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司马迁《老子韩非列传》,叙述了法家和道家的源流关系,法家是道家的继承和发展,这是思想的逻辑。但在《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又描述了历史的逻辑:历史推动了道家向法家的转向,历史促使秦人选择了法家为意识形态,历史以秦国的法治实践为中介,实现了由西周政治模式向帝制的变革。思想的逻辑最终是由历史的逻辑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史记》所见秦始皇有嬴、赵、吕三种姓氏,后人混淆不清。通过对《史记》及相关史料的考证分析辨析,认为在"姓氏有别"的旧姓氏制度中,秦始皇姓嬴;在"姓氏合一"的新姓氏制度中,秦与赵同祖,秦祖先以赵城为荣,姓赵氏;秦始皇姓吕一说应是后人妄加之说,实不可信。 相似文献
5.
6.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传记文学名著.他首创以人物为中心写历史的先例,雕刻出一座座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画廊,率先为中国传记文学树立了崇高的丰碑和不朽的典范,也为后世历史研究提了有理有据的资料考证.<史记>多写悲剧人物,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悲剧荟萃之作. <史记>全书130篇,其中写人物的篇目就有112篇,所以<史记>称得上是第一部记载历史英雄的人物谱,具有丰富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史记》这部历史巨著同时又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著作,它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再现了活生生的历史画面。从《史记》著作中巧用抑扬法、妙用互衬法、善用详略法等,阐述了《史记》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史记》和《汉书》是二十四史中前两部,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宏伟巨篇,《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则是既《史记》之后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两部典籍在史学价值上可以比肩,但在史家生平,写作背景、编纂体例、取材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孔子》是拍摄于1990年的历史正说剧。作为历史正说剧的代表,它给我们呈现了伟大的历史人物孔子的一生。在新媒介的诠释下,我们得以审视这一伟大人物坎坷的一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全新思考。但是,作为一部历史人物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回顾,不免也会发现很多令人遗憾之处。 相似文献
10.
推动一个作家进行创作的动机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可以看到司马迁的创作动机包括了以下几方面:一是探索历史发展、国家治乱盛衰的变化及其规律;二是歌颂“明天子”和“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三是通过"立言"实现人生的价值;四是通过著书抒发"郁结之意"。探究司马迁的创作动机,将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司马迁和《史记》这部伟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12.
小人物的命运也能像大人物那样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是为了谋生和寻找自我价值而面临无尽琐事的许许多多普通人中的一个,因此他命运的悲剧性让人深思。《飞蛾之死》中那个为了能将弱小的生命再多维持一刻作最后挣扎,但最终无法与死神的力量抗衡的飞蛾给读者带来的震撼也同样发人深省。两者虽不为同类,可是他们最终的命运却极为相似,都在百般挣扎中走向生命的终点。但是,显然两个小角色对于生命和死亡的诠释却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14.
《史记》对帝王国君、先贤将相和凡夫俗子的外貌描写坚持实录精神,文章试图分析太史公如此创作的主要原因在于太史公私家修史、无征不信和遭受宫刑而发愤著书,并尝试这种实录精神对当前文学创作及社会发展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电影《冷山》与《山楂树之恋》同叙述了恬淡美好的爱情,它们一个生在美国,另一个生在中国,相同之处是男主角的死,不过,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两部电影所具有的性爱观、交往观以及如何对待周围环境的态度上存在较为强烈的差异,笔者叙述二者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加以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国富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几年前热播的《大国崛起》,对斯密及其《国富论》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誉。斯密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分工理论,他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一、斯密分工理论及其深远影响《国富论》第一篇主要论述了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斯密在第一章专讲分工,开篇就提出:劳动生产力的全面提高,以及生产中所表现出来的技能性、熟练性和判断力的逐步完善,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8.
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主题歌曲《雪绒花》是经典之作,作者借物言情,借物言志,表达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奥地利人对美丽祖国的热爱和奥地利人的顽强精神。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