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神舟”飞船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神舟”飞船的项目管理经历了1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已日趋成熟。总结、回顾“神舟”飞船项目管理走向成熟的历程,探索“神舟”飞船项目管理成熟的内在规律,建立“神舟”飞船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SZ-PMMM),将对提升载人航天后续工程及其它航天工程的项目管理水平、加速项目管理成熟过程有重要的作用。最早开展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的是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的部分欧洲成员国,研究者从如何提升组织的项目管理能力出发,参照SEI-CMM模型,提出了各自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目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  相似文献   

2.
载人航天是一项高科技工程,更是一项软件密集型工程.软件好比飞船和火箭上的中枢神经系统,遍布在飞船和火箭各个分系统和各类设备中,起着监测、通信、控制和管理等核心作用,直接关系到载人航天工程的成败.因而必须在飞船发射前对这些软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评测,以确保它们在运行时万无一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所属的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成功地对火箭和飞船上的许多关键软件进行了独立评测,为“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神舟"号飞船的项目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领域最具挑战性的大系统工程。在现阶段的载人航天大系统中,载人飞船系统作为航天员进入空间、在轨生活工作和返回地球的载体,处于大系统的核心位置,载人航天任务的技术要求主要是围绕载人飞船提出的。因此,载人飞船是技术要求最高、系统最为复杂的航天器。作为载人航天的起步工程,“神舟”号飞船的研制继承了返回式卫星的部分技术。但从工程角度讲,这是一个全新的系统,不仅技术关键多,系统复杂,工程管理上也遇到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程大系统对飞船系统的技术要求随研制试验的进展不断深化;飞船系统自…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2008年7月10日上午从北京空运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下午转运至载人航天发射场总装测试厂房,这标志“神舟”七号任务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5.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载人航天工程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载人航天精神及其精髓作了极为深刻的阐述。《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5篇评论员文章,两次载人航天飞行的事迹也已经在全社会广泛传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  相似文献   

6.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新闻发言人2008年6月12日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于2008年10月择机实施。担负“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飞行乘组已经确定,3名航天员组成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担任候补。任务实施期间,将由飞行乘组中2名航天员进入飞船轨道舱,身着舱外航天服完成出舱活动准备,1名航天员将出舱进行太空行走,并完成有关空间科学实验操作。  相似文献   

7.
2002年3月25日晚,长征火箭背负着装满航天人祝愿的“神舟”三号载人飞船直刺苍穹,火箭和飞船顺利分离,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神舟”三号载人飞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新的进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院长周为民作为参试人员代表受到了江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与“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相比,此次“神舟”三号发射重要的一项突破是逃逸系统和救生应急系统已完全进入载人实用状态。观看过“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图像的人一定会注意到,在火箭顶端有两个类似“避雷针”的尖状装置。它的学名叫“逃逸塔…  相似文献   

8.
《航天工业管理》2009,(5):44-44
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透露,继“神舟”七号完成出舱任务之后,载人航天工程下一个目标是完成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目前用于完成这一任务的“神舟”八号飞船和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工作已进入初样阶段,2009年将完成初样研制,并有望在2010年底、2011年初发射空间实验室。  相似文献   

9.
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42所)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承担了逃逸发动机推进剂的研制任务和飞船轨道舱、返回舱所有密封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作为我国最具规模和实力的复合固体推进剂专业研究所,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以40年来形成的雄厚的研究、开发、生产实力和“追求卓越、领先时代”探索精神,披荆斩棘,攻关克险,一次又一次圆满完成了各项科研生产任务,最终为我国“神舟”系列飞船提供了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固体推进剂技术及飞船密封产品,为历次的“神箭”飞天、“神舟”遨游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人们将飞船的一次成功飞行简单概括为9个字:“上得去,呆得住,回得来”,但要实现“回得来”却并非易事,除了需要可靠的救生技术外,更需要成熟、安全的航天器返回技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所属的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是我国唯一从事航天器回收专业技术的研究所,曾先后成功回收了20余颗返回式卫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时,飞船安全回收着陆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该所肩头.10多年来,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研制人员先后攻克了特大型降落伞、着陆缓冲、静压高度开伞控制等多项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国内目前回收重量最大、着陆速度最低、可靠性安全性最高、系统最复杂的一套航天器回收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