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一年不买中国产品后,美国自由撰稿人波基奥妮有些无可奈何地告诉她的美国读者,虽然仍可以过没有“Made In China,”的日子,但那样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越来越费钱。波基奥妮坦然承认,十年后,地可能根本就没有剪气尝试“一年不买Made in China!”的日子。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20多年,中国通过低成本优势,创造了“Made In China”的奇迹,惠及世界各国,也为中国创造了大量财富。但“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正受到挑战,这是转而发展服务经济的好时机。“中国服务”将催生更多世界级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中国应抓住时机加速发展“中国服务”  相似文献   

3.
2004年年底,《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饶有趣味的报道:一名叫佩姬·斯梅德利的美国妇女决定用一种几乎拿大多数美国人无法想象的方式来庆祝圣诞节——不昀买中国制造的产品怍礼物。最后,经过千辛万苦,地终于为孩子买到了美国制造的长统靴和咖啡机。她的体会是:“任何一件商品,有80%都是中国制造的。”  相似文献   

4.
莫震宇 《东方企业家》2008,(6):I0046-I0049
再过一年,空客将开始交付印有“Made in China”标记的A320系列飞机,实际上是“Made in Tianjin”。“我们连飞机都能造”估计将成为天津人以后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毕竟世界上拥有飞机生产线的城市并不多。2006年2月,世界飞机制造业巨头空中客车公司正式宣布,将在中国建立一条单通道的飞机总装线,这是空客在欧洲之外的第一条总装线。在此之前,空客在全世界只有两个飞机总装厂,分别位于法国的图卢兹和德国的汉堡,如果加上波音的总部美国西雅图,天津将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大飞机总装线的城市。  相似文献   

5.
颖一  宽地 《英才》2008,(4):77-81
4岁的儿子不得不拥有标价68美元的“意大利”鞋;购买生日蜡烛,杂货店除了中国蜡烛,啥也没有;丈夫去法国旅行买的纪念品艾菲尔铁塔钥匙链也是中国制造。在《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中,美国人萨拉讲述了全家人在不买中国产品的一年里,发生的种种有趣又无奈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岳桦林     
五年前,21岁的弗杰妮阿与丈夫桑迪结婚时,穿六号鞋属正常。不料三年后弗杰妮阿怀孕时,她的脚开始疯长,比原来大了50%。医生无法解释原因,只认为这是一种怪病。起初,弗杰妮阿的丈夫、朋友和亲戚只与她开开玩笑。两人去饭店吃饭,她的大脚经常无意地在桌底  相似文献   

7.
一舟 《中国企业家》2010,(9):149-149
逆内裤产业链而上,"新西兰马可·波罗"更多收纳于视野的却是商业以外的图景2004年圣诞节,美国主妇萨拉·邦焦尔尼发现收到的39件礼品中有25件标注着"Made in China"。此后一年,她和家人尝试用看能否忍受"离开中国产品"的生活。结果到了岁末坦然接受失败,萨拉就此出版了一部畅销书,题目叫做《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假如你不将萨拉的行为视作离谱,那么新西兰作家乔·本尼特的举动就实在考验你的承受力了。  相似文献   

8.
她是美国人,却有一颗火热的中国心:她是参与美国原子弹研制的核物理学家,却和丈夫阳早被誉为“中国奶牛业的袁隆平”;她享受中国副部级高干礼遇,却不失“农民本色”;她来到中国整整61年。见证了新中国的风风雨雨…… 88岁的寒春,堪称中国人物志里的一个传奇。  相似文献   

9.
<正>2007年,萨拉·邦乔尼(Sara Bongiorni)写了一本书,书名是《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描述自己与家人如何艰难地寻找"非中国制造"的商品。她说,"经过一年没有‘中国’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商品你也可以照样生活下去,但是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家庭开支也会大大增加。以后十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  相似文献   

10.
Made in China代表什么?价蔗。“价廉”对消费者没什么不好.却授竞争对手以柄.被冠以“倾销”的恶名.要冲出重围.只有当Made in China意味着“高品质”.“顶级品牌”.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才不会受人扼制。  相似文献   

