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小燕 《活力》2009,(2):67-67
新闻是什么?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规报道”.还是如西方人所说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的作用又是什么.是“让人们知道应该知道的事”,还是追新求奇,制造卖点获取商业利益?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坊,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实事件进行的采访.  相似文献   

3.
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的是非纠葛,早已不再是新闻。但双方和睦相处、相互信任,携手并进的案例却令人关注,这颇有些像“狗咬人不是新闻而人咬狗却是新闻”一样。当然,更重要的是,它对于民营企业如何正确使用经理人,具有现实及深远的样本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昀 《活力》2014,(13):46-46
隐性采访,也可称为秘密采访或者暗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近年来,隐性采访手段被新闻记者频繁运用。目前,在我国各种媒介平台上,隐性采访有过滥之嫌。有部分学者认为:只有在无法或不能公开采访,或者在正常采访无法实现预期采访目标的特定情况下,隐性采访才被使用。  相似文献   

5.
打狗 不久前,中国的一幅新闻照片在西方的媒体引起波澜:一个穿迷彩服的男人高扬手中的棍棒,奋力击打一只因惊恐而站立起来的狗,它那斑驳短毛的脸上两只惊恐万状的眼睛成为全幅聚焦清晰的核心视点,从那双眼睛中可以看到惊骇、恐惧、疑惑、哀怨……狗的瘦弱和迷彩服的强悍、狗身上绒毛的柔软和迷彩服手中棍棒的坚硬、迷彩服的高大坚毅和狗的弱小无助,这一系列强烈的对比。在画面中隐约可见的几只匍匐着的狗的身影和几个迷彩服的远景的衬托下。形成了照片对感觉的震撼和冲击。新闻的说明是:中国为了社会治安和公共健康而大规模杀狗。这本是个一般社会新闻,之所以引起西方媒体纷纷非议甚至鄙夷谴责的,是这件事背后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6.
李艳丽  魏绪东 《活力》2006,(3):188-188
古人云:“力贵齐,智贵捷。”一个优秀的新闻传播者,必须具备灵敏的新闻嗅觉,从而及时、敏锐地认知新闻信息。这种嗅觉就是所谓的新闻敏感,即新闻记者能迅速地识别和判断新闻事实价值的能力,亦是记者对新闻事实、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鉴别、判断能力。或者说,是发现和捕捉新闻线索的能力。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生活经历并不一致的情形下,还保留着曾被狗追咬过、曾追打过猫狗记忆的人,与将猫狗视为家庭成员的人,是互相难以理解的两种人。再过二十年呢,那一代孩子们将习惯了把猫狗视为家庭成员,哪怕自己家里没有猫狗,他们也会对猫狗抱有与父辈完全不同的感情,可爱的动物不能吃会变成一种默会的集体共识。  相似文献   

8.
黄瑾 《活力》2012,(8):140-140
随着调查性报道的兴起。隐性采访逐渐成为受到记者普遍重视的一种采访方法。但目前人们在“隐性采访”概念的界定上,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有人认为,只要是不暴露记者身份的采访。就都可称为“隐性采访”。也有的人则将隐性采访等同于偷拍、偷录。我们认为,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实(事件)进行的采访。  相似文献   

9.
庄震 《活力》2012,(18):118-118
一、新闻敏感的内涵与表现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正在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是新闻工作者对现场人物和事件所含价值的感知力。新闻敏感这一词汇起源于西方新闻界.又被称为“新闻眼”、“新闻鼻”,中国最早使用这一词汇的是著名新闻教育家徐宝璜和新闻摄影家邵飘萍等人。  相似文献   

10.
俞帅锋 《民营科技》2007,(11):106-106
从历史和现当代新闻界存在的种种问题及社会弊端来分析,可以看出:新闻职业道德的形成与社会完善、发展是同步的。这种现象不是人为造成的,而是由新闻职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更与社会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没有哪一种职业像新闻这样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及人民的生活有昔如此大的影响,也没有哪一种职业的道德状况受社会影响如此之深。尤其是现代社会,新闻已成为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和社会对新闻职业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任何一种职业。  相似文献   

