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私权与知情权是现代社会中与新闻报道密切相关的两种权利,媒体报道既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重要管道,也是侵犯公民隐私权的最常见形式,有些媒体甚至以"实现知情权"为名行"侵犯隐私权"之实,其实质是为了达成吸引眼球、扩大发行量、提高收视率的商业目的.本文旨在明晰隐私权与知情权两种权利的边界,并在新闻实践中解决两种权利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杨清龙 《企业导报》2013,(6):156-157
隐私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性人身要素,隐私权不受侵犯是人类的基本要素。在当今电子科技、信息通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的社会条件下,公民私人生活面临的威胁与侵害变得愈加严重,隐私权刑法保护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严重侵犯隐私权的事实,私法已力不从心,这些事实充分表明:公民的隐私权是需要刑法保护的。  相似文献   

3.
李文一 《活力》2006,(3):106-106
隐私权或称私人生活秘密权。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不受他人非法干涉或擅自公开的权利。隐私权不仅是公民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也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是被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  相似文献   

4.
隐私权是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属于民事权利的范畴,理论界一般划归为私权,世界各国对于隐私权的保护、研究历来非常重视。在网络时代,以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给隐私权的保护带来极大的冲击。网络空间信息的流动性、交互性更是让隐私权的保护陷入困境,对隐私权的侵犯呈现出新的特点。我国传统的民事法律对隐私权的研究相对滞后。由于民事法律中并没有条款对隐私权直接加以阐述,导致现实生活中侵害隐私权的行为非常普遍,且在审判实践中难以操作。现在面对网络时代的隐私权难题,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不仅需要在现有的民法体系中寻求突破,也需要借鉴国外立法,制定专门法律。  相似文献   

5.
姜璎芳 《价值工程》2010,29(13):253-253
近年来,互联网"人肉搜索"现象备受人们的关注。"人肉搜索"具有一定的社会舆论监督意义,但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与侵害个人的隐私权以及侵犯公民的其他正当权益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视角下,如何发挥"人肉搜索"的正面作用,约束不当言论和行为,使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得到保护,如何对其进行法律规制等方面的约束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国家追诉和审判机关实施的违背公民意志自由,侵犯其宪法性权利的行为,其适用必须符合比例原则与司法审查原则的要求。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财产权并不被认为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因而,侵犯公民财产权的搜查措施没有被纳入强制措施体系,这对保护公民的财产权极为不利。由于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已经明确规定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因而建议在将来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将搜查措施纳入强制措施体系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中,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他们的隐私权会因为高校行使行政职权而受到侵犯。大学生隐私权的现状如何?如何对大学生隐私权进行保护?本文从大学生隐私权和高校行政管理权的冲突出发,探讨高校侵犯大学生隐私权的认定问题,并提出保护大学生隐私权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4年3月8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始审议的宪法修正案草案明确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使合法私有财产权从一般的民事权利上升到宪法权利,引起热烈反响和全国关注。  相似文献   

9.
网络隐私权界定问题法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在享受网络所带来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个人隐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网络社会里,对于隐私究竟是什么有待深入探讨,法律究竟应如何规范隐私也成为现代法律的一大难题。文章从对隐私权的概念、性质界定入手,试图深入探讨隐私权的内涵,以期唤起公民的权利意识,丰富和完善隐私权理论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关于个人隐私在互联网络的保密性面临的形势目益严峻,侵犯个人网络隐私权事件日益增多,如从“艳照门事件”到“人肉搜索”无不引发社会大众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担忧和极大关注,近期公然在网络中爆发的3Q事件又一次将网络隐私权保护推到了风口浪尖。本文拟从360和QQ冲突事件为切入点,解析网络隐私权的涵义,我国当前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借鉴美国和欧洲联盟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的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我国宪法和刑法对此有专门规定:宪法第3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宪法第3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宪法第4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  相似文献   

12.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两大诉讼法典都将电子数据作为一项新的证据种类列入其中,这表明电子数据在证明案件事实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电子数据与传统证据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在收集上也需要采取新的侦查调查措施。由于目前电子数据的调查取证缺乏法定程序,极易造成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本文探索电子数据收集中公民隐私权的保护途径,在二者利益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人权基本内容之一的隐私权,本应获得法律的充分保护,但是我国宪法却还没有明确将其列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民法、刑法、 行政法对隐私权的保护也不足,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共享信息的发展,各种隐私权受侵害的事件频频发生,因此,我国应当更注重保护公民隐私权.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网络技术空前发展的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的记录、保存、使用与传递越来越广泛和迅速,为迅速侦破案件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在警务活动中运用相关的技术设备获取到公民个人的众多资讯信息,特别是以公民个人指纹信息和去氧核糖核酸信息(DNA信息)的采集为重要手段的侦查方法被广泛运用,如何采集、保存、正确使用公民的这些资讯信息,在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又能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不被滥用,应当引起公安部门的注意。本文通过探析我国台湾地区的“捺指纹案”和“去氧核糖核酸条例案”中关于公民个人资讯信息的保护与争议,将隐私权的保护与公安机关的警务活动进行结合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技术是新科技革命最显著的成果,随着它的推广和日益成熟,及时性、互动性、三维化、个人化、小众和大众传播相结合等特点使它逐步成为与报纸、电视,广播并驾齐驱的"第四媒体".但是,近年来,网络新闻报道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时有发生,其严峻程度足以使其成为建立网络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的障碍,同时其也不利于计算机技术的长足发展.将从这个问题入手,探讨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有效地规范网络新闻报道,如何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基本人权之一--隐私权.  相似文献   

16.
隐私权是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世界各国对于隐私权利的保护、研究非常重视.由于我国法律发展的滞后,现行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直接保护隐私权的条款.为此,笔者将结合具体案例以及参照国外的做法,对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做一个分析探讨并建议了应该发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高校中,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他们的隐私权会因为高校行使行政职权而受到侵犯.大学生隐私杈的现状如何'如何对大学生隐私权进行保护?本文从大学生隐私权和高校行政管理杈的冲突出发,探讨高校侵犯大学生隐私权的认定问题,并提出保护大学生隐私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公民已经把报复、惩治侵犯自身利益行为等权利让渡给国家强制机关.因而个人就失去了私自雇佣暴力报复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影响公民教育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般说来,公民教育就是通过学校教育帮助青少年成为合格的公民,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在社区、地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中发挥自己作为公民的作用。如何使青少年做好准备以迎接新世纪对生活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成为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问题,也使得公民教育成为热门话题。公民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一  相似文献   

20.
发送垃圾短信是一种违法行为,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通信自由权等合法权益。现有法律并未对垃圾短信作出明确规定,本文主要根据我国垃圾短信的现状以及危害,对垃圾短信进行界定,并从法律规制方面提出一些治理措施对垃圾短信从多方面进行法律规制和治理,以建立完善的治理垃圾短信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