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雪松 《活力》2011,(6):262-262
作为诸多新闻品种的一种,现场短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以短小的篇幅再现当时的景况.并把新闻事件传播给受众的一种新闻体裁。现场短新闻是一种常用体裁。是受众喜爱的一种报道形式。由于它同时具备了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篇章短而精等特征,适应人们对信息的需要,适应了信息大爆炸的知识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刘韶华 《活力》2012,(2):154-154
现场短新闻是读者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它是记者、通讯员和其他作者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采写的、具有现场感的新闻,使读者读过以后,犹如身临其境,可见,可闻,可触,可感。  相似文献   

3.
4.
高春喜 《活力》2011,(12):177-177
现场短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以短小的篇幅。精练的语言,再现当时的情况.并把新闻事件传播给受众的一种新闻体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快,他们不喜欢长篇大论,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最新、最好、最快的信息,所以现场短新闻以独具魅力的传播方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孔庆斌 《民营科技》2010,(10):68-68
新闻采写素养是新闻工作者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现分析新闻采访应注意的要点及新闻搞写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铁路现场短新闻以新、短、快、活见长,现场感强、时代感和立体感强,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由于它同时具备了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篇章短而精等特征,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要,适应了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知识社会的需要,是受众喜爱的一种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7.
李丹丹 《民营科技》2013,(4):143-143
分析了社会新闻采写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实情,探讨了应做好的社会新闻采写要求。  相似文献   

8.
张磊 《活力》2010,(14):194-194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并呈现出宽领域、多层次、多角度态势。作为新闻媒体.必然要为这一旺盛需求做各方面的努力,而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工作环节就是采写出深受读者和观众欢迎的各类文化娱乐新闻。那么,怎样才能完成好这一工作呢?文化娱乐新闻的采写应遵循哪些原则呢?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采编经历和感受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李世连 《活力》2011,(6):198-198
“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同样是“讲”故事.报纸单纯的文字过于冷静。而电视纷繁的画面则让观众更多地被故事之外的东西所吸引,  相似文献   

10.
董丽敏 《活力》2010,(6):245-245
2009年年末,作为黑龙江交通广播2010年重点打造的一档新节目《我在现场》特约记者联盟正式成立,5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肩负责任充满热情的人士加入到黑龙江交通广播《我在现场》特约记者联盟的队伍中他们以亲历的视角观察现场.以真实的感受描述现场.365天不间断地实时进行新闻报道。在FM998黑龙江交通广播电波中我们听到了他们在第一时间内发来的生动真实的现场新闻,得到了听众和各方的认可和好评,现场新闻的优势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我们更深刻体会到,广播新闻记者做好现场新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1.
贾世平 《活力》2014,(12):81-81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视知觉行动,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据心理学家测试,人的感官中,视觉认识事物的能力最强。人从客观世界接受的信息,大约有87%来自视觉。观察对于记者采访工作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记者采访的现场观察是指“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用,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在客观实际中进行检验的现场采访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要想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作品,除了自己本身所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写作能力等之外,还应该在新闻采写的实践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讲究新闻采写的"科学性、经济性、精确性、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孔冠男  于海彦 《活力》2010,(8):315-315
有人说,这是个信息发布的时代.时效、线索、题材等要素的第一手获得成为各家媒体夺取受众目光的焦点,“快餐”式新闻的流行也成为必然.但是这种“快餐”也让记者队伍中普遍滋生出浮躁情绪,多年的从业疲劳,以及采访任务过大、追求高发稿量等因素,使一些新闻单位存在浮皮潦草抓新闻,到部门拿材料照葫芦画瓢写新闻,道听途说做新闻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新闻稿件思想浅了,深度没了,语言干巴了,百姓也不爱看了,所以说,到新闻现场去,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并不是老生常谈,而是目前一个急需大力提倡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新闻的意境     
有一年6月,我采访了一名女记者,请她谈采写体会,随后写了一篇文章,登在《新闻与写作》上。在我的采访本上,最后记了六个字:“看唐诗,意境好”。当时我们没有继续讨论,为什么读唐诗对新闻采写有好处呢?  相似文献   

15.
李春晓 《活力》2010,(21):140-140
在近两年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新闻人物时.众多新闻媒体往往一哄而上,“狂轰滥炸”,将其“炒”得沸沸扬扬。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只有极少数媒体独辟蹊径,从相异甚至相反的角度组织报道,结果在公众中的口碑更佳。  相似文献   

16.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石.因此,没有成功的采访也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写作.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记者在采访中如果能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关系,就可能较快地提高自己的新闻采写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王丽敏 《活力》2011,(3):198-198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石。因此,没有成功的采访也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写作。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记者在采访中如果能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关系.就可能较快地提高自己的新闻采写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李永善 《活力》2011,(6):226-226
一、新闻报道中的反向思维近些年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令人深思。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时代人物时,各地媒体往往相拥而上,把新闻“炒”得热火朝天。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只有极少数媒体独辟蹊径,从相异甚至相反的角度组织报道,结果传播更佳。这种报道方式,我们称之为求异思维或反向思维。  相似文献   

19.
李永善 《活力》2011,(5):182-182
本文就新闻写作中反向思维的特征、表象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李臣 《民营科技》2010,(10):67-67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新闻也面对着一种新的转变——从及时性到全时性,重点分析如何进行全时化的新闻采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