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国际交往中的非语言交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各国之间密切往来,人与人交往也日益密切,跨文化交流对人们来说不再陌生,不同的非语言交际的冲突也日益增加。本文将对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行为进行分析。了解不同文化的不同非语言行为,从而正确处理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冲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为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顺利交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得交际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使学生在掌握日语语言基础上,理解日本人的社会人际关系、行为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等,从而使之有利于更好地进行交流沟通,避免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3.
体态语作为语言交际的“第二表现方法”,不仅可以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而且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据语言学专家的研究,人们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只有35%左右的信息足通过语言传递的,而65%的信息是通过动作、手势和表情等无声语言传递。就旅游服务而言,手势语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体态语言。作为旅游服务人员在运用服务语言时,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发挥手势语的作用,将会大大提高服务语言的质量,强化对客人交流的效果,从而有效地在宾客心目中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赢得宾客的好感和信任。  相似文献   

4.
陈雪莹 《商》2014,(10):75-75
从原始社会开始,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就有交际。在现在这个日益发展的世界,人们在每个领域里用不同的语言进行着交流。然而,当我们和他人交流时,我们不仅要掌握不同的语言,更要掌握其文化,否则就会引起语言交际障碍。本文从言语交际、言语交际障碍的原因、克服语言交际障碍的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商》2015,(52)
语言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它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仅使用语言,也使用非语言来表达彼此的感情,已达到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目的。身势语和语言同样都是文化的载体。了解并掌握俄、汉身势语文化内涵的差异,有助于帮助外语学习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以达到成功地交际。  相似文献   

6.
文体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如李龙植的《文体学与语言实践》:“文体就是在特定的交际领域,通过有目的地选择所产生的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的总体。它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同时被整个社会所接受的完整体系。文体学就是研究和探讨这些体系的科学。它是为了更加有效地表达思想,对选择和运用语言材料的原则进行研究的语言学的一独立分科。  相似文献   

7.
国际商务沟通是一种社会性交往行为,其中非言辞行为起到重要的沟通作用,因为信息通过交际保留和传递,也经过非言辞交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沟通。从社会语言学视角来看,非言辞行为在国际商务沟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些功能体现为标识国际商务过程中双方的社会关系或地位、会话结构、交际语义或内容、交际者的价值观和交际者的情感。了解非言辞行为在国际商务中的社会功能,自觉发挥这些功能,有助于提升国际商务过程的顺畅与实效。  相似文献   

8.
蔡丽玲  陈鑫 《消费导刊》2014,(4):219-2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化的逐步深化,语言交际能力对于交际的成败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时代的发展背景下语码转换已经显得愈来愈重要也愈来愈常见,语码转换的效果与语言交际能力又有着重要的关联,简单来说语码转换在语言交际当中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现象,它是人在交流时候传达信息的语码选择也是对说话意图所表现的一种方式,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的文化、经济、科技进行了融合以及快速的发展,语言在其中的作用就比较的关键,在不同的场合地域则去不同的语码而后进行转换以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是对现代化的发展适应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对言语交际能力以及语码转换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对言语交际能力在语码转换中的具体体现加以分析,希望能对此领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外语除了要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外,还应了解语言所反映的外国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碍和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0.
王彬彬 《消费导刊》2014,(4):214-215
近年来,国内建设类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迅速,其中学生语言能力是成功办学的关键。通过研究建设类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语言掌握和使用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主要语言问题和影响语言发展的制约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教材、教师授课、跨文化交际等方面提出破解语言交流障碍,提高语言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现代化商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人员为了经济目的而走到一起,相互交往,进行各种经济活动。这种交际活动既涉及不同的语言或相同语言的不同方言,又涉及交际各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际过程往往会因种种因素中断甚至失败。本文分析了导致商务交往中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主要原因,探讨了避免商务交际因语言和文化因素中断或失败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生活的全球化发展,英语越来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较差,无法用英语进行交流.针对造成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偏低的原因,探究在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及教师训练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我们要打破以往“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因素引进到英语教学中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有利于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因此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很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人与人之间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为了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语言表达和应对能力,选择合适的话题进行情境教学,正确引导克服畏惧心理,规范交际语言,培养交际技巧,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具备恰当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相似文献   

15.
张力澄 《商场现代化》2005,(2X):162-163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是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语言和文化是密小可分的。在英语的学习和教学中越来越表现出文化现象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要掌握两种语言就必须掌握两种文化。所以,文化的导入现在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商务谈判是一种交际活动,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谈判双方需运用良好的语言表达技巧来清晰、准确地表达各自的立场、观点,在协商过程中巧妙说服对方,最终达成意见的一致,良好的谈判效果充分表现在谈判的语言、策略及方法的运用上。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角度出发,对商务谈判语言特点及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进行研究,使得商务谈判语言具有规范性、策略性。  相似文献   

17.
周盛 《商》2014,(48):232-232
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新文化有着旧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推动着各种文化的更新与改革,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交流国际化等新潮让新文化这一现代之星散发出无限光芒。英语作为语言交往工具和文化传播的中介。也要求着英语教学需与时俱进,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本文试从英语的价值出发,就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商》2016,(7)
在翻译与跨文化交际中,中外双方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误译、交际失败等问题的出现。语言是人类用于交流的一种任意的言语符号的系统,它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又是一种文化实践。而交际民族志学则是研究语言人类学的一个重要视角,是社会文化知识和语言关系研究的传统流派之一,用于分析语言在社会文化联系中的使用问题。本文将运用交际民族志学中的一些理论来分析处理翻译中出现的文化点,以减少翻译和交际中出现的误译等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直接的物质交流和精神交流过程中,以感情为基础,相互尊重,诚信友爱,团结友善,和谐相处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存在着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其中,非语言交际在整个商务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关系着商业交往的成败,所以如何理解和实现非语言交际是英语商务参与者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