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6,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2015年旅游总收入为基础,构建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并解读其特征。经过研究发现,各省份旅游经济存在普遍关联,但联系紧密程度需进一步加强;以中心度作为衡量标准存在浙江、广东和陕西等旅游经济增长极;经济带沿线省份存在四个板块,板块一、二溢出效应明显,板块一是空间联系的主要动力源,板块四则为受益板块。最后根据以上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数字金融已经成为破解金融排斥困境的核心途径,是助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已有文献对数字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鲜少关注其对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更加缺乏从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展开深入分析。本文利用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构建面板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发展影响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并对空间溢出效应的地理衰减边界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服务业转型升级具有正向显著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既有助于本地区服务业转型升级,也有效带动了周边邻近城市服务业转型升级;更换空间模型、替换空间矩阵以及改变研究样本后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印证了上述结论的可靠性;数字金融发展对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随地理距离持续扩大而逐渐衰减的特征,且当城市间地理距离跨越260公里以后,空间溢出效应将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为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核心驱动力。区别于以往研究多从宏观视角考察数字经济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影响,在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框架进一步拓展完善的基础上,从创新要素配置这一微观视角,对数字经济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间接作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数字经济通过人力和资本创新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正向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绿色化,反向抑制产业结构合理化,且更多依赖资本创新要素的配置来影响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并存在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拥有强大的金融资本市场不仅可以助力实体经济高效、快速发展,同时也是经济系统遭遇冲击时的缓冲垫,帮助企业抵御外部冲击,进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并最终走向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构建了金融集聚促进区域经济韧性的理论框架,并基于2003—2018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集聚程度的提高不仅有助于本地经济韧性的提升,同时也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对东、中部地区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但西部地区由于金融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其空间溢出效应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环渤海地区的区内乘数效应及其与国内各区域相互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内部各省之间产业关联度较高,区内乘数效应大;同时,环渤海地区是在国内各区域区际经济联系中获得溢出效应最大的区域,它从国内其他区域获得的溢出效应要显著地高于本区域对其它区域的溢出效应。环渤海地区应进一步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的经济联系,以获得更大溢出效应;同时也要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并注重提高对中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更好地发挥自身经济发展对全国经济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中国30个省市2000—2018年间面板数据建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迁趋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虽然能够推动本省市的经济增长,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仅未能显著推动本省市的经济增长,其空间溢出效应也不显著,而且这类情况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分区域研究中更加明显。由此说明,将产业结构由“重”向“轻”调整、推动全要素向新技术等高生产率行业转型的产业发展战略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因此,从政策层面上讲,区域发展更应强调发展方略的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可背离该地区的经济禀赋与跨越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6—2015年我国省级区域创新指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和QAP回归分析,考察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各区域创新均不断加强,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各区域趋向平等化发展,区域创新的空间联系更加紧密,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创新中心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吸引其他地区的创新资源流入,并对其他地区的创新活动有较大影响,其区域创新联动也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区域差异均显著影响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应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创新政策,充分发挥各区域在整体创新网络中的积极作用;要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创新环境和创新活动的区域差距,促进整体区域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区域创新网络评价体系,并测度了我国区域创新网络水平和空间分布格局。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区域创新网络空间关联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网络水平呈东高西低格局,东部地区多处于空间关联网络的核心,并通过吸收中西部创新资源形成明显的创新联动效应。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创新资源投入是影响创新网络空间溢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构建区域绿色创新网络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经济转型、完成“双碳目标”的核心引擎。使用SBM模型对甘肃省12个城市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进行了测量和评价,并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关联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定西、庆阳等地绿色创新效率较高,张掖和平凉绿色创新水平较低;甘肃省绿色创新网络关联程度不高,等级性较强;兰州和嘉峪关对全省的绿色创新资源具有吸附效应,处于创新网络的中心位置;甘肃省工业绿色创新网络形成受到城市间的地理临近性、经济基础和创新支持系统差异的影响。建议应重点完善产业和环境政策,并在全局寻找方向,加强区域空间关联,进而全面提升甘肃省绿色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0.
&#  &#  &#  &#  &#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5,26(1):71-83
不同省域经济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联。市场潜能是区域经济关联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建立基于企业经营行为分析的市场潜能、溢出关联及省域经济增长研究模型,揭示出市场潜能通过溢出关联影响省域经济增长的规律。然后,基于1997-2012年31个省级区域的数据,在省域经济关联的背景下,分别运用非空间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三种异质性市场潜能——本地市场潜能、周边省份市场潜能和国外市场潜能——对省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强弱与显著性。实证表明,物质资本存量对经济驱动作用强劲,但贡献率不大;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显著;而本地市场潜能和国外市场潜能对省域经济增长的拉动显著,周边省份市场潜能对经济具有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交叉项分析表明,周边省份市场潜能分别与本地市场潜能、国外市场潜能之间表现为互补关系,而国内市场潜能和国外市场潜能之间存在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11.
