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方法,在中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当下文本细读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实践方法的缺失,以经典研读中沈从文的《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为例,为文本细读作方法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问题驱动、资料收集、观点表达等的训练,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对实践的成效作评价,以期在专业课程的经典...  相似文献   

2.
运用英美新批评之细读法,以含混、张力、反讽等概念阐释杜甫的诗歌《江村》,透过作品语义单元隐含的深层意义,可以凸显作者深沉的忠君爱国思想,进而理解历史上如杜甫一样的文人所具有的忠君恋阙、兼济天下之志但无法施展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研究《红楼梦》双译本的人物对话语言翻译,就是通过仔细研读文本,分析原著中对话者使用的词章及所在语境进行话语解读,并同译文本相对照以分析译文本的意义,并判断其是否深入接近文本,展示文本深层潜质。在研究中,我们对原文本和译本的双重视野进行融合和比较,反过来有可能借助译者的力量去唤醒文本中沉睡的或被忽略的意义,发掘和探讨文本的丰富内涵和多重阐释。  相似文献   

4.
关于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前人评论已经不少,著名的评论家有欧阳子、隐地、刘俊等,脱口而出的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传统文化的眷恋、王谢堂前燕的今昔之感等等,这篇文章是在前人评论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新的角度探索其艺术特点,探索作者的用意。  相似文献   

5.
6.
巴金的《小狗包弟》是一篇烙着鲜明时代印记的散文作品。如果仅仅从单纯的语言修辞技巧层面来考察《小狗包弟》,它并非精彩之作,但是如果从人的精神构建的层面来看,它则是成功的。因此,文本的解读是多维的,要兼顾文本内部和文本外国,要抓住语言,更要抓住语言所构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7.
清初画家恽寿平的一则笔记著录了元代画家黄公望《秋山图》流传与鉴定的传奇,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在此基础上创作《秋山图》小说加以演绎。本文结合有关文献论证《秋山图》存在的真实性,解读《秋山图》文本并指出:鉴赏就是一种创造性演绎,艺术作品的多义性,引发无穷的艺术思维。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巨大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长久以来一直被学者和评论家们所关注。大家对此作品的不同见解和解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含混。在《红字》中,作者在文本设计上多处使用了含混手法,从而赋予作品多重意义和主题,也赋予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运用描写翻译学研究方法分析《论语》英译的历史进程及文本形态,将《论语》英译历史分为五个时期:肇始时期、传教士翻译时期、交流与沟通时期、转型时期以及多样化和再诠释时期;英译《论语》的文本形态主要表现为:作为神学比附的《论语》,传递东方智慧的《论语》和追求文化还原的《论语》。  相似文献   

10.
审美教育属于人文教育,其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引导学生体验人生,使之感受到一个有意义、有情味的人生,享受真正的精神自由。大学语文教学应当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特质,引导学生阅读体验文本,沉思作品意蕴,贯注个体的生命体验,培养审美的生活方式。本文以经典文本《变形记》为例,探讨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践审美教育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隐喻和反讽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往对二者的讨论不少,但也存在概念庞杂不清的问题。《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篇小说,其中充满幽默的语言,反讽和隐喻。从"符号学"的角度切入小说,将隐喻、反讽和伴随文本组合起来阐释《黄金时代》,既可以厘清一些文学概念,看到隐喻、反讽和伴随文本的互生关系,又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小说的精神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比较分析《吕氏春秋》中文无畏过宋文本同《左传》、清华简《系年》中相关文本内容上的异同,可以得出吕本是以左本或与左本相似文本为主要参照本,糅合当时流传的其他文本所形成。不过其过程并非是对参照文本的简单照抄,在吕本形成时亦可能存在出于说理需求对其参照文本的改写,其中包括对情节的增删修改和将郑伯肉袒执牺以逆情节错置其中。  相似文献   

14.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核心理论之一。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言语行为,并揭示出了小说的主题——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中产阶级的生活与世态人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对于婚姻的不同见解以及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反映了主人公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建的经典文本《老人与海》英文语料库,通过对question,problem,issue,matter,affair,topic,point等具有问题意义的词语使用的研究,发现海明威的作品语言简洁、清晰、果断、有力及作者通过语言体现出目标高远、举重若轻的主题内涵。教学实践证明,经典文本语料库在大学外语教学中起到了方便教学应用、提高外语应用能力、方便知识梳理和储存、提高文本内涵分析素养等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行政诉讼法》关于行政诉讼判决方式的修改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亮点颇多,有必要在法治国家的背景下对其深入解读。新《行政诉讼法》的判决方式具有五大亮点,修订后的判决方式彰显了国家治理的法治现代化。对于新《行政诉讼法》有关判决方式的适用我们需要注意四个层面的内容。新《行政诉讼法》对判决方式的修订并不完美,但是瑕不掩瑜,通过这次修法,我国行政审判将会以判决方式的改变作为基点迎来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丁玲的《梦珂》和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都叙述了一个"堕落的娜拉"的故事,但两个故事的讲法各有不同。梦珂在堕落的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自尊感,基于理性她完成了选择,葛薇龙则是难言的自卑感,一种身不由己的感性因素始终占据了她的心理;丁玲对于梦珂的堕落主要持批判态度,张爱玲对于葛薇龙则是深深的理解和同情;《梦珂》的美学风格是悲壮,《第一炉香》的风格则是苍凉。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是基于两个女作家不同的创作个性和思想,以及她们对时代和人性的不同把握。  相似文献   

18.
现代外语教学伴随着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技术、神经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成果,但在《学记》古朴的教育思想体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现代教学法、心理学中许多观点的胚胎,我国自己的经典名作对现代外语教学也有着许多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方方的中篇小说《树树皆秋色》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对小说进行文本细读,可以从小说的结构分析看到一个情感错位与失败的悲剧,并揭示其深层意蕴。小说的表层主线是一个错位的情感故事,小说的表层副线展现了理想主叉者在世俗社会的溃败与逃离,小说的深层结构所内涵的文本间性中的意蕴正在于通过知识分子那种不苟同于世俗的孤独,来展示知识分子所面对的亘古不变的情感困惑。  相似文献   

20.
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中的爱情故事,整个过程(从爱情的生发到爱情的幻灭)读来之所以感到不那么"真实",是因为文本缺乏了更多必备的细节所致,对比路遥的《人生》,这种缺失显得更为明显。这有可能是作者生活经验的不足或者是心理体验的欠缺导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