名人肖像照是由已故的美国商人兼摄影师Bern Schwartz拍摄的。这是博物馆重要收藏中获得的最大一笔捐赠。从现在一直到明年一月,观众们都能有幸欣赏到这些作品。  相似文献   

14.
林心如 《致富之友》2011,(11):28-31
巴黎市盘现代美术馆当代艺术部门【Museed’ArfModeme de la Ville de Paris/ARC)  相似文献   

15.
就2010年的台湾当代艺术现象而言,表象上确实出现了"平稳"的状态,这个"平稳"出自许多不均衡的讯息和运作间的纠结,诸如文化创意产业的庞大资金挹注、美术馆满档的分组交换展和参观人数的高冲、艺术家活动空间的多样化、社会行动  相似文献   

16.
城市速递     
《致富之友》2011,(2):14-17
北京 新年伊始北京艺术新场所历时两年设计改造的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中心于2010年12月31日晚举行揭幕仪式,并从今年初开始进行试运营。世纪坛当代艺术中心位于西长安街沿线中华世纪坛南区地下一层及二层,由原有的世纪坛地下办公区、演播厅等改造而来。该中心拥有剧场、美术馆、餐厅、沙龙。其中剧场和美术馆共占地1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17.
蔡影茜本期推荐的文章是一篇范纳贝美术馆馆长查尔斯·埃许(CharlesEsche)和de Appel 2008/2009策展人项目成员的对话。对话表面上是关于策展教育的倾向,又或者是面对着当代艺术"明白"还是"不明白"的问题,很多耳熟能详的概念,例如"解放""现代主义及其遗产""对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批判""非知识"等等,都被一一提到。然而最有趣的反而是查尔斯·埃许谈到他个人从政治转向艺术的某个"灵光闪现"的时刻,面对一个"被打包"的未来,当我们有种种理由在一起的时候,怎样能共同进退?因此,本期我提出的问题是:如果说当代艺术是一种个体或群体间的遭遇,我们进入这个行业都似乎别无他选,策展是否能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8.
“原作100:美国摄影收藏家靳宏伟藏20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作品中国巡回展”将“原作”的元素排在最前的位置,意欲强调和传播这个摄影中极为重要,却在中国被忽视了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受Frieze,Zoo和The Affordable Art Fair(买得起博览会)这些新兴博览会的挤兑,多年位居大哥地位的伦敦艺博会已经是辉煌不再。这个走过22个年头的博览会,如今只能苦涩地推出兼顾当代艺术、主打"20世纪英国艺术"的现代艺术博览会定位。对此,《每日电讯报》(TheDaily Telegraph)的评论是,博览会"成功地把高低端不同类型艺术混合在一起,观众无论  相似文献   

20.
常旭阳 《致富之友》2010,(5):100-101
在历经近两年的筹备期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开馆大展《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绘画篇)》于4月18日正式面向公众。在开幕式当晚,民生美术馆更是将国内艺术界百余名重要人物从北京等各地请至上海,场面可谓盛况一时。原作呈现当然这不仅仅是一场派对。开馆展以如此宏大的命题标榜,可以看出民生现代美术馆致力于艺术史脉络梳理和研究的自我定位。八十余位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横跨时空三十年及全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