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十四五”时期,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带动了经济发展动能转化、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对人力资源服务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线办公、网络直播等新工作方式不断涌现,共享用工、平台就业等新就业形态层出不穷,网络招聘、猎头服务等服务方式蓬勃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力资源服务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立足于新业态、新形势的背景,深入分析大连人力资源服务业持续的驱动因素,提出大连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服务性消费正逐步上升为居民主导性消费,利用税收政策促进服务性消费扩容提质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的题中之义。当前,我国居民服务性消费呈现替代性与收入弹性高、增长具有波动性与区域非均衡性的典型特征,主要因收入水平不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小和高质量服务供给不足所致,这意味着通过保就业与促增收来增强社会服务性消费能力、在扩中基础上提高不同收入群体消费意愿和促进供给端转型升级是新阶段税收政策意涵。由此,助推服务性消费扩容提质的税收政策着力点为:放宽就业创业税收优惠适用条件和出台职业技能培训类服务税费支持政策以强化保就业功能;在营造良好税收环境、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税负和健全慈善税收优惠政策中实现扩中、提高社会边际消费倾向;通过支持服务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业态服务业和保险服务业发展,增强税收政策对服务性消费供给转型升级的牵引效应。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凸显.以浙江为例的调查显示,面向产业集群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有利于增强产业集群功能,而且有利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产业集群改造和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面向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政府应努力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环境,积极推动业态和经营模式的创新,着力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发展,大力培育相关品牌和领军企业.  相似文献   

4.
马鞍山市发展"四新"经济,即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既是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徽省决策部署的需要,更是为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当前,马鞍山发展"四新"经济存在着人才不足、创新机制不活和经济管理方式传统的制约。马鞍山"四新"经济发展应向新的领域聚焦、构建"2+n+11"协调机制、实施"产业基地+技术创新联盟+产业基金+实训基地"的工作模式、优化政府服务方式、实施柔性人才引进计划。  相似文献   

5.
经济新常态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人力资源与产业转型匹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人力资源开发与产业转型升级适配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适配度评价模型,对广东省2000年~2013年产业转型升级与人力资源开发适配效应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人力资源开发及产业转型升级匹配度与广东省“双转移”战略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动趋势,匹配度提升还有利于人力资源效率和效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源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极具成长力的产业之一.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充分开发和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是我国实现经济集约式增长,促进就业,发展重大战略产业的重要保障.现阶段,长春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较我国发达城市和地区仍存在一定差距.长春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要明确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在政策制度和基础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与改进,以实现其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旅游服务创新与旅游产业转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服务业的发展、商务旅游的兴起为旅游服务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产业转型奠定了基础;同时,旅游产业传统发展方式也带来诸多矛盾,推进旅游产业转型与升级成为必然选择。基于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在旅游产业功能转型、消费转型、产品转型、企业转型、管理转型基础上的商务旅游服务外包将成为旅游产业转型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3年统计数据和抽样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总量与经营规模在不断扩大,产业效能日益提升,服务机构与服务体系呈现多层次和多元化.尽管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整体发展有了很大提高,产业规模已见雏形,但其行业规模与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首都优势体现不明显;从业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服务的效果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在人才配置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未来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需要不断发挥首都优势,实现整体跃升;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服务规模化与产业集约化发展;大力支持人力资源服务重点领域发展;整体提升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国际化步伐.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了民族地区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方向。目前,民族地区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为滞后,文章以广西为例,在分析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数据剖析了广西产业结构的演进状况,重点分析了广西服务业发展的内部结构,并基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四点实现广西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积极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选择重点发展领域, 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内部结构转型;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与合作力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产业正在经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服务外包作为国际产业升级的新态势,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引擎。文章以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三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经验作为参考,结合天津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从政策、人才、企业3个方面,提出了天津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大力扩展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准入,是我国当前引进外资、实现服务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转型、培育经济增长点的紧迫之举。本文以中国服务业FDI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FDI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在中国服务业FDI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的六个路径中,就业效应、技术效应、资本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针对贸易效应和制度效应作用并不显著的情况,本文从WTO规则框架下我国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扩展方面作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是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本文基于2010—201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技术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准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技术显著提升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且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对东部和中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更明显的提升作用,而对西部和东北部未有显著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技术通过促进服务业就业和增强服务业产业链韧性等机制提升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生产性服务业等新业态,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更加依赖于生活性服务业。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更好发挥数字技术应用的价值驱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经济结构转型是困扰香港发展的主要问题。经济高度服务化、服务经济虚拟化、对房地产业有较高依赖、产业升级缓慢等问题削弱了香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香港应基于国际、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和香港经济的比较优势与约束条件,以知识经济和高增值服务经济为转型方向,实现香港高增值服务业和内地高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产业整合,并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进一步创造和巩固竞争优势,从而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辽宁正处于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期,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主体,电子商务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得以迅猛发展。为加强对经济转型升级下的电商人才培养的研究,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本文对电子商务人才就业能力中显性和隐性因素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电子商务人才隐性就业能力培养的显性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金融业是支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但湖南金融服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短板”之一,必须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加快湖南金融业振兴发展,构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地方金融体系.区域内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群建设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努力打造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高铁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经济、吸引人才、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稳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以285个地级城市2003—2015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PSM DID法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各产业的就业-产业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高铁开通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显著提升第三产业就业-产业的耦合协调度,但未显著促进一产、二产的就业-产业耦合性;(2)城市高铁开通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成长周期异质性,“成熟型”高铁城市较“成长型”高铁城市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作用及就业与产出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更为显著;(3)城市高铁开通对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应和就业与产出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要显著高于外围边缘城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求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人才提出新的需求,人力资源开发及其向人力资本转化构成了人才供给,研究人力资源开发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耦合关系,并从"双侧管理"视域下探讨两者耦合机理,包括耦合内容,耦合机制、耦合诱因,耦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理论上可以丰富"双侧管理"内涵,提升人们的认识,实践上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由劳动力、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主体,受惠于改革红利、全球化红利和人口红利,我国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业生产和净出口国,为产业转型升级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分析表明,我国制造业在享有绝对规模优势的同时还存在大而不强,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红利优势递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借助局部调整自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我国制造业战略升级的内在机理,实证解释影响制造业战略升级重要因素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并以此从加快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重构产业价值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提升产业增值能力;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区域经济政策产业效应等方面提出实现"中国制造"战略升级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9.
对当前浙江省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存在的服务业与城镇化差距较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服务业发展滞后、城市供给难以满足城市需求,服务业发展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突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营改增”的浙江省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融合对策:一是以产业联动带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供给水平;二是以财政扶持带动现代服务业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三是以行业规划带动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改善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实现产城相融。  相似文献   

20.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助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升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以信息化与融合性为特征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则是数字经济时代基础性、长远性与创造性任务,是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充与延伸。加快新基建可以催生更多新模式、新业态,有利于加速科技进步,促进制造业多方位转型升级,形成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价值链相互贯通的链式发展,为更快恢复经济秩序、更好确保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