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转换,也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文章以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理论为依托,以霍克斯译本和杨献益夫妇译本为蓝本,分析了《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因素翻译策略,进一步指出阻抗式翻译策略在向强势英美文化介绍中国文化时,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劝学篇》由晚清名臣张之洞所著,美国传教士吴板桥 (SamuelIsettWoodbridge)其译为荚文,取名China’sOnlyHope(《中国的唯一希望》)。本文以吴译本为基础,以译本中所涉中国因素为研究对象,探讨晚清西方译者在翻译中国文化元素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希冀达到指导当代文化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语境下,归化是强势文化翻译弱势文化文本常用的翻译策略。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翻译策略选择,体现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权力差异。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翻译应相互尊重各国文化,平等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4.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信息转换活动,在其过程中难免会面临文化缺省的存在。译者因此要采取一些适当的文化补偿策略以使译文读者能够欣赏到不同的文化。论文从翻译的文化功能角度出发,以《阿Q正传》的英文译本为例来探讨汉英翻译过程中文化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特色文化词汇和文体风格的角度对《三国演义》两个译本:泰勒译本和罗慕士译本的第一回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泰译本存在漏译、模糊翻译、误译和文体风格缺失的现象,并尝试给出了一些词汇的译法。最后提出,在顾及读者理解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文化优先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视点,分析了翻译的的实质及翻译中的概念整合过程,简要介绍了四种翻译模型,并以中文古诗的英语译本为例,证实了概念整合理论对不同文化之间高文学性诗歌翻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异化翻译的手段抵制通顺翻译,抵制英美文化霸权。然而,采用异化翻译策略的典型异化译本《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在英美国家不尽如人意的读者接受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在文本实践功能方面存在着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荀子》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不同时期的译本,由于译本的形态、译者的译介动机和翻译策略的不同而不同,但都为西方读者充分了解苟子的思想,做出努力,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隐喻的翻译策略一直受到翻译界的重视,其不应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的简单对应,更涉及跨文化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的策略选择。《孔雀东南飞》韦利译本充分运用了隐喻的翻译策略,采取了异化和归化结合,对于一些中国特有的文化因素,在直译的基础上加注或解释;对于需要解释很多、打断阅读节奏的或者根本找不到对等喻体的例子,在翻译时选择换喻或有意识的隐略。  相似文献   

10.
戏剧的双重性文学特征加剧了其翻译的难度,为了提高翻译效果,要求译者在剧本翻译前明确预期目的。因此,从翻译目的论视角下,以英若诚译作《推销员之死》为例,提出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重点处理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习语的翻译、比喻的翻译,将英语表达方式纳入汉语规范,避免文化差异可能引发的观众理解困难等问题,最终达到译本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1.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应该分别实现对宏观交际语境和微观语言语境的动态顺应。归化和异化是实现动态顺应的翻译策略,直译和意译则是翻译方法。《红楼梦》的杨宪益译本为顺应论视角下翻译策略和方法的成功选择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的诗歌与主题密切相关,是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较《红楼梦》中的诗歌翻译,发现杨宪益译本忠实原著,成功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了西方读者,而霍克斯译本采用归化的策略,注重韵脚,使读者产生阅读愉悦感。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文化两者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翻译不仅涉及到源语与译语两种语言的交流,而且更关系到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汉语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众多的文化负载词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为翻译平添了不少难度。文章基于文化及文化对比视角,对《红楼梦》两种译本中某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进行探究与评介,以期对汉语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亚瑟·韦利的《西游记》译本采取的是有选择的节译及归化式的翻译策略,而翻译活动的跨文化性决定其行为背后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归结起来是译者的主体性选择、时代文化语境的要求及社会价值观的顺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文化负载词的内涵并通过对《浮生六记》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分析,总结了其规律性的翻译途径:即采用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义素拆分以及意象转化意义等方法来实现跨文化翻译的最佳目标。  相似文献   

16.
阐释学是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研究,它阐明了翻译的过程,其中信任、侵犯、融合和补偿四重翻译运动,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章在阐释学的基础上,围绕译者的主体性角度出发,通过对两个译本中的多重翻译策略选择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暮光之城》两个中译本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并再现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表现,从多维的角度举例论证了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聊斋志异》中的《促织》三个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描写翻译学代表人物图里提出的"初步原则"为视角,探讨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对于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才更有利于汉语熟语的传播,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很多汉语熟语,两全译本的译者杨宪益和霍克斯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分别归属于诺德提出的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范畴。实践证明,纪实翻译是汉语熟语翻译的较佳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浩如繁星的中国典籍中,《楚辞》一定是最闪耀中的一颗.然而其独特的文化现象与内涵却使其典籍翻译造成诸多障碍.为最大程度的避免在译本中的文化亏损与缺失现象,笔者认为异化与规划翻译策略指导下的典籍英译,既可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又能够避免文化的缺失.努力再现《楚辞》原文的中国文化色彩以及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20.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思潮。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翻译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文化研究关注的是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制度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翻译实践的。本文认为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制度都是通过生活其中并受其影响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来在译文中的。翻译研究的重心也逐渐从原文至上转向译文。翻译作为一个过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决定作用的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更多的关怀。笔者将译者的主体性置于文化语境视阈.分析文化语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拟从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文本的择取”、“翻译目的的确立”、“翻译策略的选用”和“译者思想意识形态”等几个方面说明特定文化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在严复译本《天演论》中的显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