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和广大农民致富的"金钥匙".自2006年3月1日<湖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条例>施行以来,湖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基本满足了农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增加了农民收入、繁荣了农村经济、优化了农村环境".但是,也存在对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认识不到位、资金不配套、管理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影响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的因素重要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了生产要素、市场需求、企业战略、相关性与支持性行业、机会和政府六个方面因素在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评价,认为采取经济激励措施、拓宽投融资渠道、政府积极培育市场等是影响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战略从而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进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循环农业发展中农村可再生能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锦华  张雅璐  时东 《乡镇经济》2009,25(10):49-53
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和体现。文章以促进循环农业发展为起点,分析了农村能源消费的总量和结构,以沼气为实证说明了可再生能源在循环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构筑以可再生能源为支撑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观点,并为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问:国家经贸委最近出台了7个可持续发展相关规划,其中包括节能和可再生能源规划。在这方面,浙江有什么考虑?答:浙江95%以上的能源资源依赖外省调入,因此,节约能源对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节约能源又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减少排放、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省经贸委正在着手制定《浙江省“十五”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工作规划》。这个规划从整体上明确了我省“十五”期间节能、可再生能源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以及对策措  相似文献   

5.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10%,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3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近1倍。根据《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大力发展水电,加快发展生物质能、风电和太阳能,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6.
朱宁 《浙江经济》2006,(21):54-55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加大,浙江正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浙江是资源小省,但拥有较为丰富的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现阶段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牛能源,对浙江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全国人大常委会10月28日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节约能源法。修改后的节能法明确,我国鼓励在农村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修改后的节能法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按照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发展小型水力发电,推广节能型的农村住宅和炉灶等,鼓励利用非耕地种植能源植物,大力发展薪炭林等能源林。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未来将投资1.5亿元,用于建设以沼气为主的农村可再生能源。目前,该项目已立项开展建设。 山西省农业厅相关人士称,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除发展户用沼气外,还包括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房、太阳能浴室、省柴节煤炉(灶、炕)、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等农村可再生能源示范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9.
能源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发展,浙江农村日益能源短缺,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十分重要。本文采用SWOT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浙江农村生物质能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分析,最终提出当今浙江农村生物质能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世界大势,我国生态环保国策特别是民众环保意识增强的倒逼,进一步促使能源监管模式由细化流程管理转为从供能源头上进行控管,这成为清洁能源大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大势所趋 1.逐步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加速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我国治理空气污染的首要选择 英国石油集团(BP)首席经济学家鲁尔透露,201 2年,在全球范围内,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所有类型的化石能源消费增长都低于历年均值,而用于发电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增长了15%.根据预测,2000-2050年世界能源总需求将以2%的速度年递增,其中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年递增5.2%,化石能源则逐年降低,可再生能源的增幅是化石能源的2.6倍.在本世纪内,所有矿物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铀将逐步被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空间太阳能、风力发电、水电/潮汐/波浪发电、海洋与地热能源、生物质/沼气能源、肌肉能源、环境能源如震动能)取代.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动因及目的等方面出发,阐释了可再生能源法律概念的应有之义,提出了可再生能源的法律概念.  相似文献   

12.
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是我国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相继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补贴办法等一系列的法规、政策和发展目标,有力地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今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等产业.  相似文献   

13.
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社会对可再生能源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开发利用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能源发展的需要,我国可再生能源事业从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起步,已取得一大批科技成果并形成一定的产业化规模,同时在实践中总结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建立了一支从事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和管理工作的人才队伍。可再生能源已任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农村能源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与节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国家中长期和“十一五”规划的制定,进一步确定了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激发了社会各方向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势头良好。  相似文献   

14.
通过阐述吉林省可再生能源消费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根据调研掌握的可再生能源的量能,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议,以期实现吉林省能源、环境、经济的合理配置,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广东可再生能源发展障碍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广东可以采取两类财政扶持与激励政策:一类是在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试验阶段,采取投资补贴、软贷款和绿色基金等投资扶持政策,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投资成本;另一类是政府应制定上网电价、税收减免、可再生能源配额、绿色许可证等可再生能源生产的财政扶持与激励政策,建立一种市场驱动式的可再生能源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吴大华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12):98-100,104
农村水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农村水电事业,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政策,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章通过总结广西农村水电建设成就,分析了农村水电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昭示了发展农村水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副市长牛有成:可再生能源利用是新时期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和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重要措施。可再生能源利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8.
能源供应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快速城镇化将加剧能源供应的紧张。为此,利用农村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建设生态能源系统,可以较好地满足农村能源清洁化、高增长的需要。本文从城镇化带来的能源挑战入手,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探索湖北农村生态能源发展模式的创新路径,以武汉市区大路村为例,提出应对城镇化发展的新型"六位一体"的生态能源模式,以期为我国城镇化和农村生态能源系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美国西部电网35%的电力将来自太阳能和风能,但不需要建设昂贵的备用电站.根据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一项新研究称,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大多数电网将不需要安装新的洲际输电线,但需要智能规划和电力公司之间的合作.可采取以下举措降低可再生能源所带来电网运行成本上升.  相似文献   

20.
能源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具有可再生性、环境友好性的资源,其开发和利用是人类解决能源危机以及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目前对可再生能源潜力的评价缺少完整有效的方法,为此,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全面完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浙江省可再生能源潜力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