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工业园区是推进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之一,但园区产业结构同构化现象影响着资源利用率和生态效益的提高。从产业共生的视角,提出了依靠园区企业合作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建设,并分析了产业共生合作模式、合作关系和资源集成管理。  相似文献   

2.
资源型城镇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才能确保未来的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共识.物质、资源的循环既可以在原有的产业内部进行,也可以通过引入新的产业,在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来展开.为此,必须建立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产业共生体.本文以昆明东川区为例,探讨了东川区旅游业与采矿业耦合共生的基础、效应、模式和评价体系,以期为资源型城镇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两个重点领域和四个重点产业体系结构出发,提出了河北省循环经济的产业模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的3R原则以其和经济性结合程度不同而推进的次序各异。继资源减量的投入产出结构理论之后,资源循环和再利用的推进受制于循环半径的约束,而在一定区域内建立产业共生网络的“小生境模式”,可以实现产业系统经济性和生态性在区域层面融合。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对循环经济在产业集群构建中的借鉴价值进行了分析,提出在促进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中,对产业集群的构建须进行理论创新,超越传统的模式,借鉴循环经济的思想,根据区域的综合比较优势来抉择产业集群,并以被组织的模式来积极推动产业集群的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鲍丽洁 《当代经济》2011,(16):146-147
构建产业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共赢的重要举措。产业共生是现代产业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组织创新模式,产业与产业间的共生关联有互利型产业共生、寄生型产业共生、偏利型产业共生和附生型产业共生四种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7.
资源型产业集群循环经济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利用系统动力学仿真建模法对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集群发展困境进行仿真试验,构造其不断发展的增长上限基模,揭示循环经济模式构造对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建立了资源型产业集群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的系统仿真分析模型,进行管理对策的定量仿真试验,分析对策实施效果,为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视角下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再制造是循环经济的高级形式,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是循环经济条件下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对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3种模式,即政府规划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企业联盟模式和公众参与刺激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最后对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具有较高的产业竞争优势和产业经济效率,是我国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天然的具备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现有成果也未能深入研究产业集群结构动态变化机理,这对合理引导产业集群动态共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缺失.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运用主观博弈理论分析产业集群动态共生稳定制度的内生演化机理.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动态共生稳定条件取决于集群企业博弈收益差距程度、实现自身收益变化方式等因素.通过对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动态共生的发展历程分析完成对该模型的检验.  相似文献   

10.
陈晨 《经贸实践》2005,(7):11-11
循环经济需要遵循“3R原则”。所谓“3R原则”,是指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和资源化原则(Resource)。其中,减量化或减物质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原则或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总结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根本规律,为我们解读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前提.当今时代,我们不得不拓展新的生产概念,对广义虚拟经济的生产方式作出理论解释.广义虚拟经济的生产力,其特点:一是以信息这种特殊的产品为生产对象的;二是生产量的增长倍率大;三是生产的不平衡性.广义虚拟经济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信息成为人与人结成的生产关系中首要的中介,围绕信息而展开的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点.广义虚拟经济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制信息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的核心;这种生产方式正在把传统的物质资料生产整合到它的范畴中;这种生产方式重塑了产品货币关系;这种生产方式突出了泛媒体在生产中的参与性;这种生产方式颠覆了传统的生产程序;这种生产方式突出了文化与生产的关联性.广义虚拟经济大生产对企业经营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呼唤信息态自我意识的觉醒;二是企业要在广义虚拟经济生产大循环中求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根据;三是企业要充分重视产品的信息容介,使容介既科学合理又现实可行;四是企业要充分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本的保有和使用.  相似文献   

12.
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模式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依赖于制度重构和制度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正式制度包括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基础,制定与执行各项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与政策措施;进一步实施产权制度与价格制度改革,构建充分竞争的市场制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设施.发展循环经济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包括转变观念,为发展循环经济创设思想基础;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及公众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等.  相似文献   

13.
区域循环经济建设中的工业园区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园区是推进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之一,以工业生态学原理为依据建立的生态工业园,在长期的发展中出现了产业结构同构化严重等诸多问题,影响着区域资源利用率和生态效益的提高。从区域经济的视角,提出依靠工业园区合作,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分析了园区合作模式和园区合作有效运行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以期为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WEEE资源化共生网络收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首先给出了WEEE的内涵以及WEEE资源化共生网络产生的过程,在归纳共生网络运作模式和网络结构的基础上,以冰箱的资源化共生网络为例,进行共生网络的收益分析,进而构造一个风险与收益匹配模型,以提升共生网络的稳定性,降低共生网络的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论述了资源替代的基本原理,即同种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可将其使用领域划分为重要领域、次要领域与一般领域;同时,同种需求可由不同的资源来满足.此外,资源的多用途性及满足同种用途资源多样化的特点,使相关资源之间在用途上存在共同的应用领域及独立应用领域,具体可将其分成资源的通用领域、共用领域和专用领域三种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产出分析单一投入单一产出分析、单一投入多种产出分析、多种投入多种产出分析和多投入单产出分析.基于上述研究,文章重点进行了资源之间的替代分析,即同资源多领域应用分析和同领域不同资源替代分析,为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在广西不同生态条件下以发展生态农业来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崇左市县新福生态养殖场的发展表明,利用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循环经济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目前人们的理解还没有完全统一。对循环经济在发生、发展、概念、内涵综述的基础上,指出随着价值观的不断变化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循环经济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市场经济由于自身缺陷,难以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使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市场经济的作用,而是要在市场经济中引入循环经济。循环经济通过资源与环境的循环利用,可以有效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但循环经济只是对市场经济“失灵”的补充,它必须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我国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建立起循环经济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9.
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生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将电子废弃物(E-waste)作为一种资源来研究,并提出了由E-waste生产者、回收者、分解者、吸收者组成的E-waste资源化共生网络的简单资源循环模型。在此基础上,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重点分析了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的生成机理,主要包括成本推动机理、效益拉动机理、环境取向机理和协同作用机理。使我国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中的相关企业能够进一步认识共生网络中各种资源循环利用的闭环系统,保障共生网络的稳定健康发展,最终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能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