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国证券市场IPO存在高折价现象 IPO折价是指股票一级市场的新股发行价格低于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的现象,这是一个在所有国家股票市场上都存在的普遍现象.我国IPO折价率水平与证券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存在密切关联,随着股市不断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IPO折价率也经历了一个渐次降低的过程.从IPO折价率指标看,高折价率仍然体现了.新兴+转轨"的双重市场特征.根据市场统计,亚太新兴市场的新股发行折价率为60-80%之间,而欧美股市的新股发行折价率为15-20%;转轨国家的新股发行折价率为150%左右,而非转轨国家的新股发行折价率为25%左右.  相似文献   

2.
摘要:文章结合有关[PO折价的几种理论与我国IPO的实情,对中国上市公司IPO折价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IPO发行人、承销商和投资者之间的非对称信息是造成IPO折价根本原因。另外,政府、机构投资者及新股发行制度,投资者的过度反应行为是推动因素。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减少我国IPO折价的三项建议。  相似文献   

3.
IPO折价之谜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本文分析各种假说下造成IPO折价的原因,并统计2010年到2011年3月沪深A股市场发行的新股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讨不同因素对IPO折价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徐浩萍  陈欣  陈超 《金融研究》2009,(10):133-149
IPO发行折价是企业上市的一项重要融资成本。我们发现2002~2005年国有企业的IPO发行折价比非国有企业平均高出29.95%。已有文献大多从代理成本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本文则从政策信号理论出发探讨其原因。政策信号理论认为,国有企业较高的IPO折价是政府在私有化进程中主动向市场投资者传递的政策信号,表明维护长期股权价值的政策主张。我们发现,国有企业中政府私有化意愿较弱的公司IPO折价较高;国有企业IPO发行折价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公司股权控制链的长度显著负相关,这些关系皆不存在于非国有企业;此外,国有企业,特别是政府私有化意愿较弱的公司,发行后长期股权回报显著高于其他企业。这些证据都与政策信号理论一致,而不能完全被代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5.
首次公开募股(IPO)折价是金融市场上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对象不同,将IPO折价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划分为:与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相关的IPO折价理论、与发行人与承销商之间信息不对称相关的IPO折价理论、与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有关的IPO折价理论和与承销商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相关的IPO折价理论。国外IP0折价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大多是在信息经济学框架下,基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假设而提出的,即假定二级市场对股票的定价是合理的,IPO抑价是源于发行定价偏低。事实上,影响IPO折价的因素很多,而这些众多因素的动态变化决定了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很好地解释IPO折价现象。  相似文献   

6.
我国A股创业板市场推出后,IPO高折价现象层出不穷.本文实证研究发现,外国文献中关于IPO折价的“信息非对称”理论基本上不能解释我国创业板IPO高折价现象,而投资者情绪和新股投机氛围是决定IPO折价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当代全球IPO折价现象及理论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所谓IPO折价是指一个股票在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s)后,第一天的收盘价格远高于发行价格的现象.IPO折价现象并非是中国股票市场或新兴市场所特有的,实际上全世界的股票市场都存在此种现象,仅仅在折价程度上有所区别。表1列出了各国学对不同国家(地区)IPO折价程度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中投资银行市场竞争力构建与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板IPO市场为研究对象,检验了投行市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以及对新股盈余质量和发行折价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分析师研究能力、承销历史上客户发行折价以及IPO后市场业绩等执业质量因素是投行市场竞争力的来源,而股权背景并不能帮助其获得更多客户;其次,投行市场竞争力与发行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以及发行折价显著负相关,说明投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鉴证IPO盈余质量,并由此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融资成本。本研究为在中小企业市场上投行声誉机制有效性提供了全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在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对香港美国等成熟股市IPO制度与中国股市IPO制度的对比来判断市盈率差异存在的原因;通过中港及中美股市相关指数市盈率的对比分析判断IPO制度与国外接轨是否会带来市盈率的接轨,从而得出结论并为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丁度 《会计研究》2013,(7):82-85,97
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殊制度背景,研究中国股市泡沫的着眼点应当是新股发行全过程,即新股从定价、发行至上市的完整过程。IPO泡沫是股市泡沫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研究IPO泡沫的核心问题是IPO估值方法的选择。本文通过剩余收益法和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法对IPO样本公司进行估值,从理论和估值结果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剩余收益法比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更适合于中国股市IPO估值。  相似文献   

