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大型兽类。由于它们的体型粗壮肥大,动作笨拙可笑,又有较大的经济利用价值,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猎捕利用。在原始社会,黄帝自号“有熊氏”(史记:五帝纪)。有了文字以后,也就有了熊的记载。熊字象形,古文作能;在鼐毁铭文里曾多次出现,尤其在《能匆尊》、《毛公鼐》《县改毁》等铭文里,十分生动形象,犹如熊在活动。历代古籍文献,对熊类的生态、分类、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等均有记载。如我国古代民歌集《诗经》中即有“唯熊唯罴”的记载,当时就已认识到熊和罴是二种动物;后来;《尔雅》则明确指出“罴如熊,黄白文”的特征;《夏小正:礼记月会》还记载了熊类冬季蜇眠的习性,说“熊罴则穴”等。近代动物分类学对熊类的记载,和其他许多动物一样,亦开始于十八世纪中叶,林奈在《自然系统》中依据采自瑞典的标本首先记载了欧洲棕熊(Ursus arctos)。  相似文献   

2.
元旦的起源     
《中国粮食经济》2009,(12):62-62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项,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桑弘羊生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文 《中国农史》2005,24(3):120-122
关于西汉著名理财家桑弘羊的生年,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桑弘羊出生于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一种认为出生于景帝四年,还有一种认为在景帝二年。从有关论述看,这三种观点都依据于两条记载:一是《史记》卷30(平准书》(《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下》记载相同),其文云:“(桑)弘羊,洛阳贾人子,以心计,年十三侍中。”一是《盐铁论》卷4《贫富》所载桑弘羊的自述:“余结发束修,年十三,幸得宿卫,以至卿大夫之位,获禄受赐,六十有余年矣。”  相似文献   

4.
《马首农言》(1836)中记载有一种名叫“回回山药”的新作物。光绪八年(1882)本《寿阳县志》中也有该作物的记述。但在1989年版《寿阳县志》中已无“回回山药”之称,而且薯芋类作物的种数增加为马铃薯、甘薯和洋山药三种。本文从名称、传入路线、种植历史、开花情况等方面对此三种作物进行了考证,最后考订:“回回山药”是马铃薯而不是甘薯和洋山药。本文还对山西马铃薯的引种史进行了研究。认为山西引入马铃薯的时间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这个时间比“山西种之为田,俗呼山药蛋”的记载时间(1845-1846)早了约50年。而始种的薯种,是由晋商从俄国或哈萨克汗国(今哈萨克斯坦)引进。  相似文献   

5.
关于《越绝书》中最早记载的“鸟田”,历来众说纷纭,充满神话色彩,这些本于用鸟耘田或鸟类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认识展开的论证皆有体于《越绝书》的原意。根据古文献中出现的“鸟”、“岛”混用不分的现象以及古会稽地区的地理环境,“鸟田”当为“岛田”,即会稽山下海水包围中陆地之田。大越海滨之民,独以岛田,表明他们是中国海涂资源的第一批开发者,这也是大禹的一大功绩。  相似文献   

6.
中药天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之中,列为上品。在《开宝本草》中记载“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珍珠囊》中记载“治风虚眩晕,头痛”。《药性本草》中记载“治语多恍惚,善惊失志”。《本草正义》中记载“盖天麻之质,厚重坚实,而明净光润,富于脂液,故能平静镇定,养液以息内风”。天麻主产云南、四川、陕西、安徽,贵州、湖北而及东北三省产量不大。  相似文献   

7.
“一问三不知”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极高,可谓妇孺皆知。然而究竟是哪“三不知”,知之者就未必很多了。 明代姚福在《清溪暇笔》这部书里,对“三不知”进行了考证:“欲渭忙遽日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盖本《左传》。”再查《左传》,在鲁哀公21年的记载中,确有“三不知”出处。时晋荀瑶领兵伐郑,荀文子以为不了解敌情  相似文献   

8.
近日,浏览《安徽画报》,见有安徽省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大清徽商》的画面,气势恢弘,场景绚丽,富有江南水乡的风情。据报道,“剧情跌宕起伏,情节迂回”,“是一部生动的晚清中国商史,也是浓缩的晚清中国社会文化史。”这个信息引起笔者的兴趣,因为徽商与上海的关系太密切了。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上海地区的各集镇。据明代万历年间编著的《嘉定县志》记载:“南翔镇……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同一时期,罗店镇也是“徽商凑集,贸易之盛几埒南翔矣。”可见,上海人和徽商情结很深。  相似文献   

9.
汉代五谷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谷”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周礼》中则是“九谷”、“六谷”,“五谷”杂称。①到了战国时代,“五谷”的称呼便普遍起来,如《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管子·立政》:“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荀子·王制》:“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些表明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种类已初步有了定型。不过,那时的古籍记载都未具体说明是哪些谷物。到了汉代,人们才开始对“五谷”作出解释,意思是五种不同的粮食作物。至于是哪五种不同的粮…  相似文献   

10.
阳春砂仁     
阳春砂仁简称“春砂仁”,是姜科豆蔻属的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也是阳春的名优特产药材。唐代甄权楮《药性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唐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均有记载,封建王朝列为贡品。  相似文献   

11.
贵州自古产好茶,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早在《茶经》中就记载有:“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相似文献   

12.
实施名牌战略再造柑优势雷长林浙江省衢县是我国古老桔区之一,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历史。北魏时期的《水经注》就有衢县产芳积、金橙的记载。南宋陆游《柯山道上》诗中有“午酌金丸桔”的描述,到明清时代,逐渐培育出优良品种。据明何乔远的《闽书》记述:“近时天...  相似文献   

