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今年春节期间,记者突发急症住进医院,亲历了医院护理工作.记者所住的是一家三甲医院,住院留观3天,除了打针换药就很难见到护士的身影了.幸好家在西安有人照顾. 但来自河南的李先生就没这么方便了.他的老父亲患有脑血栓和前列腺疾病.老人夜里频繁小便,几乎每小时一次.李先生陪护三天,累得坐在凳子上就睡着了.后来,李先生干脆想了一个办法,用一根绳一头系在老人手腕上,另一头系在自己手腕上,老人说,每拽一次绳,心里就一哆嗦,儿子累啊,可实在是没办法啊!  相似文献   

2.
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部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你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相似文献   

3.
《浙江工商》2006,(12):42-43
温州苍南的南宋古镇,地灵人杰。曾几何时,南宋人用她大山般坚毅的性格,用她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艰难地走出了一条条创业之路。他们成功了,他们富裕了,但他们不忘家乡的山,不忘家乡的水,饮水思源,情系桑梓。  相似文献   

4.
母子 蒋顺三个月大时就被检查出下肢痉挛性脑瘫。母亲余兰杰说什么都无法接受,她抱着丁点儿大的儿子跑遍了上海各大医院,但结果总是让她失望。时间一久,余兰杰开始接受现实,为儿子的将来谋划。  相似文献   

5.
下篇 有一个叫桂芳的女人在叫我:“哎,我认识你,你还记得我吗?” 我仔细看她,想起来了。三年前,我到柴达木位居世界海拔最高的钻井队采访,正逢桂芳从四川来柴达木西部丈夫工作的钻井队生孩子。那里叫狮子沟,是连狮子都不敢去的荒山,每一口水、每一粒米都要从外边运进去。桂芳到山下基地生了一个儿子,就回到山上坐月子。住在简陋的活动板房里,  相似文献   

6.
一进门就被《声振医坛》、《魔罐神针》、《杏林春》字画吸引了,正巧碰上北京市六铺炕三区的诸女士,她说:“我哮喘发起来去医院抢救三次差点就没命了。500多元的进口喷雾剂都不好用,喘起气来真是生不如死,大小医院跑了个遍,后来经刘教授拔火罐点穴。服药,当天见效,10天基本好了,巩固3年,这不,一年多没犯了。”武汉市中级法院高勇先生的儿子,出生两个月因肺炎住院后,经常反复发作,1993年以前六年多时间都是在医院度过。一次春节回家住了14天就因肺炎哮喘而又住院,大量的激素使儿子象个面娃娃,动一动张口气喘,6年中4次心衰,…  相似文献   

7.
杨竞博居住的公寓,距离纽约的一家医院只有500米,邻居从朝北的窗户望去,能清晰地看到这家医院的全景,有几处为应对疫情临时搭建的检测帐篷,路边停放的两辆冷藏卡车作为临时停尸房尤其扎眼。她不愿轻易开窗换气,因为有一天她忽然看见窗外玻璃上停了一只苍蝇。"我住的楼层还算高一点,都有苍蝇,如果开窗,若有苍蝇飞进屋,也许会传播病毒。"杨竞博说。  相似文献   

8.
江娃  吕宜成 《西部人》2004,(6):25-26
一场意外让她失去了心爱的丈夫,剩下她和3岁的儿子过着清苦的生活.孤儿寡母的日子可想而知,实在无奈之下她将3岁的儿子送养他人,然后另嫁.几十年过去了,儿子已经成为留美博士,她多想儿子能叫她一声“妈“,然而儿子却以她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为由,拒绝了.……  相似文献   

9.
今年春节,王老头过得并不开心,他在和全家闹冷战。原因很简单,老伴、儿子、儿媳都不让他住院。王老头有心脏病,春节前觉得不舒服,就去镇医院住了几天院,但自己感觉病情没有好转,就要到县医院去住院治疗。老伴对此很不以为然,说都是老毛病了,在镇医院看看就行了,干吗要花钱到县里去住院?王老头说,一来镇医院的治疗不见效,二来县医院水平高,最重要的是,现在有了新农合,看病又不怎么花钱,很划算。  相似文献   

10.
书架     
《中国西部》2014,(3):124-125
<正>亲爱的安德烈作者:龙应台安德烈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3推荐理由:本书作者龙应台,在儿子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离欧洲前往台北任职。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的另一边,有点"冷"地看着妈妈。龙应台觉得与儿子之间隔了一堵无形的墙:"我可爱的安德烈哪里去了?"龙应台深深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龙应台觉得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她一定要认识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就这样,他们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在龙应台与她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的三十多封书信里,进行着弭平两代人之间代沟的努力。通过此书,龙应台跟孩子分享了自己成长的南部  相似文献   

11.
母爱无言     
听说过两个有关母亲的故事。 一个发生在一位游子与母亲之间。游子探亲期满离开生养他的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要到发车时间,母亲急忙从自己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 多少年来,儿子一直把母亲这根裤腰带珍藏在身边。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在想,他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样走回几里外的家的。  相似文献   

