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两年来,定向增发可谓是证券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众多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根据wind咨询统计,截止2014年末,已经实施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了448家,实际募集资金达6551.4亿元,远超过去年全年的281家,3440.18亿元,目前尚未实施的定增项目更是接近500家之多。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一种方式,定向增发凭借独特的针对性和便捷性成为证券市场资本运作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2.
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定向增发由于其发行门槛低、定价灵活、募集资金额度自由等独特优势逐渐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文章对我国三种股权再融资方式加以对比,分析了定向增发资产注入的动因、现状以及其中的利益输送方式,为定向增发资产注入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表现出明显的定向增发股权再融资偏好。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2006—2012年间实施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募集资金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投资者情绪、利益输送的角度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选择方式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投资者情绪越低迷,公开增发利益输送效应越小,定向增发利益输送效应越大,上市公司更偏好定向增发融资;反之,则上市公司更偏好公开增发融资。因此,在中国股票市场"熊市"经历的时间要比"牛市"长得多,即投资者在大多数时间段处于情绪低迷状态的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转向定向增发融资是基于大股东实现利益输送的理性选择。研究结论对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有效发挥中国股票市场的资金融通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郝文 《财会通讯》2008,(12):50-53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特点及其现状,结合2006年至2007年有关房地产上市公司再融资市场的实际情况,发现定向增发是房地产上市公司最主要的再融资手段。在介绍定向增发融资方式的概念、种类、特点,分析房地产上市公司实施定向增发动因的基础上,指出定向增发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和隐患,并提出了完善定向增发融资市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2006年5月8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以来,定向增发不论在数量上还是金额上都已经成为了证券市场上最受青睐的再融资方式。本文从定向增发类型出发,研究项目融资型定向增发对公司长期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这一角度对定向增发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6.
武钢股份定向增发和TCL集团换股合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喜平 《财会通讯》2004,(11):57-57
2003年11月18日,武钢股份董事会公告,公司拟增发不超过30亿股,其中向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定向增发12亿股国有法人股,向社会公众发行的社会公众股数量不超过8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90亿元。2003年9月29日,TCL集团与TCL通讯签署《合并协议》,约定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以吸收合并方式合并TCL通讯。武钢股份定向增发和TCL换股合并,可谓我国购并的典型案例,使我国资本市场掀起了一次购并热潮,也引起了笔者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自2006年5月8日证监会颁布并实施《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以来,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向特定投资者定向增发新股已成为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与西方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及规范的私募发行制度相比,我国资本市场仍比较落后,有关定向增发的政策还处于不断完善中,证监会为此曾先后出台的管理办法有《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8.
2006年以来,上市公司增发引起的市场反应犹如"过山车"一般,从质疑到盲目追从再到质疑.针对上市公司的增发行为,从优化发行定价机制、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化解大小非解禁压力、规范机构投资者配售、强化募集资金使用的监管等几个方面出发,对我国上市公司增发再融资存在的制度缺陷,乃至整个证券市场的顽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2006年定向增发实施以来,定向增发的效果及其对公司价值和相关者利益的影响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文章以2010—2015年已实施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索公司的政治关联对定向增发的募集资金数量和折价率的影响,以期为规范定向增发实践提供借鉴。结果表明公司政治关联与定向增发的募集资金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可能存在大股东利用关联方对企业进行"隧道挖掘"的行为;政治关联与定向增发折价率并不存在显著关系,但在进一步区分政治关联的代理变量即控制人类型后发现,国资委控制企业的政治关联与定向增发折价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1998年,我国开始允许上市公司采用增发方式进行再融资,之后增发逐渐超过配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但当时的增发却仅限于公开增发。2005年10月,新修订的《证券法》首次明确了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证券的行为。同年年末出台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国外战略投资者可以通过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方式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11.
1998年,我国开始允许上市公司采用增发方式进行再融资,之后增发逐渐超过配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但当时的增发却仅限于公开增发。2005年10月,新修订的《证券法》首次明确了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证券的行为。同年年末出台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国外战略投资者可以通过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方式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RESSETS数据库的数据,对自2006年~2014年以来河南省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再融资的现状及特征作了分析,并对河南省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再融资的动因做了研究。经分析与研究后发现,河南省上市公司无论是在资产并购重组方面还是在新项目投资方面,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时,都将定向增发视为一个关键性的融资渠道;但河南省大部分上市公司在补充流动资金、调整公司资本结构以降低负债比例的融资筹划中,充分考虑了降低资金成本的必要性,并未将定向增发再融资方式作为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3.
自2006年5月8日证监会颁布并实施《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以来,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向特定投资者定向增发新股已成为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与西方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及规范的私募发行制度相比,我国资本市场仍比较落后,有关定向增发的政策还处于不断完善中,证监会为此曾先后出台的管理办法有《上市  相似文献   

14.
配股、公开增发新股和定向增发新股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方式经历了由配股向公开增发新股,再到流行定向增发新股的演变过程,本文着重探讨定向增发对公司的影响,定向增发新股融资引入了机构投资者,可以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从而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且,相对于配股、公开增发新股而言,定向增发新股融资的手续更简单,门槛更低,因此,定向增发新股融资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徐玉霜 《当代会计》2021,(5):121-122
定向增发是向有限数目的资深机构(个人)或投资者发行债券或股票等投资产品,也称"定向募集"或"私募".其作为上市公司重要的再融资途径,会影响公司的发展,形成股价的波动现象.文章研究了Y公司定向增发对公司股价的影响,将2017年2月27日作为事件日,以Y公司的定向增发案例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了在定向增发事件窗口内超额收益率的变化,以此判断出Y公司的定向增发事件与股价呈反向的影响,市场反应不积极.  相似文献   

16.
定向增发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高效便捷的再融资工具,既可以满足上市公司通常的项目资金需求,也有助于上市公司实现资产注入及整体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完成并购重组等多重目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实践,定向增发的主要运作模式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17.
增发是国外成熟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最主要的再融资方式,而运用在我国证券市场始于1998年。2000年以前,由于对增发的限制较多,配股一直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渠道。配股虽为上市公司再融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它是股票发行额度制的产物,不能公平对待不同的投资群体,已不再适应市场化趋势的发展,增发新股必然逐渐取代配股而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8.
自股权分置改革实施以来,定向增发成为中国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权益再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运用事件研究法对2006年—2007年实施定向增发的深市上市公司董事会预案公告日前后超额收益变化的分析,发现增发规模、机构投资者认购比例是影响预案公告后公司股票超额收益的主要因素;同时还发现在定价基准日之前20个交易日内定向增发公司股价弱于市场表现,存在负的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正式引入定向增发为可选择的再融资方式之后,上市公司再融资选择便更多地转向定向增发。为此,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探讨信息不对称和上市公司控制权对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并解释上市公司对于证监会引入定向增发作为可选再融资方式的各种反应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信息不对称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方式选择;但是股东控制权考虑对定向增发偏好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自股权分置改革以来,上市公司在股权再融资时更多地采用了定向增发的方式,缘何定向增发如此受到青睐?本文试图通过定向增发与其他几种股权再融资方式进行比较找出它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