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喀斯特山区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限制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村经济在低效率水平上运行。本文通过对长顺县板床村农村经济的分析研究,探讨喀斯特山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沟域经济是北京山区发展中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以太原市为例,在分析其山区村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经验提出太原山区村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期为山西山区村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省开封县黄龙产业集聚区相邻的王胖庄为研究区域,利用实地调研数据,采用统计方法和SPSS17.0软件计量分析,探讨了村域经济对产业集聚区的响应机制。①产业升级。农户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增多.同时,粮食作物逐渐转向经济作物。②职业转化。通过务工、自主创业以及外出务工回流的方式实现了村域人口在就业空间上的转移。③思想冲击。耕地的重要程度降低,从事非农产业的积极性提升,生活方式高级化,向往城市生活的愿望强烈。④分化加剧。面对外界刺激,农户逐渐分化为发展型,稳定型和衰退型。⑤农户对产业集聚区的响应程度与核心劳动力年龄、人均耕地面积呈负相关,与劳动力教育年限、劳动力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基于资源衰退型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内涵分析,构建资源衰退型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分析方法测度资源衰退型城市枣庄市人地系统整体以及内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敏感性、应对能力和脆弱性,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应对能力的障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枣庄市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敏感性变化态势呈现多阶段特征,应对能力逐渐增强,脆弱性呈现持续下降态势,人地系统的脆弱性整体属于低脆弱性水平,但随着煤炭资源濒临枯竭,枣庄市面临的经济社会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依然较大。研究认为,需要着重从优化工业结构和壮大接续替代产业、跨越式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生态建设和提升区域环境质量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6.
对农户打工地城镇规模类型的研究是认识农民工流动规律的重要内容.基于入户调查数据,采用多值逻辑回归模型和有序逻辑回归模型,以河南省三个样本村为例,对中部农区农户打工地城镇规模类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农户打工地主要集中于省城、深圳经济特区、乡镇和地级市,而在县城打工的人较少;农户对打工地城镇规模类型的选择与打工距离密切相关;家庭代数、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关系网络是影响农户打工地城镇规模类型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对村域产业规划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选取重庆市巴南区平滩村为例,结合村域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对平滩村进行了产业发展SWOT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规划:打造以高效农业产业为支柱,生态旅游为主导,结合景观农业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8.
宁夏西海固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到户"的扶贫战略以来,农村贫困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仍然存在区域性贫困.本文基于宁夏西海固72个村贫困监测数据划分村级贫困类型,分析集中连片贫困村的特征,确定扶贫开发的对象和重点,从而为"整村推进"扶贫战略提供更加准确的瞄准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部农区农户打工簇研究——以河南省三个样本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农户打工区位的研究是认识农民工流动空间规律的基础。通过对河南省南阳市三个不同类型典型样本村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户打工区位的选择具有明显的打工簇现象,在自然村尺度上,少数的打工簇集中了多数的打工者。其形成主要由打工决策和打工区位选择中打工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决定,主要基于传统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关系网络在打工簇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种子打工者和潜在打工者在由关系强度决定的博弈中造成了打工簇的形成和扩散。  相似文献   

10.
金融中心是金融资源和金融机构大量集聚的地方,能够有效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环渤海经济圈是次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第三个经济圈,约60%的金融资源集中于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大连和沈阳6个城市。实证分析了28个城市的金融竞争力,发现只有北京和天津可作为金融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金融辐射,进一步利用威尔逊模型计算北京和天津的金融辐射半径并绘制辐射域,发现其金融辐射域基本上覆盖了整个环渤海经济圈。  相似文献   

11.
根据区域城镇化内涵和省际边缘区特点,从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运用熵值法,分析了2000—2009年皖浙省际边缘区宁国市城镇化水平发展变化趋势,发现近10年来宁国市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以经济和基础设施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浙江块状经济传导和波及效应的反映,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表现为对前期滞后状态的一种补偿性异速增长,人口城镇化不明显,是其边缘区位对人口集聚引力弱的反映。进一步分析得出:边界效应作用力是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独有的基础动力;主导动力中的政府行政力是最重要的内生动力;周边中心城市和毗邻城市强烈的相互作用是辅助动力;最后构建了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的动力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12.
高更和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6,26(2):270-273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1994—2003年10年来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明显,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差异较大,各地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一。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率降低是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之一,而结构调整又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主要因素是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投资政策,人均GDP、年均GDP则与其不相关或弱相关。  相似文献   

