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民长江》1995,26(12):29-31,34
1995年长江中下游暴雨洪水预报长委水文局水文气象预报处11995年6~7月长江中下游大洪水的特点1995年入汛以后,欧亚地区中高纬的西风带形势以经向环流为主,在西风槽的带动下,冷空气活动频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脊线位置,与多年同期平均比较,又表现...  相似文献   

2.
王威  施勇  陈敏 《人民长江》2006,37(9):41-42
实时洪水预报与调度在长江防汛中是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措施,如何提高洪水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为防洪调度提供决策支持,特别是实时洪水调度方案完善、防汛预案后效评估及其运行决策等问题,是长江中下游防汛预报调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分析长江中下游防洪系统和防洪决策流程的基础上,针对长江中下游洪水预报与调度存在的问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出了长江中下游实时洪水调度总体设计,据此开发的系统结构合理、软件设计先进、实用性较强、扩充性较好、界面友好直观、操作灵活方便.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下游主要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中下游河道的行洪能力与防洪设计水位确定都是防洪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数据,它们都有赖于长江中下游主要控制站的水位流量关系.而受多种因素影响,非常复杂.根据长江干流沙市、螺山、汉口、湖口(八里江)、大通水文站的历年实测资料,以螺山站为重点,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影响水位流量关系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各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成果,并已在防洪规划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4.
5.
长江中下游设计洪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是一条雨洪河流,流域源远流长,大暴雨洪水时有发生.干流自宜昌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网区,河道穿行于广阔的冲积平原,水网交错、湖泊毗连,江湖关系复杂,两岸堤防高筑.遇大洪水时期,堤防的溃决或有意识的分蓄洪,以及江湖对洪水调蓄作用的变迁,致使中下游控制站实测洪水系列具有明显不一致性.在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水特性基础上,针对中下游河道行洪特征,采用总入流分析法,分析了中下游主要控制站设计洪水.经合理性分析表明,分析的总入流设计洪水成果可靠,能适应防洪规划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针对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有人对长江上游和中下游不同的水文现象提出了疑问,文章就长江中下游河道特征及洪水演变规律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7.
流域发生超过其时现状防洪标准洪水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长期存在。未来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作用下,超标准洪水的影响会更加严重。本文针对长江中下游干流防洪区,综合采用情景分析、水文分析、洪水淹没和影响分析等方法,设定了未来到2035年、2050年和2100年的1000年一遇超标准洪水共9个情景方案,其中,3个未来年份情景下的降雨径流分别按较现状增加5%、10%和15%考虑。通过分析得出,在未来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组合情景下,长江中下游干流防洪区遇1000年一遇洪水,2035年、2050年和2100年淹没区受影响人口将由基准年(2020年)的1768万人分别增加到2888万人、3536万人和3065万人,经济损失将由基准年的12669亿元分别增加到30533亿元、52599亿元和87264亿元。淹没区受影响人口最多可达现状的1.52倍,直接经济损失最大可达现状的6.89倍。现状防御体系在面对未来超标准洪水情景时必将更加脆弱,分析结果可以为流域制定长期可持续的应对未来变化条件下的防洪减灾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防洪模型研究——可行性及规划方案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防洪是长江流域治理开发的首要任务。建国以来通过防洪建设,目前长江中下游已初步形成了由堤防、水库、分蓄洪区、河道整治工程等组成洪水来量与河道的安全泄量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存在,防洪形势仍十分严峻。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将有很大提高,但同时也由于水库调节作用,年内径流分配过程将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水沙关系、江湖关系等发生重大变化,给长江中下游防洪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因此,应建立防洪实体模型并结合数学模型进行深入研究,为长江中下游防洪战略、防洪规划及防洪减灾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6—2019年长江防汛与河道查勘新实践、长江中下游洪水与河势的新变化与新形势,以及以往研究基础与成果,总结提出了2016洪水+长江中下游防洪与治河10大新问题,即流域水沙变化、河流情势变化、水文节律改变、河道洲滩演变、干流槽蓄变化、江湖关系影响、水位流量关系、防洪布局调整、河湖治理技术,以及河流管护研究。采用“原因Ⅰ-响应Ⅱ-影响Ⅲ-对策Ⅳ”4级体系,对10大新问题进行了体系分类、关系构建、课题分解与研究探讨,构建了“之字形层次驱动”和“田字形关联影响”2组关系。研究增进了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洪水与河势影响的辨识,强化了对变化条件下长江中下游防洪与治河问题的“层次化”与“系统化”梳理。  相似文献   

