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为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中心村建设出现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和长效机制薄弱等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点浪费土地现象非常严重,提高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弄清楚农户是否愿意移居中心村及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等问题,对提高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利用湖北二县市的农户问卷调查资料,对农户移居中心村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农户移居中心村的意愿不是很强烈,农户理想的中心村主要是交通方便的地方和设施配套齐全的地方;农户是否意愿移居中心村,要受到农户家庭属性、家庭资源禀赋、目前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和区位条件、农户对有关政策的了解和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并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因此,在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归并零散村庄、推进中心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农户意愿,大力改善中心村的交通条件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状况,增强中心村对农户的吸引力;同时,应针对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以约束农户建房行为、引导农民合理选择居住区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平阳县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为实例,分析了浙江沿海地区农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中心村规划、村庄布点的选址等进行了若干思考,并对实施规划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单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文章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着眼于实证区域的特征,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村庄体系重构问题,指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人口大量减少,村庄空心化现象对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结合实证分析,探讨了村庄体系重构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认为本地优势的定位,国家政策的定位,主导产业的定位与重点培育与发展县城中心镇、重点镇、中心村、基层村相结合,遏制发展要素的不合理配置,并适时调整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完善与县域经济相适应的村庄居民点聚集地。  相似文献   

5.
陈飞  王印传  陈影  许皥  刘长路 《经济师》2009,(6):226-227
伴随着我国农村由小农经济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理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内容。文章从华北平原区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博野县为例,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博野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整理模式,包括合并中心村整理模式;村庄整体搬迁模式;村庄内部整改模式;郊区城镇化体系模式。要把不同整理模式与区域自然条件、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有机结合,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淑娟  赵建忠 《经济论坛》2010,(11):111-114
作为河北省惟一的统筹城乡试点城市,唐山市把农村新民居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开展了新民居建设试点,本文通过对唐山市新民居建设的调研,分析了中心村现象的社会必然性,探讨了中心村的功能、选址等相关内容,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滇池湖周村庄建设生态村,通过村庄改造和建设,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大大减少这些村庄产生的入湖污染物。本文在对滇池沿湖村庄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村的建设类型及其指标体系,分析现状村庄与生态村之间存在的差距,论述了生态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及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天津农民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民移居中心村集中居住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是否为村干部、家中有无未婚男性、家庭总支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等因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年龄、农民家庭规模、故土情结、对现居村庄生产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等因素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基于上述结论,应加大政策宣传教育力度、做好示范中心村建设、建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决策机制、消除农民对集中居住的顾虑、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农村村庄的状况综合反映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状况.我国村庄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会很快、很彻底地解决,为此村庄建设进程中特别需要注重制订科学的村庄建设规划,认真听取农民意见.在村庄建设进程中不宜强调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或同一个标准.更须正视村庄建设进程中的基础性对策.着力解决村庄建设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秋银  陈赟 《发展研究》2014,(4):110-113
新型城镇化引领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拉动内需、缩小贫富差距等起着重要作用。如何规划新型城镇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环节,但我国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还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通过对国际城镇化经验的借鉴、新型城镇化实质的认识以及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的支撑的分析,提出中心村建设应纳入新型城镇化规划并予以重视,中心村建设主要包括选择中心村的标准、中心村的基础设施、中心村的基础设施、中心村的相关改革。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家辉 《城市建设》2010,(3):140-140
本文首先对村庄规划的内涵进行阐述,然后在对当前村庄整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笔者对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供了重要路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补齐耕地短板弱项的方式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创造了基础。本文基于村庄三期追踪调查数据,运用面板计量模型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不同环节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高标准农田建设显著提升了农业产中服务和产后服务水平,但对农业产前服务没有显著影响;与欠发达村庄、丘陵村庄和传统村庄相比,高标准农田建设更能够提升发达村庄、平原村庄和现代村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因此,应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力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13.
生态省建设的范围很广,涉及产业建设、环境污染治理和自然生物圈保护等诸多内容。而建设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使城乡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生态省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福建设生态省过程中,一定要以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紧紧围绕生态城市、城市生态住宅小区和农村生态型村庄建设三个方面推进全省的人居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国家战略,需要付出长时期的艰苦努力。既是战略,就要布局,须以面带点,以点串线。面,是指宏观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指导思想与政策层面上所形成的体系、共识。点则是针对一个个具体的村庄(甚至到农户),一个具体产业和一项具体工作。因此,新农村建设其实就是在一个行政村或自然村范围内,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农业的产业竞争能力,以此造就新农民、新农业、新乡村。这就必然地提出资源配置的问题。但由于区域资源禀赋及发展水平的差别,面对众多散布的村庄和农村人口,那么,如何把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村庄规划的内涵进行阐述,然后在时当前村庄整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笔者对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对村庄规划的内涵进行阐述,在对当前村庄整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笔者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背景下,通过分类指导的手段,经过"合村"、"并点"的方式,引导农村居民适度集中;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中心村、基层村、规划撤并村三大类,并提出各类村庄的选择标准、整合力度、公共设施的配置标准以及村庄发展导引.引入社区管理的理念,研究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将各级各类居民点纳入社区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对村庄规划的内涵进行阐述,在对当前村庄整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笔者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农村实现全面小康进程中,现代村庄构建模式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与实现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全面小康是同一个历史过程。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现代村庄建设更是很重要的内容。村庄构建模式一定要体现科学规划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雪峰 《开放时代》2012,(10):108-129
中国农村村庄社会结构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从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看,中国农村可以分为南方、中部和北方三大区域,其中南方地区多团结型村庄,北方地区多分裂型村庄,中部地区多分散的原子化村庄.区域村庄结构的差异与不同区域生态环境和村庄历史有关.通过村庄社会结构的研究,可以比较好地揭示出中国农村区域的社会和文化特质,从而可以为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恰当的中层理论模型.从村庄结构角度来讨论中国农村区域差异,不仅是理解中国农村的重要步骤,而且是理解中国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