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巩珊珊 《价值工程》2011,30(31):286-287
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传承上,传承是对保护的一种积极补充,没有传承的保护只能是消极的,被动的保护。陕西文化过去一直依存于自给自足性的自然经济,而当前所面对的是追求工业化,都市化的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我们必须改变社会,加强文化产业建设、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市场拓展,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张晓晨 《活力》2014,(12):15-15
鄂伦春民族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语言等文化精髓处于濒危状态,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鄂伦春民族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民族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鄂伦春民精通民族语言越来减少,传统民俗、技艺后继乏人。在民族文化逐步走向消失的严峻现实面前,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为了穿越数百年时光流淌至今的文化血脉不要在我们这一代和今后几代人中断流、干涸,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的大事。  相似文献   

3.
赫哲族是中国北方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渔猎经济曾是赫哲人民生活的主要方式,他们用鱼皮制作的服饰别具特色。随着文化的交融和社会的进步,赫哲人接纳了先进生活方式,古老而独特的鱼皮服饰制作面临成为失传的工艺。为了让这种有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得到保护,本文通过研究赫哲族服饰文化产业,来确定其产业化发展道路,借助经济市场展示赫哲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加强建党建国历史文化遗产、改革开放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的保护传承,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名城保护传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将新中国时期的工业遗产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内涵外延拓展的重要对象,将其保护传承有机纳入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是“两办意见”题中应有之义,契合高质量城乡建设工作方向。从背景和对象、工作基础、价值和名录、保护传承举措四个方面初步探讨“新中国城市型工业遗产”的特点及其保护传承框架构建思路,以期为建设更加全面、系统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5.
吴海霞 《价值工程》2013,(19):302-303
土族语言与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瑰宝之一,也是发展青海地方民族文化产业的优势文化资源之一,加强对该民族语言保护与文化传承,既体现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重要性,也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郭勇 《活力》2013,(10):56-56
赫哲族以渔猎为生,在漫长的族群发展历史中创造出独特的渔猎文化,这一文化是与赫哲族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紧密联系与融合的产物。赫哲族的渔猎文化能够继承发展,受到其资源状况、鱼产品属性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名称:铜坐龙鱼皮画(大)尺寸:860×860×60(毫米)材质:鱼皮产品简介:鱼皮工艺品是世居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独有的传统手工艺术品,有至少2500年的历史传承,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赫哲族是传说中的“鱼皮部落”,其一幅鱼皮画的制作,要经过剥制、鞣制、剪制、缝制等30多项工艺精致结合,体现了渔猎民族的精细手工及自然审美。黑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坐龙以鱼皮画形式呈现,不仅蕴含了博物馆的馆藏文化,又彰显黑龙江省一脉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风貌。  相似文献   

8.
夏磊 《活力》2014,(2):113-113
赫哲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人口不足7000人。世居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地处寒温带、四季分明、生态资源丰富。赫哲族世世代代以捕鱼狩猎为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渔猎文化。  相似文献   

9.
手工锻造技艺是银饰制作过程中的根本及精华所在,作为非物质遗产它的发展成为了民族文化研究者们重点讨论的问题。本文是以白族银饰手工锻造技艺为研究对象。探究其面临的问题,落脚于传统手工艺锻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上,以手工锻造技艺所面临的问题、保护与传承的措施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传承,从而为其发展开辟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处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改革时期和在西方竞技体育冲击下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逐渐破坏甚至消亡的局面。利用当代大学生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保护必要之举,这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传承和保护地方民族体育文化两个方面阐述了当代大学生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宁德市有丰富的古村落资源,为有效保护宁德市优秀的乡土建筑,促进传统村落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使其服务于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建设,对宁德市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做系统研究和有效分析是必要的。本文将探讨宁德市古村落在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土空间规划标志着存量规划时代的开启,要求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构建自然与人文并重的空间格局.古村堡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于树立文化自信尤其重要,要摒弃以增加建设用地为 目的的盲目的大拆大建,传承地域特色,分类推进古村堡发展.基于对河北省蔚县32个古村堡的实证调研,指出古村堡保护与发展困境,提出延伸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序列,对古村堡进行分级分类保护和发展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国土空间规划标志着存量规划时代的开启,要求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构建自然与人文并重的空间格局.古村堡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于树立文化自信尤其重要,要摒弃以增加建设用地为 目的的盲目的大拆大建,传承地域特色,分类推进古村堡发展.基于对河北省蔚县32个古村堡的实证调研,指出古村堡保护与发展困境,提出延伸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序列,对古村堡进行分级分类保护和发展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宗祠文化是闽南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点。而宗祠作为其载体,不仅传承了家族精神更是民俗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团队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安溪宗祠的保护与传承遇到了诸多问题。我们运用营销学中的产品策略和促销策略,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原经济区”的区划和发展战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文件)》(一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中原经济区”有五项战略定位,其中第五项战略定位的内容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这个战略定位我们理解,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承--就是承接深厚的历史文化并传播下去,一是创新发展。传承华夏历史文明,需要加以保护和利用,需要文化投入和文化宣传。如果不能形成文化品牌,没有文化名片,断然是难以落实的,必然落空。创新发展中原文化,也要必须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只有这样才是“文化软实力”,才有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才能创新发展。如何把中原文化资源形成响亮的品牌,这有一个“品牌化”发展的过程。目前,就河南省内的一些文化品牌开发来看,问题还很明显,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纠正。  相似文献   

16.
<正>传统村落是指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并存、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传统古村落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保持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文化基础,对传承、发展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自2004年至今,10年间全国具有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从最初的9707个以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的速度锐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探讨如何保护传统村落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发掘其新的生存环境和时代价值是解决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河北省拥有传统村落32个,水峪村为典型传统村落代表,本文结合水峪村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其保护与发展策略作出相关讨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有了更高的标准,对城市发展的历史要求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延续性和发展性,并给予足够的尊重、保护和继承。同时,人们对艺术展览馆进行空间设计时,应充分运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先进的技术和必要的理论基础来完成设计任务,在尊重历史文化和传承历史文脉的前提下,采用灵活的模式传播文化艺术信息,从而赋予展览馆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只有发掘研究它的价值特色,把握本质内涵,才能获得清晰认知,坚持价值导向,激发保护传承的内在动力。通过对思南县历史文脉耙梳,研读史料文献,揭示厚重的历史文化,彰显重要历史价值和地域民族文化,以期唤起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社会意识与热情。  相似文献   

19.
岭南疍民民俗文化的奇特性和区域垄断性,符合使其成为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条件。本文从保护和传承疍民民俗文化的视角,探讨岭南疍民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提出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发模式、民俗节庆活动开发模式和民俗博物馆开发模式等。  相似文献   

20.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和传承的开拓性尝试,其成效将会对社会经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其"公共性"的基本属性,利用公共资源进行整合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基本要求。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本地文化、自然、生活环境的区域性融合,如何实现文化价值的传承,如何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如何实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是需要研究的重心。因此,针对榆林市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探索有效推动陕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实施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