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农民收入来源角度,利用全国1985—2015年财政农业支出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基于VAR模型和VEC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考察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期和短期效应。结果表明:在长期,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具有正效应,但效应较弱;对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的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对农民工资性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效应较大,而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效应较小。在短期,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的效应为正且较强,而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效应为负且较弱。此外,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转移和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效应没有时滞性,而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的效应有时滞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信贷对农民增收支持状况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1980~2005年的数据分析了农业信贷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结论表明,农业信贷时农民增收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农业信贷构成我国农民增收的一个Granger原因,同时农业信贷和人均收入的各决定因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由于中国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农业信贷导致资本替代劳动,产生了反生产力的后果.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提高我国农业信贷收入支持效应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土地的分散化经营不利于技术的推广,把大量的劳动力限制在土地上,从而阻碍了农民增收,要使农民走出这个怪圈,促进农民的收入增长,必须走土地规模化的发展道路,从而最终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4.
邵兴宇 《价值工程》2021,40(13):90-94
论文基于江苏宝应参与"田田圈"农业产业链的242户规模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互联网+农业产业链"融资对农户收入水平及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互联网+农业产业链"融资对农户收入水平具有正向影响;"互联网+农业产业链"融资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差距,对低收入与高收入农户家庭增收有显著地促进作用,而对中等收入农户家庭的收入效应不明显,并且高收入的农户的收入增长效应明显大于低收入农户.  相似文献   

5.
目前家庭经营性收入仍为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农业的产业弱质性注定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地位的不断下降,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无法保障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加上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资源约束,使得家庭经营性收入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中显得乏力,所以要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要跳出农业的圈子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相似文献   

6.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一项惠及农民经济收入和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利国利民的大事,如何持续健康地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做强做大特色农业,这对于永泰县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永泰县农业标准化工作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在县质监和农业部门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7.
《中国乡镇企业》2010,(4):40-41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商河县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创新措施办法,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农业科学发展的路子,有力推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2009年1~9月份,全县农业实现增加值16.5亿元,增长6.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927元,同比增长13.9%。  相似文献   

8.
提高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路径,而推进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从农业机械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内在逻辑出发,利用1 869个县域的面板数据,分析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县域农业机械化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相关性;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业机械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着空间差异;农业机械化能够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可以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间接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旨在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而要大幅增加农民收入,除在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外,还必须紧紧抓住都市农业建设这一农业经济发展主线,致力于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速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笔者就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如何实施品牌战略,以此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杨志才 《活力》2010,(6):171-171
针对牡丹江山多地少、土地比较分散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增收方式来提高农业耕种的机械化程度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十分重要。多年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非常突出,研究并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实效性,对保证牡丹江市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农村经济以及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但随着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农村土地经营分散化与农业现代化转型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现行农村土地分散化的经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现代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农民增收的情况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 2016 年 12 月 26 日,国务院在有关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给农村土地流转助推农民增收的方向提出了重要的指引,全国各地开始大量实行土地互换,并采用了更加灵活,更加多元的方式例如土地股份合作、设立农村土地银行等不同的土地流转方式助推农民增收,均收获了非常良好的成效。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有关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以及管理政策还没有建立完全,因此在很多具体的流转工作中仍然存在有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概念以及农村土地流转助推农民增收的机理进行阐述,并根据当下土地流转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具体的完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农民收入增长机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五"时期,我国农民收入整体进入恢复性增长时期.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实际增长5.3%.农民收入增长仍存在不平衡性,农业收入的比重逐年降低,非农收入持续增长,政策性因素对农民增收减负发挥了阶段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桂霞  宋友涛 《活力》2007,(1):47-47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同时也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经济收入低,土地细碎化及土地利用率低和土地闲置问题。农村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对于土地的充分开发利用。只有两个途径,那就是引入科技、资金、信息等新的要素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再者就是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以降低成本、提高比较效益。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解决人地矛盾,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途径。笔者现从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丹棱县是成都平原西南部的一个丘陵县。近年来,该县发挥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壮大以果桑茶林"一县四品"为主的特色效益农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上新台阶的关键点,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发展战略,锁定特色品种,打造特色品牌,做大特色规模,提升特色效益,构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  相似文献   

15.
财政资金支持的农业项目有许多类型: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园区建设、土地整理、农业科技发展等,"强农惠农"政策的范围和力度越来越大,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民增收、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繁荣。同时,无法否认部分项目存在着直接效益、间接效益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的现象。在项目立项环节,业  相似文献   

16.
孙喜成  赵海燕 《价值工程》2010,29(9):168-168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重中之重则是收入问题。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原因包括内层体制不活,外部环境不畅,农民自身素质不高。因此应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核心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增收困难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从农业中增收困难,而土地又是农民的命根子,因此如何切实提高农民的土地收益,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发展的结构性转换。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明显的特征,突出地表现为"粮食问题"和"农业问题"。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我国农业发展的许多问题表现出显著的"农业问题"特征,即粮食供给、食品安全、产业优势、农民收入及可持续发展等都成为不可忽视的内容。这一发展背景决定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构建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型经营主体和产业体系,形成农业发展的新动能与新业态。新型经营主体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职业经营者,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三类。家庭农场是新型经营主体的基础与引领,产业化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与标志,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支撑与关键环节。因此,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逻辑起点必然是家庭农场的发展,并决定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是,通过制度创新对农业生产要素重新配置,促使家庭农场内生发展。通过对人地资源相对紧张的欧洲国家家庭农场进行土地整治的具体分析可得出,中国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可实施土地整治与劳动力迁移的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农业增收潜力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收入一直是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5%来自农业,1991年这一比重降到65%,到200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50.4%.1997年以来,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4年下降,中西部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更为缓慢,纯农业户收入出现滑坡.在此期间,1998年农民纯收入中农业收入比上年下降2.4%,1999年和2000年分别下降4.6%和3.7%.农业收入下降是农民收入增速放慢的重要原因.从目前总的情况看,农业对农民的就业吸纳力和自身的盈利性都处于较低水平.以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0%的粮食作物为例,1999年1亩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一年两熟),吸纳的就业量为25.6个工,农民可得工资性报酬收入269.4元,扣除各种税费后的经营利润仅为54.2元.  相似文献   

20.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问题.农业产业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形式,备受广泛关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龙头企业和土地流转问题,是两个较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