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本文认为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质就是按劳动贡献分配;由于现实社会发展不具备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条件,因此不可能实现马克思设想的严格意义上的按劳分配。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按劳动贡献分配的分配形式,就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的本质是按贡献分配而言,我们也可沿用按劳分配这一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马克思提出的按劳分配原理只是一个需要由未来的社会实践进行检验的天才假说,不符合我国今天的社会现实;应该承认,资源贡献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而且市场机制就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3.
按劳分配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实行按劳分配,可以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直接分配产品的形式;另一种是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实现按劳分配的过程中,采取哪种形式,则取决于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否存在商品经济这个重要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原来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再存在商品经济的,因而他们设想在那里将要实行的按劳分配,是采取产品直接分配的形式,即每个生产者给社会提供了劳  相似文献   

4.
韩郁郁  李航 《魅力中国》2011,(17):78-78,51
虽然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无论是从前提条件、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有很大区别,但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仍然有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来阐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按劳分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著名青年经济学家刘福堂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创造价值量分配比按劳分配更科学.他分析说,马克思提出按劳分配时设想三个前提:没有商品、没有货币和单一的所有制社会.从我国社会主义现实看,马克思提出按劳分配的三个前提条件不存在,因而按劳分配只是一个理想和产品经济概念.从社会实践看,劳动是一种活动,不能成为一种价值尺度,体、脑劳动强度大也许创造出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大甚至为零,劳动强度小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甚至很大.所以按劳分配对具体劳动而言是无法把握的尺度,对社会劳动而言是无法具体的抽象.因而,几十年实行按劳分配的结果是“大锅饭”.  相似文献   

6.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按劳分配的“决定”作用(一)商品型按劳分配的产生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不再表现为价值,劳动者的劳动被直接当作社会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在作了社会扣除以后,从社会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这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产品型按劳分配。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与马克思的设想不同,是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那末,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7.
何花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4):123-126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一文充分阐述了关于分配的一般理论和特殊分配原则,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按劳分配原则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按需分配原则。马克思的分配理论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分配的理论渊源.而且是中国当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资料分配的主要形式。关于按劳分配的问题,虽然我国理论界开展过多次大模模的讨论,但是,过去的讨论,主要是在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前提下展开的。这样,就难免使人们对按劳分配问题的认识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重新认识和论证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原则,是经济理论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具有明显的区别,这是公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提出了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个基本分配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根据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10.
刘文通 《南方经济》1990,(4):39-41,38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①。这也就是列宁在1917年5月写的《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一文中所说的“按劳分配”的原则。然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却表明,按劳分酏原则既是理论上最具争论的问题之一,又是实践中面临许多困难的原则之一。本文在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含义及实践的困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对  相似文献   

11.
武涛  肖月强 《特区经济》2004,(12):225-226
一、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工资制度改革 1.工资制度改革的过程与成绩 社会主义工资是劳动的报酬,是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货币表现形式,社会主义工资的职能有3个,即分配职能、激励职能和调节职能改革开放以来,工资制度改革经过了下述4个阶段:①早在1979年就普遍开始了奖金同单位留利或税收利润直接挂钩的办法,即职工工资总额中的标准工资仍由国家直接控制,  相似文献   

12.
按劳分配与提高脑力劳动报酬李枝葱按劳分配是马克思的"生产决定分配"的科学原理在社会主义生产高度发展阶段的特定分配形式。建国后,我国在建立公有制经济方面为按劳分配创造了条件。但是、我国现阶段落后的生产力和不发达的经济,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必然有着自己的特...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实质是什么?近几年来,不少教科书和文章有一种习惯的表述和解释,即“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这种表述实际上把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尺度视为按劳分配的实质。这就给人们产生一个错觉,似乎按劳分配的全部内容就是分配尺度。既然如此,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决定条件的提法也成问题了,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分配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体制上,除按劳分配形式外,还有各种非按劳分配的形式。为此,有必要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再认识。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论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产品的价值……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又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同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  相似文献   

15.
论按劳分配向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按劳分配向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转化林勤青-、按劳分配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按劳分配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之一。它的基本内容是:劳动者支付劳动获得报酬,劳动是获得个人消费品的唯一手段。等量的劳动获得等量的报酬是每个劳动者的权利。马克思设想,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一)对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其客观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直接原因是旧的分工的存在,根本原因还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因此,按劳分配存在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过程的始终。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按劳分配方式的成熟程度是有差别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  相似文献   

17.
一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认为,"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消费资料在各劳动者之间的分配还不能做到完全"公平的分配",而只能奉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即"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1].这里马克思第一次明确表达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按劳分配的思想,并把按劳分配中等量劳动相交换所体现的平等权利叫做"资产阶级权利".  相似文献   

18.
谷春祥 《特区经济》2008,(5):262-264
有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社会主义分配观中是否定生产中的客观要素直接参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分配制度。从而产生了"矛盾论"和"对立论"。本文是在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并探讨了生产中的客观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恩格斯论述未来社会主义时坚持的原则出发,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特征的构想,阐明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可实践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该文提出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可概括为四个历史阶段和三次历史性飞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与基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体系完善原则的第二次战略性调整,既是公平、效率、共富、和谐关系规律和人的异化复归历史趋势的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见之于实践的现实必然,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进入到建构公平正义型按劳分配制度体系新阶段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