12.
拉基真是一条很风光的狗。新泽西的人看见拉基总要笑,总想再看它一眼。不过拉基就象大明星似的,太习惯了这些惊羡、欢喜、热烈的目光。它满不在乎地奔跑着。它的脖颈上系了一根绳,绳的另一端由一个十岁出头的男孩拽着。男孩周钒脚蹬旱冰鞋,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好象在海面上玩冲浪。路人不知道周钒是发明家的孩子,只觉得这孩子真有奇想。其实周钒放学回家也只能和拉基玩。妈妈天天去纽约上班,爸爸老在中国。他说妈妈属鸡,起得最早;他属猪,最爱睡懒觉;爸爸届马,一年到头在外边跑。6月底一放暑假,妈妈雪珊就带着他飞到北京看爸爸…  相似文献   

13.
书架     
《中国西部》2012,(12):126-127
《小情人》作者:六六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4上架理由:六六曾言:"我首先是一位母亲,其次是一名喜爱幼儿的教师。最终,我才不得不承认,好吧,我是靠文字吃饭的作家。"六六称儿子是母亲的"小情人儿"。在本书中,她记录了与儿子偶得共度的学龄前这段儿童成长中最宝贵的时光,更以她高级幼儿教育者的身份与儿子沟通,伴他快乐成长。此外,在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如何开心学英语、如何应对镜像难题等教育技巧方面,六六与偶得的故事也成了非常成功的学龄前教学范例,供年轻父母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华尔街摇篮     
新风烈那天去会安娜,从华尔街她的公司一起出门之前,她脱下高跟鞋换上白球鞋。因为起风了。太阳明晃晃的,融融暖意被西北风极利索地裹挟而去。华尔街老当益壮的楼们,个个腰板笔直,山峰一样。西北风进出山谷似的在这儿收缩释放,速度和威力剧增,吹得行人东倒西歪。安娜说这一带冬季寒风硬得出了名,她担心年幼的儿子上学不便,把家从临近海边的公寓搬到了皇后区。不过,从事金融,这里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安娜肯定地说。她任总裁的投资银行,位于华尔街本身就意味着更多机遇和实效。所有的人脉都和金融的搏动关联。这条街位于曼哈顿岛…  相似文献   

15.
云南白水河     
离开甘海子继续北走,前行约5公里左右,拐过一个弯道,便能看到山下有一条从雪山流出的河水,经此向东流去,这就是白水河。经过白水河桥,你可在此停留,沿桥旁右边的道路下行,就可直抵白水河边。白水河首先给你的是清洌明净的印象。河水系雪山积雪融化后又经岩层过滤,成泉水涌出而最终汇成此河。即使是夏季,你赤足涉河,那刺骨的感觉总会让你铭记这雪山泉水的品质。白水河  相似文献   

16.
大叔之问     
<正>一次闲聊,一位在江苏打工的"75后"大叔说道:"像生叔那样儿子会挣钱、女儿在省医院上班,如果是我才不会那么拼命干,早就享清福去喽!"生叔出生于1964年,是典型的第一代农民工。生叔上世纪90年代末,到杭州从事疏通行业,已有20年务工经历。生叔育有一儿一女,儿子  相似文献   

17.
杜杰 《新西部(上)》2007,(1X):172-172
案例一:用“鼓励”送儿子走进清华 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她艺术的鼓励下,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而谁又能相信她的儿子幼儿园起,就曾被老师贴上“差生”的标签。  相似文献   

18.
悠幽斋     
《广西经济》2009,(2):60-60
大惑不解一位法官带着他的儿子到巴黎剧场去听音乐会,一位女高音歌手正唱着一首抒情奔放的歌曲。"爸爸,为什么那个男人要用他的棍子吓唬那个女人呢?""不是吓唬,他是乐队的指挥。""既然不是吓唬,那为什么她叫得这么  相似文献   

19.
正宁波"双减"工作方案落地后的这一个多月,家住鄞州区的陈女士觉得,这是儿子上小学后,他们家一段难得的"静好岁月"。"这段时间放学后,儿子经常跟他爸爸去家附近公园打1个小时篮球。看着一大一小在夕阳余晖中远去的背影,能让人短暂地忘记‘小升初’和中考。"陈女士说。陈女士今年45岁,在银行上班,儿子"胖豆"在市区一所普通公立小学读五年级。她和丈夫要小孩要得比较晚,是在经济和思想上都做了充分准备才生的孩子。当时她觉得在养育孩子方面,他们夫妻应该属于比较理性的家长。"平时和同龄孩子的父母聊天,  相似文献   

20.
案例一:用“鼓励”送儿子走进清华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她艺术的鼓励下,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而谁又能相信她的儿子幼儿园起,就曾被老师贴上“差生”的标签。当幼儿园老师告诉这位母亲说“你的孩子表现很差,别的孩子上课至少能安静地坐三分钟,他连一分钟都坐不住。”母亲没有失望,她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