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流人才供需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其发展过程与物流产业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建立了物流产业经济与物流人才互动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模型对我国物流人才需求、流动和供给情况进行了仿真和检验.  相似文献   

2.
中国物流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催生了物流产业的急剧扩张。在面临物流企业组织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企业在大量缺乏专业人才而导致的运营利润微薄甚至出现亏损时,以物流产业升级为高校物流人才供求平衡调控基础的物流管理专业校研模式改革,应该被列为当前高职物流教育工作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以高校尤其是高职物流人才基于市场所需进行的针对性培养及供需调控为研究基础,围绕物流产业的升级现状及对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展开分析和论述。以辅助物流产业对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3.
王双 《中国市场》2009,(28):92-93
本文对物流环境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对物流环境结构做了具体分析。针对物流产业发展与所面临的物流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环境对于物流产业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物流人才是物流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物流企业成长的保障和基础。本文设计问卷对云南物流中小企业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分析得出物流人才供需状况,并进一步指出了中小物流企业人才的瓶颈,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针对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华  董彩凤 《中国市场》2008,(23):156-157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物流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以及供需人才不匹配的现状,本文分析了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现状和物流专业培养模式,提出了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物流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趋势和培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区域物流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基于现金增加值法(CVA)从物流供需角度构建区域物流供需系统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模型和均衡发展模型,对2007-2011年我国31个省市八大区域的物流差异进行系统内和系统间的解析,并对供需系统的结构效度和规模效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八大区域的物流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梯度性,区域物流发展的均衡性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区域物流系统发展的均衡性主要受系统内和系统间要素的投入产出结构、发展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供需结构和供需规模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据《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统计,我国物流从业人员以年均6.2%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岗位需求约180万人,但人才供需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本文通过广泛的调研,分析了河北现代商贸物流人才的供需现状。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化下,我国经济水平也逐渐朝新的高度发展。近几年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且对外贸易活动愈发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物流产业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内各种物流园区大量兴建,遍布在全国各地的各个城市当中,物流产业凝聚效应初具雏形,人们开始逐渐关注到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交互关系,并投入了大量精力对其进行研究讨论。本文首先站在理论层面对物流产业以及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对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了全面探讨与分析,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强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策略,分别为充分意识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建立一套标准化与信息化相互依存的物流系统。  相似文献   

9.
《商》2015,(27)
从物流需求和物流供给的角度讲,目前我国物流产业供需失衡,急需平稳快速发展。而要促使物流产业整体得到提升,企业间良好的合作是前提和基础。要建立长久稳固的合作关系,必须选择并不断完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构建农村物流体系的动力学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物流系统是一个多变量、多重反馈、复杂多变的大系统,一般分析方法很难较好地对物流系统各组成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描述.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农村物流体系并构建模型.研究表明,农村物流体系的构建不仅受农村经济的制约,还受农村物流体系自身物流供给能力的影响.农村物流体系构建不仅要考虑当前的资源状况和经济水平,还要从动态角度进行系统分析,遵循以物流需求决定物流体系规模的原则.如果忽视物流需求预测而盲目构建农村物流体系,会导致农村物流供需失衡与资源浪费.要用动态的眼光规划并建设农村物流体系,使农村物流供给能力与物流需求达到动态平衡.农村物流需求预测不仅要考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要考虑体系构建对需求的吸引作用,要经过多次模拟,对需求进行较为长远的预测,从而确定适宜的农村物流体系规模.  相似文献   

11.
孙平 《中国市场》2007,(41):36-37
经济全球化需要物流全球化的支持,同时又给全球物流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这对于新形势下的制造企业物流人才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制造企业物流人才现状的分析,引出了当前制造企业物流人才的供需特点,最后提出了培养制造业物流人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物流作为国家扶持产业,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经济发展对物流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为样本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利用2001-2010年相关数据,对经济发展、物流投入以及区域物流能力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相关建议。本文研究,对物流行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制定相应行业扶持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物流产业逐渐兴起并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高校作为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一方面向社会提供大量的物流人才,另一方面又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存在严重的问题,使得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严重脱钩,因此必须要对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对策进行研究,以满足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现代物流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事实证明,物流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优化,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尚不成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就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并对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旨在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共生理论运用于港口物流的研究,并给出相关定义,从共生系统的视角对港口物流产业的特征进行探讨,确定了共生系统的边界和范围,并对共生三要素的选择做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共生系统的结构模型与能量模型进行了构建,为深入分析港口物流产业的形成机理和进一步研究港口物流共生系统能量增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出本科物流人才供需现状,组织了小样本就业调查,证实传统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确实导致了供需错位现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未达预期;分析了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的表现、原因及潜在危害,提出要尽快构建供需契合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主要途径包括实行结构调整、总量控制的物流教育发展原则、探索可持续的校企合作模式、开拓本科层次的物流教育视野等;最后,简要汇报了所在学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采用J2EE框架,并综合使用多种当前先进技术如MVC体系、XML标准化法等进行设计的一个综合配货系统,该系统主要分析了现代物流中的车载配货问题,通过物流信息管理,发布和采集货源信息和车源信息,根据供需意向撮合物流信息的交易.打破了各相关单位,企业之间利益格局造成的业务壁垒,消除各物流系统的"信息孤岛"现象,实...  相似文献   

18.
在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下,我国物流产业借力打力,呈现了蓬勃的发展态势。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产业结构,物流体系的发展速度快,并呈现出信息化、资源化的特色。为了更好地促进物流管理和发展,物流企业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力。文章针对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阐述了物流管理现状、物流产业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产业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措施,希望能够为物流企业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行为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主体的博弈关系。文章从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行为偏好与合作倾向出发,对农产品物流需求主体之间、供给主体之间、供需双方之间合作与不合作情况下的收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合作成本影响合作倾向及合作的经济效应,且需求主体之间的合作能够使物流量价齐升,活跃农产品市场;供给主体之间的合作能够减小规模、提高价格,有利于农产品物流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在供需双方之间的合作中,规模和价格呈反向关系,为最大程度地发挥农产品物流的作用提供了参考。为提高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合作倾向,增加合作收益,应充分重视合作成本的降低。这就要求在政策导向、行业规制、主体融合上有所创新,通过产业联盟和供需联盟等,构建分工协作、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的合作形式,为活跃农产品市场、提高物流效率、增强物流主体积极性提供良好的平台,不断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与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区域物流系统的构造入手,建立了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模型。通过模型的推演,揭示了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所存在的互为因果的内在关系。并对模型的结论进行了经济学分析,结合我国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实证数据检验和分析,总结出区域物流系统对区域经济系统的正负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