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侯旭 《现代经济信息》2012,(10):157+162
我国财政部在2010年4月发布了会计准则趋同路线图,在强调整体趋同方向的同时,也提出要考虑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现实情况和特点,在这方面,公允价值采用的范围和程度即是最好的例证。慎重选择适合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和程度,不以牺牲会计信息质量来换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应该是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制定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考察了公允价值计量,并分析其对银行业的影响,提出完善银行业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爱菊 《新经济》2014,(17):35-35
公允价值计量是现代会计理论不断完善的产物,本文阐述了公允价值的内涵、特征,以及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的产生动因,深入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探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褚润贞 《时代经贸》2007,5(7Z):9-11
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新准则公允价值的引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阐述了公允价值的内涵,与历史成本计量比较评述了公允价值的优势,通过分析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现状,提出推广公允价值应完善的几个方面。展望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行将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计量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会计计量模式的构成和公允价值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计量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已不能满足需要,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提出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会计计量模式的构成和公允价值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新准则公允价值的引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阐述了公允价值的内涵,与历史成本计量比较评述了公允价值的优势,通过分析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现状,提出推广公允价值应完善的几个方面.展望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行将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由于其可靠性一直备受争议,但事实上,公允价值计量在理想状况下是非常可靠的,它自身比历史成本更优越,是当前不可替代的会计计量方法。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公允价值计量是对会计计量属性的根本改进和拓展,能够真实和动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我们应该从公允价值的本质出发,立足于其在实务中的确认和运用范围,重新思考公允价值应有的含义。在实际计量过程中,选择恰当有效的计量属性和技术,才能满足不同计量项目的性质特点和不同计量条件下的不同需求。公允价值计量的真实性必须建立严密的程序规范来加以保证,并通过主客观条件的改善来加强可验证性。  相似文献   

9.
李展 《当代经济》2018,(7):78-79
现阶段,我国发布了公允价值法来准确地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价值,利用公允价值方法计量的企业比较少,这说明了公允价值法在投资性房地产行业还没有被广泛应用.本文章分析公允价值法的使用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国家要科学地减免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税负、规范房地产企业的信息披露、建设专业投资性房地产额评估机构,要使用综合素质高的会计员工并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监督和控制风险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引入会计计量模式,开启了会计计量的新时代。我国对公允价值不再回避,而是逐步规范,这也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提供了条件。新准则实施近十年来,公允价值超越了历史成本,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与此同时,在运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利用会计学的相关原理,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对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及其可靠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洁  罗殿英 《经济师》2005,(2):181-181,183
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是 :如果当前的公平交易已经发生 ,则采用交易价格 ;如果可以获得市场上同类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 ,则运用市价法 ;如果需要估计的资产或负债存在合同约定的现金流 ,则可以采用传统的现值法 ;否则应当运用期望现金流现值法或其它估计方法。根据该次序 ,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程度存在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并未涉及公允价值这个概念.将公允价值引入中国的会计准则框架已是大势所趋.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是最为显著的方面,为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3.
传统财务会计的计量长期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即以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在资产处置前保持其入账价值不变。历史成本反映了资产或负债交易时的历史记录,所以在企业永续经营的前提条件下,历史信息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传统财务报表体系的基石。但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与发展对这一基石提出了挑战。我们可以将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签订时的合约价值理解为历史成本,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并不违背历史成本原则。真正对历史成本造成冲击的是衍生金融工具确认时的计量问题。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标的物,如外…  相似文献   

14.
公允价值计量要点及难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引入成为了一大亮点,标志着我国走过了"要不要使用"公允价值的阶段,最终走上了"基于价值和现值的公允价价值会计"的不归路(谢诗芬,2004).  相似文献   

15.
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在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准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会计是以当前的市场交易价格为基准,更接近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从而能够正确反映当前企业财务状况,引导投资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然而公允价值会计并非完美无暇,公允价值计量同样存在利弊,本文简要介绍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原理,分析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缺点,提出克服弊端,发挥优越性的两条举措:普及公允价值计量观念和计量的专门技能;尽快完善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6.
在对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今总体要求形势下,对企业财务会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能反映出企业的价值。无论是始于2008年的美国金融次贷危机,还是当今困扰着希腊、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经济困局,都将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推上了争论的前台。因此,明确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定义和内容,研究和分析在会计实务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现实问题,对更好地体现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活跃与不完善导致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的运用并不广泛,因此金融资产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过数据看出每年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金额都是增加的并且占总资产的比重也都是在增加的,因此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今后银行的资金周转使用、理财方面以及报表披露等方面也会越来越重视以公允价值计量下金融资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计量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已不能满足需要。随着会计计量理论的不断发展,会计的计量方法也在不断改进,虽然任何其他的计量属性近期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会计的历史成本基础,但顺应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计量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曹永文 《时代经贸》2007,(5Z):95-95,97
衍生金融工具初始净投资为零或很少,且价格频繁波动,这向传统的会计计量属性提出了挑战。本文在阐述美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到市场价值计量模式再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演进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目前我国以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属性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经济后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知  余玉苗 《经济管理》2007,(14):26-30
本文针对公允价值及其会计计量属性的特征,结合会计准则制定的经济后果学说,就我国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其公允价值计量应用对企业经营管理(含销售模式、信息系统、经营业绩与评价、盈余管理、所得税、利润分配)、投资者、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税务部门与上市公司监管等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影响,提出了我国应尽快制定公允价值具体会计准则,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应用衔接的规定与细则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