13.
话说金鱼     
话说金鱼洪泽县教育局李春碧金鱼,又叫锦鱼、是由野生鲫鱼演变来的,所以亦称“金鲫鱼”。它是一种美丽的经济型的观赏鱼类。我国乃为世界上最早养殖金鱼的国家。达尔文著的《饲养下动植物的变迁》、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都有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饲养金鱼的记载,其源...  相似文献   

14.
“珠玉”篇有“宋李招讨以铁为耩”的话,注释时都作“待考”。与几种文献比勘,我以为宋应星的这句话,有三点值得商榷。(1)“李招讨”是谁? 明张萱(字孟奇)的《西园闻见录》(卷九十二)“珠玉”条有如下一段文字: “尝览志,称廉郡无耕稼,所资珠玑。然(?)之采也,祗于沿海,蜑户以铜艚,凌万顷,身入寻丈之渊,不啻探骊龙额下,人犹畏其难而不敢。自招抚李茂始以竹为(木琶),维以绋(纟丽),投之海中,顺风逆流,力不劳而得甚奢。”这段文字记载了所谓“李招讨”乃是李茂。“招讨”是武职官名,明代为边境土官武职;上文说是“招抚”,原本武职官,这里或是俗称,“尝览志”,究竟张萱据何志书?估计是《雷州志》或《廉州志》。《雷州府志》的纂修,我们在明代能找到根据的,一修于正德十二年王秉良,再修于嘉靖二十三年叶尚文,三修于万历四十三年欧阳保。而《廉州府志》在明代有嘉靖三十四年与崇祯九年两修。张萱是明末人,他称之于的“志”大概是万历以前修的“志”。但这些“志”现在均已失传。从清代所修的两个府的“志”中,没有找到李茂的事迹。或者后在修志时汰繁就简时把李茂的事迹省略了。所以,《西园闻见录》的记载就成为  相似文献   

15.
《吕氏春秋》“任地”、“审时”两篇中某些记载涉及禾谷类作物“株型”及其生态表现。这方面的记载在我国占农书上极其少见,因而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吕氏春秋》一书,历经抄刻,传文讹夺很多,素称难读。历代注家虽多,但多数是作  相似文献   

16.
御茶十八棵     
王华 《浙江林业》2003,(10):36-37
传说乾隆皇帝当年下江南到杭州时,曾游龙井,并在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茶园亲自采摘过龙井茶,于是便有了“十八棵御茶”的说法。据《西湖志》记载:“高皇帝南巡,啜其茗而甘之,上蒙天问,则王氏方园里十八株,荷褒封焉。”又称:“在胡公庙前,地不满一亩,岁产茶不及一斤,以贡上方。斯乃龙井之冢嫡,厥为无上之品。”  相似文献   

17.
我国汉代所推行的“代田法”是为历代农学家所注意的一种农作法,如《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国脉民天》、《农政全书》等都摘录和议论“代田法”在农业技术改革中的作用。“代田法”首见于《汉书·食货志》,东汉崔寔《政论》也谈论过。但所载文字是很少的,只有一小段文字。由于记载的简略,引起后代对“代田法”有不同的推测。有的认为是由“区田法”发展成的一种高产办法,有的则认为是“畦种法”。据《汉书》所载“代田法”是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根据前人经验进一步创造发展而推广的。由《汉书·食货志》和《政论》只能了解一部分科学技术活动和内容,其中具体技术操作方法是不清的。  相似文献   

18.
清代玉米在陕西的传播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占军 《中国农史》1998,17(1):112-112,F003,106
玉米原产美洲,到十四世纪的元代,我国已有了玉米的种植。在清代陕西的方志中,玉米别名较多,计有玉蜀黍、包谷、金稻黍、玉黍、玉米、御麦、蕃麦、包粟、御谷、玉谷等十种。其品种则有象牙白、间子黄、火炕子、野鸡啄等至迟在清代初年,玉米即已传入陕西省。康熙七年《咸宁县志》卷1《星舆·物产》所载之“玉麦”,即是清代陕西种植玉米的最早记载。而同州府关于玉米的最早记载,见于乾隆五十二年《华阴县志》卷2《封域·方产》。凤翔府关于玉米种植的最早记载,见于嘉庆《扶风县志》卷4《赋役·土产》。据说,此时的扶风瘠地已是“皆…  相似文献   

19.
从园艺学角度分析我国古籍中的“柚”,主要有以叶静渊、辛树帜、贫善文等为代表的三种观点。本文在探讨了《禹贡》至《尔雅》期间长江宜昌以下沿线地区产抽(Ci-trus grandis Osbeck)的可能性后,对“柚”的始见文献、先秦文献中“柚”的特点、《诗·秦风·终南》和《尔雅·释木》中有无抽(C.grandis)的问题、橘柚连称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主张先秦文献中有抽(C.grandis)的记载。对汉及汉以后的有关重要文献中柚(C.grandis)的名实也分别进行了考定分析。结合我国有柚种发现的事实和历史考证,可以确定我国是柚的原产地。是历史气候变迁,使柚的分布北限逐渐南移。  相似文献   

20.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医易”是“同源”的。我们认为“医农”也是同源的。不但《赐经》对《农说》有重要影响,而且《内经》对《农说》也有重要影响。本文试图探讨《内经》同《农说》之间的渊源关系。我们在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与探讨《内经》对《农说》的重要影响:(一)以“元气论”为基础的自然观;(二)以“阴阳说”为核心的发展观;(三)以“出入升降”论为特征的生态观;(四)以“化变论”为内容的发育阶段观;(五)以“损有余,补不足”为契机的平衡观。正如马一龙在《农说》中探讨培肥土壤的原理时说的:“此《素问》所谓滋化源之意耳”。总之,《农说》在探讨许多农学原理时,都借鉴了《内经》中所阐述的医学原理。这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