11.
也许你还记得那本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2004年圣诞节,美国人萨拉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有25件.她想试试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生存下去?试验最终变成了冒险."不靠中国产品过日子,太难了,至少,不懈地坚持下去太难了.我一次次地怀念抵制的日子,可我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勇气再来一次."她在序言中写道.  相似文献   

12.
问题的眼神     
不仅思想者装着一脑袋问题在晒太阳或晒月亮,一般人的脑袋里也埋着一堆问题,思想着。胳肢自己为什么不痒?黄瓜是绿的,为什么不叫绿瓜?为什么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如果按孔夫子“每事问”的思维惯性,这个世界在每个人的瞳孔里都是“问题的集中营”。美国的孩子提的问题比老师多;中国的老师才是提问的专业户。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简约差别大概如此。制造问题与提问题不是一回事。达·芬奇光是画蒙娜丽莎的嘴唇就花了12年时间,  相似文献   

13.
虞立琪 《中国企业家》2010,(11):165-165
2005年1月1日,家住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记者莎丽·邦加妮决定:她和家人将在一年内不使用"中国制造"。一年后,邦加妮将这段经历写成一本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她的结论是:美国人完全无法摆脱"中国制造","中国原来已经渗透到我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4.
孙书静 《质量春秋》2011,(12):42-42
美国管理协会曾做过一项研究。说有一名妇女每星期都会固定到一家杂货店购买日常用品。在持续购买了3年后,有一次店内的一位服务员对她的态度不好,于是她换到其它杂货店买东西。12年后,她再度来到这家杂货店,并且决定要告诉老板为伺她不再到店里来购物。  相似文献   

15.
“三八”以外女性与男性的节日"三八"是国际劳动妇女节。除了"三八",世界上一些国家和民族,还有不少女性和男性的传统节日。女孩节和男孩节。在日本,女孩诞生后的第一个三月三是女孩节,父亲要给她买一套玩偶,并邀请亲友一起欢庆这个日子,同时,每年5月5日定为...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人萨拉·邦焦尔尼的《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从2007年底以来卖得非常火爆。书中描述了美国没有“中国制造”的烦恼。美国女记者尝试离开中国制造这一年的经历让她重新审视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2010年,“中国崛起”几乎成了板上钉钉、不容置疑的事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主,美国的房市靠中国的富人拯救,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说一不二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相似文献   

18.
在朱镕基总理成功访美、美国表示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中国的民族产品以民族情感为诉求的手法能继续奏效吗?媒体上出现的“中国人买中国货”、“以产业报国,以民族为己任”等声音会不会改变呢?目前,这种宣传方式又在多大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呢?北京勺海调查公司连续三年在北京进行调查,得出结论是:人们倾向于把购买洋货仅仅看作一种个人的选择,而不把它与“不爱国”、“做洋奴”等道德评价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李靖  张云 《中外管理》2010,(7):74-75
从Made in China到Made with China,从商务部主导,到企业主导。中国制造品牌破坏性力量的背后,总有一股强劲的建设性力量在涌动!“中国制造”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富士康坠楼事件、本田罢工事件……中国制造在令世界为之惊冉时,MadeinChina品牌也正在世界范围蒙羞,连商务部也出面对世界解释:中国制造不是靠廉价劳动力维持的。  相似文献   

20.
诚信试验     
一位研究经济学的朋友说,他要找十个人做诚信试验,问我能不能帮忙。我说可以,但不知道怎样做试验。朋友说很简单,就是在不同的商店买十次东西,每一次买东西都付两次钱,看有多少人拒绝第二次付款,然后把结果告诉他就行了。我先走进一家服装店,给孩子买了一件二十元的衬衣。付过钱出来后,一会儿我又进去说:“对不起,刚才我买衣服忘了给钱。”店主是一个中年妇女,慈眉善目的。我等她说:“你已经付过钱了。”可是她只是看着我,说:“行,快交钱吧。”我只好乖乖地又一次把二十元钱给了她。我一连试了九个店主,竟然没有一个人拒绝第二次付款。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