13.
我国湖泊管理体制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环境日趋恶化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症结在于现行水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文章通过实证研究.以江苏湖泊为样本,分析了湖泊管理结构及规划管理、行政执法管理、目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湖泊管理经验,建议改进我国现行湖泊管理体制机制,对湖泊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实行一体化管理.可行方案是:在现行分级、分部门管理的基础上,在流域尺度下对湖泊实行协调性综合管理,并提出了省级湖泊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选取巩义市回郭镇21个行政村为样本区域,分析农村工业发展进程对村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工业对村域经济整体实力提升、劳动力就业规模扩大、农民收入提高、村域农业、餐饮服务、商品流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其影响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农村工业发展通过"旁侧效应"和"回顾效应"一方面使农业劳动力移入非农产业,另一方面农民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标准的更高要求客观上需要加强对农村社会、文化、教育、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没;村域工业发展在不同尺度上产生各异的区域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云南省为例,研究边疆少数民族省份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演化特点。用熵值法分析1994—2008年间的时间序列、不同地域尺度的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状况,得出云南省区域系统整体处于环境制约型,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市州其主要制约因素存在差异,区域发展总体遵循从经济制约型向资源、环境制约型转变,通过时、空角度分析发现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系统协调度的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应用基于VAR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剖析了云南省区域系统发展的驱动机制;并据此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苗长虹 《经济地理》2000,20(2):63-68
本文在阐明企业的性质和组织形态的基础上,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企业组织在工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企业组织的演变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企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耿兴荣  林炳耀 《经济地理》2002,22(6):724-726,729
通过比较分析国际上对信息化水平的不同测度方法,在现有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初步建立适合中国的地区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中国各省地区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区域旅游“点—轴系统”演进研究——以陕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点—轴系统"理论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提出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文章认为区域旅游"点—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特征具体体现为:吸引物集聚、旅游者集聚、旅游设施集聚、良好的可达性和充盈的客源市场促成旅游节点,具有一定规模旅游客流流动的交通干线是旅游轴线形成的标志。研究发现区域旅游"点—轴"结构系统发展经历"点—轴系统"发育前的均衡、"点、轴"初步发育、"点—轴系统"成长发育和"点—轴系统"成熟发育四个演进阶段。在2000年以前,2000—2002年,2002—2005年,陕南区域旅游"点—轴系统"分别经历了"点—轴系统"发育的前三个阶段,但之后,陕南旅游发展缓慢,至今未迈进旅游"点—轴"结构系统的成熟发育阶段。文章进一步探讨推动陕南旅游"点—轴"结构系统发育成熟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城市旅游客流空间体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兴柱  顾朝林  王群  卢松 《经济地理》2011,31(5):868-873
从空间动态发展的视角研究城市旅游流空间动态变化,建立了集空间吸引力、空间竞争力、空间成长力于一体的更为综合的城市旅游客流空间体系。选择南京市为代表性案例区,运用了引力模型、偏离份额分析、Surfer等分析方法,从多维视角研究了南京市旅游客流空间动态变化,研究发现:①不同发展阶段客源市场稳定性和集中性具有明显的差异,城市客源市场空间分布总体符合距离衰减规律;②城市间旅游流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旅游客流竞争格局变化明显;③城市内部旅游客流以集聚为主,集聚与扩散并存。  相似文献   

20.
城市形态空间演变定量研究初探——以太原市为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王青 《经济地理》2002,22(3):339-341
本文应用分形理论,对太原市城市形态近40年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尝试性的定量分析,揭示了太原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地域扩展方式,结果显示:太原市城市形态的演变与工业化发展阶段及社会发展的周期性密切相关,城市的形态随城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