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月份的经济数据表明,我国目前市场需求增长平稳、市场预期平稳,经济增长企稳态势比较明显。从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已经连续两年运行在7%~8%区间,中高速增长态势基本确立。随着这一增长态势的持续,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日益增大,开始成为经济平稳增长越来越重要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然后运用SPSS软件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因素的主成分,最后运用Eviews对建立的主成分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基于分析的结果,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建国60年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继续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去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刻影响,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必要性。发展集约型经济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笔者分别从深化改革、科技进步、发展规模经济等几个方面对如何发展集约型经济进行了简要阐述,探索我国如何发展集约型经济。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我国经济转型分阶段进行分析,阐述各个阶段的特点;接着对我国的三大产业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和人均收入增长分析;最后从GDP增长次数分布和增长率的变异系数来看两个角度考察转型时期经济增长率的统计特征。  相似文献   

5.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增强。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微观核心推动力量。当前,世界正出现新的格局,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调整期,在各种因素的驱动下,中国企业家也将面临转型的考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长期粗放型增长和前期刺激政策所累积的结构性矛盾纷纷涌现。经济结构失衡所引发的潜在总供给弱化是经济增速下降的根源。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供给端面临着人口红利消失,刘易斯拐点出现,要素成本日益提高;后发技术追赶优势弱化,尖端技术供给缺乏;经济体系高杠杆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等多重困境。因此,合理借鉴并有效拓展供给学派思想,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供给端的机制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从而使国民经济顺利完成由以往高速增长向未来中高速增长轨道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2008年末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结束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势头,投资和外贸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效果显著下降。城市化的加速,使得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无法适应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各种矛盾集中爆发。面对世界与国内经济环境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与发展路径。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以新的策略统筹规划。"三化"协调发展的思想正是应时代背景提出的,它从战略高度指引今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其顺利实施则需合理有效的策略手段来推动。从近年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看,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已逐渐成为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主要动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正是助力"三化"战略实现,完成我国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未来上海的经济增长将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文章通过梳理上海近20年经济增长数据及相关重要组成部分的规律性特征,分析各种因素对经济稳定增长产生的关键影响,并为上海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碧君 《活力》2012,(4):24-24
在我国已经过去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获得了成功,举世公认。而今,面对的国内、国际形势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发达国家复苏过程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并逐步加大通过贸易、资本流动以及预期等渠道影响中国:在国内,随着经济增长向常态调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逐步显现。现实告诉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坚决果断地把出口导向型经济.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失业率仍旧居高不下,失业同经济增长速度都十分之高。通过科学的研究,促成了这种失业同经济增长并存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属于资本驱动下的增长,其次,经济转型的影响,最后则是过度劳动问题的影响。经济的增长应当带来的是劳动收入的增加,就业率的提升,就业率同经济的增长应当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才属于正常。而这种关系在世界经济学主流理论以及分析中已经被接纳。  相似文献   

11.
甘泉 《会计之友》2012,(15):55-58
经济发展决定税收增长,税收政策又影响经济发展。"十二五"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税收政策取向应该体现经济转型发展要求。文章从税收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分析出发,具体阐述了经济转型背景下的税制改革取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转型期技术进步影响因素及其阶段性特征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技术进步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又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力.本文运用1978~2006年省区面板数据,基于DEA方法测算我国的技术进步效率,并对我国经济转型中技术进步影响因素及其阶段性特征予以分析,结果凸显出以1996年为分界点的阶段性特征.数理模型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技术进步的发散趋势较为显著,中国经济亟待从技术模仿向技术创新转型,结论从理论上支持转型时期技术创新支持经济增长战略的制定.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体系的不断发展及完善,我国企业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而在这一条件下,企业各方面的发展都受到深刻的影响。净利润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重要标准,在转型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净利润增长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针对转型经济条件下影响企业净利润的因素,探讨了应如何实现企业净利润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银行业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转型离不开银行业的金融服务,银行业也唯有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进者和支持者,才能在满足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增长方式和结构的调整,从而在经济与金融之间形成更高层次的良性互动,进而使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稳增长:重在经济转型还是政策刺激? 稳增长不是保增长。稳增长重在统筹当前与长远,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问题在于,面对经济增速下降,经济政策的重心是以短期的经济刺激为主,还是以中长期的经济转型为主;是短期的稳增长还是中长期的稳增长?应当说,未来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正处在全面性的历史拐点。这就需要以转型与改革推动国内发展方式转变,释放中长期经济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16.
<正>在经过了多年的高速增长阶段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平稳增长的新常态"阶段。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资源环境约束等九个角度全面阐述了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在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以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改变。原来那种依靠规模扩张、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进行经济结构的转  相似文献   

17.
正在经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后,随着外部环境和内生条件的变化,我国经济开始步入换挡期,原有增长动力开始减弱,新的增长动力尚在孕育和形成之中。今后一个时期,通过产业升级和创新重塑增长新动力,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释放增长新动力,通过"走出去"建立全球化生产体系增强增长新动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增长新动力,将是培育增长新动力的主要路径。一、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进入本世纪以来,在加入世贸组织开放效应和关联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以  相似文献   

18.
当前,从外部形势看,全球通胀形势加剧、供应链短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仍面临不确定性;从内部形势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压力。国际和国内的新形势给我国企业外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出现下滑,我国经济结构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压力。虽然目前世界经济状况比预期要差,但总体上仍处在复苏的上升期,这将为我国企业外贸的发展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国际环境。同时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正在稳步向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自贸区等战略举措,为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它将推动企业由浅入深地对各项流程进行改造,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一个短期的、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行为。因此,必须深刻认识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并找到正确的、合理的、有效的方法和体系,以支撑企业更好地开展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20.
<正>一、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制造"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国内,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大,成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根据有关数据计算,以加工贸易为例,1991年,我国GDP增长9.2%,其中1.14%源自加工贸易拉动,在GDP增长中的份额也达到12.4%。1998至2008年,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年均达58.6%,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高达4.8%(以平均增长率8%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