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关于经济机制问题,目前经济理论界较为倾向性的认识是,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调节可一分为二,即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由此,也就存在着计划调节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当然,这只是总的看法,至于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叙述上,如究竟什么是经济机制、对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具体说明、两者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等等,大家在认识上则存在着一定的、甚至是较大的分歧,而这些分歧往往又是同相关联的处于争论之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联系在  相似文献   

2.
(一)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是管理、组织国民经济的形式和手段。所谓计划调节,就是国家采用计划的形式、手段,安排人财物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或者说,是国家通过计划的形式、手段,组织、调节生产和流通。所谓市场调节,是企业、生产单位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化,组织、调节生产和流通。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对象是相同的。但是调节的方法和调节的范围有区别。一般地说,计划调节带有指令性、强制性的特点。对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主要实行计划调节,国家统一计划,统一定价,统一分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把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调节理论的任务突出起来。目前,对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互关系的热烈讨论,反映着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应当及时地把这个讨论向前推进。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这是因为,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手段的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着对抗性的矛盾。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这种经济的根本性质,消除了  相似文献   

4.
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强调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就必须恰当地发挥税收杠杆的作用。而恰当地发挥税收杠杆的作用,就要求我们对税收杠杆的作用有一个正确认识,对税收杠杆的作用过程及其几种关系有一个科学分析。一、正确认识税收杠杆作用税收在稳定地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的同时,也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  相似文献   

5.
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对于计划和市场的结合有过几种不同的提法:“大计划、小自由”,“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这反映了在不同阶段里人们对利用市场的方式以及利用到什么程度的不同认识。这些提法在计划和市场各自的地位以及结合的“度”上,是有区别的;然而这些提法又有共同的一面,那就是既反对绝对的市场调节的“市场乌托邦”,也反对绝对的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是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个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既不限于抽象的理论分析,也不是具体研究经济政策,而是要就基本理论与经济政策挂钩的中间环节进行一些探讨,为具体制定实现两个调节的政策,提出一些原则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 首先,谈一下对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问题的认识。什么是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包括哪些内容?我的理解这包括:(一)有一个社会意志的代表者来组织调节:(二)根据全体社会成员需要来组织调节;(三)自觉地运用客观经济规律来进行调节;(四)事先的、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调节;(五)直接的对社会生产流通的调节。有的同志把计划调节的范围限于国家和省市、自治区制定的国民经济计划,即列入计划  相似文献   

8.
最近,接触一些工厂,企业的领导同志提出,在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中,怎样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搞好按需生产,缺乏经验。这说明,随着经济改革的步步深入,企业领导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懂生产,还要会经营,并能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进行科学的预测,在预测的基础上,作出企业的经营决策。本文就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问题谈点意见。一、什么是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的生产目的就是满足社会需要。社会需要就是企业安排生产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苏州地区的地方工业,在生产和流通的领域里,注意发挥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作用,促进了工农业生产,活跃了城乡经济,发展了大好形势。 (一)市场调节是客观存在苏州地区的工业是以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为主体的地方工业,它的产供销早已出现了三种方式:一是直接计划,二是间接计划,三是自产自销。三种方式相结合,实际上就是一种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产供销体制。  相似文献   

10.
自从去年党中央提出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来,各地出现的生产资料市场开始冲破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束缚,公开地活跃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它们在补充计划调节的不足、疏通生产资料的流通渠道、促进生产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和解决。一、生产资料市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是在不断冲破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束缚和影响、采用渐进的方式推进的。从1978年"放权、搞活",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开始,先后经历了重视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等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深入探索和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于1990年8月18日受命出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直到1993年3月调任国家计划  相似文献   

12.
198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统计是信息的主体。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它的这种主体作用实为统计工作的生命线。统计信息是最全面、最稳定、最准确(相对而言)的信息。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要实现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充分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商业统计信息更显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划与市场问题,在我国叫做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问题。这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讲这个问题,要从经济体制改革问题讲起。(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可以分决策体系、调节体系和管理组织、管理方法三个方面来看。  相似文献   

14.
秦群立 《商业研究》1992,(10):18-20
<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的确立,我国的商业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促进了我国商品流通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还处于  相似文献   

15.
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一机部系统的同志解放思想,对许多机电产品实行市场调节,打开销路,增加产量,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机部系统现有4,000多个企业,2万多种产品。1978年固定资产283.4亿多元,总产值288亿元,利润54.3亿多元。1979年,在国家计划任务不足,能源和原材料供应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利润增长9.8%。同时,品种增多,产品质量提高。实践表明,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实行市场调节,是把经济搞活的一把钥匙,它反映了经济规律的要求。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经济改革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市场调节促进了机电工业结构的变化长期以来,机电工业一直以重工业和基建为主要服务对象,结构很不合理。许多机电产品实行市场调节以后,对机电工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国家指令性计划调节作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唯一合理形式。改革开放后,在突破这一僵化认识的同时,又出现了夸大市场调节作用的倾向,这在经济改革的目标设计和政策实施中都有所体现。这类偏向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理论上夸大了市场调节的实际有效控制范围,把它说成是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的唯一有效形式;二是脱离我国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中,过急地取消一部分仍然必要的指令性计划。实际工作中,二者往往结合在一起。总需求失控,产业结构进一步失衡,“官倒”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7.
粮食作为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如何搞活流通,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大课题。深化粮食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是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一项难度很大的、非常迫切的任务。本文谈几点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正>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现就几个基本问题谈点初步的认识。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实质和相结合模式 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实质是什么,在实际工作中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闵友诚 《财贸研究》1994,5(3):10-1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走出有关理论认识上的误区。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市场经济理论的确定,不仅不是对商品经济的否定,而且是对商品经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废除计划经济体制,不等于不要计划调节,没有计划调节,也就无所谓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因而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0.
十年来流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诸如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结构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商业并存的新局面;商品由全面的计划化管理转变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机制;商品市场由限制性流通转变为自由流通的大市场;价格管理由高度集权、统一价格转变为层层分权和实行多种价格形式;主体商业体制实行两权分离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等。所有这些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搞活流通,促进生产,改善供应,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