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地方政府官员利己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官员的意志对政府的行为有重要影响,这在地方政府中体现更为明显。如果地方政府官员也是理性人,也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其行为是否也受“无形之手”的调控呢?本文在地方政府官员是理性人的假设基础上,通过对官员的效用函数分解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官员的自利行为如不加引导和控制,很多时候并不会带来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地方官员追求个人升迁的行为,易导致重形式轻实效的“政绩工程”,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其追求个人收益的行为,易导致政府直接进入竞争性行业“与民争利”;其对声名的追求会因为官员与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丧失了应有的对其行为的约束力,因此,中央政府应当通过改革政绩考核体系,加强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等办法来约束和引导地方官员的利己行为,使之既能利己,又能利国、利民,既有积极性,又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税收筹划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当代税收中,纳税人经常会面临若干个纳税方案,这些方案对企业的经营投资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纳税人如善于进行税收筹划就可以实现自己纳税最小化或收益最大化。因此说,税收筹划是当今企业很重要的一种理财活动,经济越发展,税收筹划越重要。  相似文献   

3.
在中共中央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的背景下,生态环境绩效指标在整个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调整政绩考核内容和指标权重能否起到引导地方官员行为的作用?文章基于2011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数据,检验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县级官员晋升的影响。结果发现,生态环境绩效对县委书记的晋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县长的晋升影响不显著;传统晋升锦标赛理论认为有重要影响的经济绩效对县委书记和县长的晋升都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政府官员政绩的评价,应以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为最重要指标。政府政绩的自我评估固然是政绩评价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建立科学规范的政绩评价体系.可以从制度上保证官员政绩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致性。但是,作为政府工作的对象和”政绩”的最终承受者的社会层面,缺乏相应的政绩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但凡人们花钱,不是为自己就是为别人,不是花自己的钱就是花别人的钱。由此,人们花钱的模式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1)为自己花自己的钱;(2)为别人花自己的钱;(3)为自己花别人的钱;(4)为别人花别人的钱。为自己花自己的钱,既讲经济也讲实惠;为别人花自己的钱,只讲经济不讲实惠;为自己花别人的钱,不讲经济只讲实惠;为别人花别人的钱,则既不讲经济也不讲实惠。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逐渐向世界敞开了大门,而不再是用砖头加固长城将自己封闭起来。但也绝不是到了我们可以敢面对一切的时候,往往越是在发展中,我们需要的反而更是冷静、是理智。否则,我们要抢占国际市场的努力可能会遭到更大的挫折。  相似文献   

7.
李建之 《新智慧》2004,(11C):28-29
中国有句老话:“吃不穷,花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一天,一位朋友问我:“谁最没钱花?”我一愣,他说:“钱越多的人,越没钱花。”细细想想,这话很有道理。无论谁,花钱的速度总是胜过赚钱的速度,每月赚1000元,可以骑自行车上班,每月赚2000元出门就想上公共汽车,而每月赚5000元时,出门就要“打的”,每月赚到8000元时,就惦记着买房了,每月赚到10000元时,总要有辆私家车了吧!赚钱就是为了花的,不这样花就那样花,多赚多花,少赚少花,不赚不花。这位朋友告诉我,某天突遇难事,翻  相似文献   

8.
不可能的事     
刘燕敏  尹婷 《新智慧》2006,(5):51-51
世间的事非常奇怪,人们越是认为不可能的.做起来越顺当。第一位发现这个道理的,据说是哥伦布。1485年5月,哥伦布到西班牙去游说:“我从这儿向西也能到达东方,只要你们拿出钱来资助我。”当时,没有一个人阻止他,也没有人相信他。因为当时的人认为.从西班牙向西航行,不出500海里.就会掉进无尽的深渊;要到达富庶的东方,是绝对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西方经济学是一种有着特定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实践中却被某些人当作诠释社会、规范民生的显学。滥用“工具”,反客为主,让“物奴役人”横行天下,在苏东已形成政治后果。一种让西方自己也感到不能匡时济世和根治西方经济顽症的东西何以“内销转出口”,大行其道,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和本土某些人的既得利益是其基本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0.
(一)   说李健是一匹狼,一点也不假.“越是困难的时期,我越是镇定,越能出色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李健笑着告诉记者.是的,在创业之初,李健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卧薪尝胆,与创业团队一起潜心努力,终于,在2003年以后,以恶狼扑食之势迅速扩大了市场领地.   ……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投资》2013,(25):136-136
我们经常会产生“多数人永远正确”的误解。面对大多数人的意见,我们会不自觉地怀疑自己。尽管在某些集体中,人性确实可以得到提升,比如法国大茧命时,乞丐们出入皇宫,居然没拿走任何东西,甚至连刽子手们都自觉地加班加点,不辞辛劳。但是,群体也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甚至把老实人变成罪犯。  相似文献   