京沪高速铁路对我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将在区域空间上加速现代服务业的空间要素流通,扩大生产要素集散度的空间分异,形成不同的空间组织形式;同时也对我国区域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从宏观方面来看,京沪高铁将加强北京和上海铁路运输的中心地位、强化东部沿海经济带的主导作用;从中观方面来看,京沪高铁将会提升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影响力,增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对外辐射能力;从微观方面来看,京沪高铁将加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地域整合,扩大京津冀都市圈的直接影响范围,形成诸多的次级经济增长极(区)。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分析乡村空间结构的演化,有利于把握乡村空间结构演化的总体特征,更好地规划乡村的空间格局。以克鲁格曼的空间经济学思想为基础,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空间结构在不同地理空间距离上的三层级分异演化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空间结构演化的理论模型,为西部地区乡村空间结构的分异演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乡村空间结构在合适地理空间距离上的分异演化能够有效避免乡村空心化和乡村无序建设,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差距,进而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极化与空间经济网络发育共进,多个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有机结合和共生形成多极网络空间组织。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把构建和优化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作为一个重点。基于“经济网络—多增长极—共生关系”的分析框架,利用2000—2017年A股上市公司的总部—分支数据构建长江经济带空间经济网络,通过节点度、网络密度、点度中心度、网络连通度等分析其发育水平,并根据城市综合指数(标准化后的节点度与规模加权经济增长率之和)判定增长极范围及其核心城市,进而运用共生度模型检验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之间的共生关系,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的空间经济网络发育水平稳步上升并趋于成熟,同时已形成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增长极;三大增长极之间的经济联系持续增强,其中,长三角增长极与长江中游增长极的联系强度最大,长三角增长极与成渝增长极次之,而长江中游增长极与成渝增长极的联系强度较小;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之间存在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增长极对空间经济网络的促进大于空间经济网络对增长极的促进,空间经济网络对增长极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而增长极对空间经济网络的促进作用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可见,多极网络空间组织在长江经济带已初步形成,应在进一步推动三大增长极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强增长极之间的互动,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更加紧密的空间经济联系,提升空间经济网络的现代化水平,促进长江经济带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的持续优化。  相似文献   

14.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系统分析城市化进程中人力资本结构的空间分异及"极化"现象,并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收入差距等三个维度考察其内在实现机制。结果显示:(1)中国大部分地区人力资本结构仍以中、低人力资本为主,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空间集聚明显;(2)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人力资本结构出现高、低技能人力资本占比上升,而中技能人力资本占比不断减小的极化现象;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水平与城市化的交互作用提升了高技能人力资本占比;产业结构升级、收入差距与城市化的交互作用提升了低技能人力资本占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端服务业方向发展、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推动人力资本结构优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旅游空间结构及演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识别旅游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即旅游供给要素、旅游需求要素、旅游通道与旅游线路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提出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与国际社会贫民窟改造比较的基础上,分析辽宁省棚户区的形成原因与空间类型,概括总结辽宁省棚户区改造在城市空间优化方面的做法与经验,探讨棚户区改造对辽宁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整体面貌的影响与效果。与国际社会贫民窟改造不同的是,辽宁省的棚户区改造坚持原地安置和异地安置相结合,通过整体分散、局部集中、个别混建的方式,合理安置贫民住区,探索出了一条打破贫困空间集聚的路径,进而优化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提升了城市的空间承载力。  相似文献   

17.
旅游空间结构的构建对于青藏区域旅游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青藏高原主要省份青海和西藏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调查,结合“旅游空间结构”等基础理论,对青藏高原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青藏高原旅游空间结构的基本网络模型,旨在为青藏区域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铁可以大大缩短空间距离, 用时间去消灭空间.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速铁路网引领中国全面进入高铁时代, 正在打破中国区域空间格局.高铁沿线城市从区域中心城市转变节点城市; 资源要素从区域中心集聚转向高铁沿线集聚; 区域空间结构从“非均衡单中心” 向“均衡化多中心” 格局转变; 快速交通体系通过对时空的压缩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空间关系, 区域空间不再是地方空间而是流动空间.高速铁路改变区域空间结构, 推动资源要素区域内重新配置, 高速铁路是一把“双刃剑”.高铁时代, 区域发展需要找好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优势, 形成一个错位竞争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网络型组织--构建旅游企业组织结构的新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以“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旅游产业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结构越来越不能满足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具有传统组织不可比拟的扁平、灵活、高效、柔性等特点的网络型组织结构将成为今后旅游企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