11.
尚随印 《活力》2011,(12):208-208
暗访报道是电视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进行良好的身份定位,通过着装、动作、语言的定位及合适暗访器材的选择,可以使记者很好地融入被采访者所处的环境,消除记者与被采访者的身份差距,有效提高暗访报道的成功率。如何进一步提高暗访报道的成功率,促进民生新闻发挥舆论监督功能,有待于新闻工作者的进—步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闵晓闯 《活力》2009,(9):132-132
新闻舆论监督,经过新闻界多年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应该说解决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但是近几年来,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比如.在对媒体性质的认定问题上,因受西方新闻观影响.仍有不少人坚持“第四权力说”、“公器说”:一部分编辑记者受“纯新闻理念”影响,大局意识淡薄;少数记者以“无冕之王”自居。干一些与自己身份不符的事情等。上述现象严重影响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3.
若星 《乡镇论坛》2013,(28):34-35
狗咬人,谁担责?“饲养人”。不少人的答案会脱口而出。可如果咬人的狗是流浪狗,找不到饲养人又该咋办?是不是只能自认倒霉?是不是可以归责他人?这不,一只流浪狗窜入校园伤人,“咬”出来一场官司,也把这个难题抛给了法律。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什么?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还是如两方人所说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的作用又是什么,是"让人们知道应该知道的事",还是追新求奇,制造卖点获取商业利益? 以上这些,都是对新闻概念和新闻作用局限性的表述,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以及新闻产生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强有力和互动,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些认识,即新闻是一种社会公器,是当代社会法律政治之外的第三种力量,而且与政治法律经济等社会因素紧密关联,有着最广阔的受众基础,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是社会健康的守护者细分析起来,其作用有如下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新闻舆论监督,经过新闻界多年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应该说解决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但是近几年来,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比如,在对媒体性质的认定问题上,因受西方新闻观影响,仍有不少人坚持"第四权力说"、"公器说":一部分编辑记者受"纯新闻理念"影响,大局意识淡薄;少数记者以"无冕之王"自居,干一些与自己身份不符的事情等.  相似文献   

16.
徐培亮 《活力》2005,(6):327-327
隐性采访又称暗访、私访,是指新闻记者隐去记者身份而秘密地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方式。对媒体和受众而言,隐性采访增加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获取了显性采访难以获得的信息和材料,其价值是十分宝贵的。因而在媒体发展越加激烈的今天,隐性采访被引入作为新闻报道的手段也自然成为水道渠成的事。  相似文献   

17.
暗访报道是电视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进行良好的身份定位,通过着装、动作、语言的定位及合适暗访器材的选择,可以使记者很好地融入被采访者所处的环境,消除记者与被采访者的身份差距,有效提高暗访报道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乡镇企业导报》2010,(4):62-63
【美国《洛杉矶时报》文章】题:评史蒂文·所罗门著作《水:财富、权力和文明的宏大斗争》(作者温迪·史密斯)水资源的管理有深远的经济和政治意义,这对南加利福尼亚的居民来说不是新闻,但就算他们或许也会对记者史蒂文·所罗门赋予水对整个人类历史的核心作用感到惊讶。  相似文献   

19.
邱丽娜 《活力》2012,(7):50-50
新闻的故事化报道。是媒体自身发展和受众需求不断提高的结果。新闻故事化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喜好,容易与受众形成情感互动,在新闻界被广泛认同,成为众多记者在新闻写作中频繁使用的表达方式。这种新鲜、生动、细腻的新闻叙述方法改变了我国新闻报道长期以来存在的单调、僵化、枯燥乏昧的状态,加之“故事”比“事实”更具趣味性和传播性,从而使新闻作品的可读性也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20.
吴仕逵 《英才》2007,(10):120-121
他们不是牧师,也不是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有时是扳道工,有时是催化剂,有时更是救命的稻草,因为人生薄如蝉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