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能源消费与产业发展--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能源消费在三次产业的分布与三次产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协整理论,检验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与产业发展的协整和因果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弹性不同,GDP是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自然资源约束尤其是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能源、环境和国际竞争等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因素也都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同时面临着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的双重任务。如何在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杜绝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在这样的要求下,我国一方面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具有硬性储量约束和高耗能、高污染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则要坚持向以节能减排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在发展过程中,统筹兼顾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没有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大开发就不可能实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发展高新技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以提高西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资源,而资源就其形式来说大致可分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4种。单纯以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大量投入来谋求经济的发展是许多国家包括我国都曾经走过的道路,实践证明这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把重点放在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本对教育、人力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依赖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发展又是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条件的。教育和引导公民树立以家园意识、和合观念为主 ,物我共生 ,永续发展的生态文化新理念 ,采取推行产业生态化建设 ,建立有助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经济核算制度 ,构建与完善与集约型增长方式相适应的加强环保的法律等对策 ,是生态环保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6.
自然资源有无价值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方式和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态度。从哲学角度出发,结合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相关理论,可以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在于其满足人们的需要,自然资源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其稀缺性、开发条件和重置成本。如何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关键是对其价值计算和比较。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相克到相生。法律手段是解决西部开发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现行环境资源法存在着立法主流理论不能与时俱进,有较多计划经济色彩,相关规定虚位等缺陷。在完善环境资源保护立法时,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依法有序开发、开发与节约并举、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并重、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原则,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全面纳入法制轨道,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创新,建立自然资源产权流转制度,推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重视科技创新作用的法律调整。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相克到相生。法律手段是解决西部开发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现行环境资源法存在着立法主流理论不能与时俱进,有较多计划经济色彩,相关规定虚位等缺陷。在完善环境资源保护立法时,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依法有序开发、开发与节约并举、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并重、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原则,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全面纳入法制轨道,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创新,建立自然资源产权流转制度,推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重视科技创新作用的法律调整。  相似文献   

9.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须有可持续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中出现了掠夺式开发、建设中破坏,民族风情的同化,人造景观的泛滥等情况,都是缺乏可持续发展观的集中表现。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必须用这一观点去指导旅游开发,以确保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中的生态性流失问题越来越倍受人们关注。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以及废弃性流失,使农业生产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受着极大破坏,也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分析研究农业中的生态性流失问题,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开发中国西部 ,须从以下方面展开思路 :按可持续发展原则 ,搞好西部经济发展综合计划 ;合理利用西部自然资源 ;发展西部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开发西部人力资源 ;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国土经济学是研究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门经济科学。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加之长期对自然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大量消费,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国土经济学的任务主要是研究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土经济学理论基础有3个方面:自然资源财富观、资源可持续利用论与资源优化配置论。  相似文献   

13.
人类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地球环境为人类提供其社会生产生活必须的自然资源,然而,由于人类对地球环境长期的掠夺式开发,导致地球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的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尽管目前人类仍然消耗着自然资源,但这些资源正在日益减少,如果人类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人类势必面临严峻的威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将是人类赖以永续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人类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地球环境为人类提供其社会生产生活必须的自然资源,然而,由于人类对地球环境长期的掠夺式开发,导致地球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的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尽管目前人类仍然消耗着自然资源,但这些资源正在日益减少,如果人类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人类势必面临严峻的威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将是人类赖以永续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以来,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使全球性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树立环保意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重大而又特殊的问题.大同市是典型的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特征的资源型城市.加强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切实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对于实现大同市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企业会计的目标是借助会计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为经营管理提供财务信息,并考核经营责任,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循环经济要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自然资源耗费,同时开发再生资源,延长有限资源的利用时间,从而保证资源的循环利用。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的概念、特点的介绍,分析和阐述了企业财务会计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筻。  相似文献   

18.
绿色消费概念的确切表述应为可持续消费、和谐消费。绿色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资源效率、消费者权利的消费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推行绿色消费,必须建立新的消费观念,提升全体国民的现代生态意识,普及和提高人们的绿色消费知识,对全民进行绿色消费教育,加强对绿色产品的研究开发,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严格执行绿色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19.
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自然环境又是一种资产,是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人造资产一样,都参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因此,对自然环境的消耗也应视同于对固定资产的消耗一样予以科学的处理。绿色GNP因其能比较合理地将外部成本内在化,并由此引起一系列良性的连锁互动效应,能从根本上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和进程,所以它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  相似文献   

20.
珍惜自然资本,不仅事关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事关人类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路径依赖及其选择就是:第一,建立、健全与完善绿色保障制度体系;第二,开发绿色技术———即技术的开发主要用于生态的恢复,而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的开发;第三,产业发展的生态化;第四,生态环境建设的产业化;第五,倡导企业全过程的绿色化;第六,倡导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