12.
哲学的沉思,它越是向内走得深入,其所得出的见解或者感受便往往越是普遍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论语》讲“求诸己,不求诸人”,《孟子》讲“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至善不在自己之外而是在自己之内,所以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相似文献   

13.
虎峰 《新智慧》2006,(5):49-49
增值税是生产流通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税种,其管理比较严格、处罚也较严厉。近日,笔在担任企业税务顾问过程中,遇到一件“疑似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案例。R公司是专门进行汽车贸易的商贸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R公司与异地D集团有长期合作关系。由于某些原因,R公司从D集团购买大量汽车后,直接销售给与D集团同在一地的L公司(L公司也是汽车贸易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L公司与R公司为关联企业,  相似文献   

14.
触数惊心     
日常感悟,国人的纳税人意识不强,也不见为维护纳税人的利益而招惹媒体爆炒的事件,甚至绝大多数“同胞”对纳税人该有什么权益都“一头雾水”,只认为“完税光荣”了事,而没有监督政府合理使用纳税人所纳的税的情况。或许正因没有监督,才使我们周围存在着太多的“事儿”。  相似文献   

15.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公共财政框架基本搭建起来。但是,这一框架更多地还是形似,而非神似。公共财政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法治化、规范化、公开化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包括传统体制的惯性、法制建设的滞后、既得利益的掣肘以及财政以外的涉及政治经济其他领域改革的不相配套,等等。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纳税人”范畴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如立法权、监督权以及知情权,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尤其是纳税人知情权的缺失,使监督与规制失去了必要的基础和前提。其结果,就是政府的责任精神难以充分建立,进而造成公共管理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缺失。要解决这一问题,现实的路径选择就是从观念上摆正政府“权力”与纳税人“权利”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点,积极推进阳光财政建设,切实提高财政透明度,赋予纳税人应有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律体制带有明显的“义务本位”特征,即在法律法规中偏重于对人们的义务的规定。在税收领域,这种倾向表现为过分强调纳税义务,忽视纳税人的权利。把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服从与被服从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的法律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义务本位”逐渐转变为“权利与义务并重”。自2003年我国《税收征管法》第一次将纳税人权利写入法律后,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中列出了14项纳税人权利给予相应解析,从而使我国纳税人的权利更加具体和明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入世了,人们都在兴奋地议论。之所以这么兴奋,是因为人们以为入世会给自己带来许多好处,如商品降价、服务质量提高等;是因为人们盼望入世会涤荡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东西,如官本位、特权、假冒伪劣等等,总之人们企盼入世会使未来的中国变得更民主、更文明、更富强,自己的生活也会更好。  相似文献   

18.
转变纳税服务理念对纳税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十分重要。转变纳税服务理念应做到视“纳税为公民义务”向“纳税不仅是义务,更是公民权利”的转变,从“税务机关征收税款”到“纳税人自我课税”的转变,从“基本不相信纳税人”到“相信纳税人”的转变,从“纳税服务是职业道德”向“纳税服务是行政行为”转变,“以税务机关为中心”向“以纳税人为中心”的转变,“收入型”、“执法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2014—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诉求、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投资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官员基于经济方面和基于政治方面的政绩诉求会干预企业投资行为,导致企业非效率投资;企业社会责任在上述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即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时官员政绩诉求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有所减弱。进一步研究显示,民营企业中官员政绩诉求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西方经济学是一种有着特定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 ,实践中却被某些人当作诠释社会、规范民生的显学。滥用“工具”,反客为主 ,让“物奴役人”横行天下 ,在苏东已形成政治后果。一种让西方自己也感到不能匡时济世和根治西方经济顽症的东西何以“内销转出口”,大行其道 ,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和本土某些人的既得利益是其基本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