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改善民生,又要保障民权,首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为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其次,是因为民生与民权不可分,只有保障民权,才能改善民生;还有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矛盾有的是因民生问题而引起,有的则是由于民权无保障所致。  相似文献   

2.
在众多的民生问题中,住房问题无疑是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原则,采取什么措施构建结构合理的住房社会保障体系,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目前的热门话题。本文从宪政的角度对构建和谐社会对中国宪政带来的影响做出分析: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宪政的属性要求;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宪政理论变迁的回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味着国家权力运行方式的改变;构建和谐社会对我国宪法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着力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关注民生是党和国家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是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但是由于目前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公共财政体制领域的改革成效不大,仍然存在着政府间财政的严重失衡问题,致使整个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因此,这就客观要求我们摆脱现有的认识误区,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继续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6.
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受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民观。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之一,使关注“民生问题”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切入点。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对党的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但是由于目前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公共财政体制领域的改革成效不大,仍然存在着政府间财政的严重失衡问题,致使整个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因此,这就客观要求我们摆脱现有的认识误区,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继续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8.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税收作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促进作用,要尽快推进税制改革,合理制定税收奖限政策,建立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构建已成为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社会冲突也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深化对农村社会冲突的原因分析。进而提出处理农村社会冲突机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维护高校稳定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共建共享是和谐社会的根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在于制度设计、在于冲破体制机制性障碍。不仅高度关注民生,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改善民生的理念、政策取向和具体、明确的工作部署,是党的十七大的历史性贡献。它标志着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全面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时代,标志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正在进入一个根基更加坚实、更加牢固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小康社会昭示的理念是: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以官政为本转向以民生为本,从耗散发展模式转向和谐发展模式,从而真正转变单纯依靠以经济的增长来解决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观念,改变以对财富的追求和持有来回答人生本质意义的观念.通过对全面的、均衡的小康社会所需要具备的文化环境、物质资源和制度条件观察,进而探究全面建设现代小康社会所面临的困难与出路,可以更好地理解全面小康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13.
住房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为低收入者提供住房是住房保障制度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房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制度。但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借鉴国外住房保障制度经验,中国住房保障相关制度安排包括:扩大筹资渠道、增加有效供给,加强审核监督,提高保障住房的供给效率,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住房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收入分配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文章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发展和收入分配状况,并以劳动力市场为切入点,剖析了北京市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提出了完善北京市劳动力市场,缩小收入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民生财政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讨论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扩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也已经成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文章通过对民生财政概念的诠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出我国在民生财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家的制度及制度体系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促进利益增长、利益均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体系的核心。当前,制度供给不能满足制度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现行制度还不能有效解决社会变革中的各种利益矛盾,还不能完全胜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及体系,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由政府、公众和社会各界共同讨论协商制定,最后由国家提供。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一个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尊重人民诉求;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生共进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市场取向的改革为动力;以实现社会公正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着力点。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包括经济领域的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政治领域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文化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思想,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入攻坚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战略机遇期,改善社会主义民生和扩大人民民主成为党和国家近年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着力关注的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认识到两者是一个整体,着力改善民生可以为扩大人民民主提供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努力扩大人民民主可以为改善民生提供积极因素和政治保障;民生和人民民主的最高命题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以及它们之间的和谐关系,它体现出的伦理是一种人本的定位和一种人性化的关怀,其实质是依靠人,更要规范人.为此,需要一种新的伦理观来引导,“八荣八耻”的新时期荣辱观就是这种最适合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伦理观。新时期荣辱观能培养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人主体,能规范入的理念和行为,其本身也融入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