11.
股票市场首次公开发行折价问题被认为是股票IPO异象之一,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关于此现象研究的理论层出不穷,但始终没有定论,这已经成为困扰金融学家的一个谜题.而中国的IPO折价幅度更是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本文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分析,从信息不完全的角度出发,通过简化的分离均衡模型,对IPO折价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自身情况进行讨论,认为IPO折价是高质量发行人向投资者发送的信号,并通过后续发行弥补损失,在一定条件下是其最优选择,从而使高质量的股票发行人与低质量的股票发行人相分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这张晴雨表的波动与起伏也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尤其是两会中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到的新股IPO问题;国内学者将股市不景气以及新股破发归咎于IPO频繁,而"是否该重启IPO"这一议题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本文抛开是否应该重启IPO这一话题,从另一视角即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是否存在制度缺陷入手,试图找出我国股市的病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向品 《证券导刊》2012,(11):93-95
IPO折价是我国股票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毒按照承销商声誉理论,认为高声誉的承销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只会选择承销那些高质量企业的IPO.所以,承销商的声誉和IPO折价程度之间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陈友翠 《云南金融》2011,(4Z):52-53
我国创业板市场开通至今,已有一百多家公司在其上市,在首次新股发行时,其抑价程度将影响股市的稳定性。本文结合创业板的IPO抑价率、首日换手率、发行市盈率、新股发行与上市之间的时间间隔、发行规模、公司规模等方面,对创业板IPO抑价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友翠 《时代金融》2011,(11):52-53
我国创业板市场开通至今,已有一百多家公司在其上市,在首次新股发行时,其抑价程度将影响股市的稳定性。本文结合创业板的IPO抑价率、首日换手率、发行市盈率、新股发行与上市之间的时间间隔、发行规模、公司规模等方面,对创业板IPO抑价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自2012年11月16日起,中国股市新股发行暂停至今,这已经是中国股市第8次暂停。但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就是融资和投资,因此暂停新股发行终非长久之计,重启IPO势在必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制度,从而达到从根本上健全我国资本市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股权分置现象是长期困扰我国股市发展的顽疾之一,我国IPO市场实现全流通以来,我国IPO市场的定价效率如何值得关注.本文选取全流通后的沪深IPO为样本,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OLS回归、Logistic回归、逐步回归等计量方法实证研究全流通下我国IPO抑价的成因,结果发现:第一,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引发的"全流通"并不能有效降低我国高的新股发行抑价程度;第二,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西方理论对我国股票市场IPO发行抑价解释均不强,"赢着诅咒"假说和承销商声誉理论在我国股票市场也不适用.  相似文献   

18.
<正>进入2014年,暂停了14个月的新股发行得以正式重启。1月8日,新宝股份、我武生物拉开新股网上发行的序幕;1月17日,纽威股份上市,成为IPO重启后首家首发上市公司。应该说,IPO重启是没有悬念的。毕竟融资功能是股市的主要功能之一,股市不可能长期停止新股发行。更何况中国股市是为企业融资服务的,融资功能是A股市场最重要的功能,因此,中国股市更不可能长期停  相似文献   

19.
2017年1月刚过半,IPO发行家数已高达31家,基本保持日均3家公司IPO的节奏,IPO加速供给势必对股市资金面造成抽血效应.2016年以来,随着新股发行常态化,堰塞湖"水位"逐渐降低,股票供给有所增加,那么,IPO到底是A股的解药还是毒药?  相似文献   

20.
上市公司IPO短期抑价是IPO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首次公开发行市场的短期抑价(IPOUnderpricing)现象在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普遍存在。许多国内外学者对这一现象展开了大量研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解释。本文拟从现有的各种解释IPO抑价的理论及对我国股市IPO抑价的研究两方面对国内外的IPO抑价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