10.
朱青  王燕 《安徽水利科技》2000,(B12):5-6,43
本文在分析1998年长江干流洪水的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1998年长江洪水的类型、在大水年份中的位次,安徽长江高水位形成原因,同时复核了现状防洪设计水位,并对安徽长江干流100年一遇洪水位进行了初步估算。  相似文献   

11.
江湖流量分配变化导致长江中游新的洪水形势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本文全面论述了江湖流量分配变化导致长江中游出现的新防洪形势。文中首先举出江湖流量分配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防洪三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长江中游地区防洪三大问题的分析和相关研究,说明包括洞庭湖在内的长江中游洪水情势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顺应这种变化进行江湖治理才是改变该地区防洪被动局面的根治之途。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长江中游行洪的主要特点,以河段流量模网络研究长江中游7个控制站的汛期水位流量关系并进行验证,以河段流量模曲线组研制长江中游不稳定流洪水演进模型,并进行验证。还进行了城陵矶泄洪能力研究和特大洪水不稳定流洪水演进。  相似文献   

14.
黑河流域调水与治理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中游的节水。研究了项目实施3 a以来中游的节水效果以及节水的来源,分析了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收集地形及水文资料的基础上,对小清河分洪区的水流运动进行了二维数值计算,分析了分洪区洪水的运动特性、淹没情况及涿州市防洪圈建设对分洪区蓄滞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游泥沙输移规律及对防洪影响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本文对长江中游近期泥沙输移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建立了螺山至汉口河段和洞庭湖区泥沙淤积比λV与三口分沙比λS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分析得到洞庭湖区和螺山至汉口段各时期多年平均泥沙淤积总量基本保持在180×106t,分沙比的减少调整了螺山至汉口河段与洞庭湖区之间的淤积关系,使得洞庭湖区少淤积的泥沙转移到螺山汉口河段淤积,抬高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水位。因此,长江中游防洪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宜昌每年多来的180×106t泥沙淤积问题。  相似文献   

17.
北江中下游洪水库堤联合预报调度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飞来峡水利枢纽洪水预报调度软件设计的北江流域飞来峡水库和北江大堤库堤联合预报调度自动化系统所使用的模块.模型空间结构,以及模型在防洪减灾决策中所能实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游蓄滞洪区分洪运用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蓄滞洪区是降低洪水风险的一种有效工程措施,能够充分有效地分蓄超额洪量,最大程度地降低高洪水位,从而减轻甚至消除下游的防洪压力。然而,蓄滞洪区的运用效果与洪水的类型密切相关。在水系复杂的长江中游地区,理想地运用蓄滞洪区一般比较困难,特别是在需要决策分洪运用蓄滞洪区又不知道未来的洪水过程时。以宜昌站至汉口站为研究范围,包括洞庭湖区及支流汉江,对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及洪湖东分块共计4个蓄滞洪区的分洪运用方案进行了研究。对于1998年实际洪水,利用水动力模型.研究出4个蓄滞洪区的理想运用方案。基于未来洪水的不确定性,对1998年实际洪水理想运用方案进行不同影响因素(包括水文、决策及洪水类型等因素)测试,总结出蓄滞洪区分洪运用的一般规律,并对本项目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长江中游洪灾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长江洪水的致灾性和河道边界条件及其孕灾性的分析,论述了长江中游为我国洪灾高危险区的必然性.长江数十年总体冲淤变化很小,近代由于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方面在汉口河段以上一些局部河段,洪水位有所增高而增加洪灾风险,另一方面,几十年的河道治理,使河道稳定性增加,从而减少洪水灾害.由于当今治水方略正确,投入增大,加强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研究,从而大大缓解了该地区防洪压力,使整个防洪工作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南渡江下游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其中,准则层包括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防洪功能、利用功能和服务功能等共计15个评价指标。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南渡江下游河流的实际情况,划分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及其刻度值,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综合评价指数为0.751,说明南渡江下游河流处于良好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