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该文以甘肃省在"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行的"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为例,对甘肃省农业功能区的划分进行了拓展和展望。研究表明,该项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将会使甘肃省中部的11个干旱县由"就业和生活保障"功能区转变为"农产品供给"功能区,从而承担马铃薯种植、玉米制种等多项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西部飞天     
驰名天下的河西走廊,是甘肃著名的灌溉农业区.也是全国制种条件最具优势的地区,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一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制种企业。一个全国重要的制种基地和外向型加工中心已初具规模,种子产业已成为甘肃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3.
正从农业农村部获悉,为加快国家种子基地建设,促进我国粮食、油料和制种产业发展,中央财政下达地方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20年制种大县奖励资金10亿元,用于支持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大豆、马铃薯、小麦、青稞、油菜共85个制种大县建设。制种大县奖励资金重点用于制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制种监管、新品种科技试验示范、加工能力提升、仪器设备购置等制种产业发展相关支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依据比较优势原则,组织生产经济效益高的农产品,逐步形成区域专业化经营格局,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方法]文章基于2010—2017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动态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对各市(州)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农业区域专业化增收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近年来甘肃省各市(州)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总体上稳步提升,有效促使农民收入增加,但相对于其他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变量而言,农业区域专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结论]根据上述分析,将甘肃省14个市(州)划分为比较优势区、潜力优势区、不具优势区,并提出实施农业区域专业化有利于农业生产发挥地区优势以及其他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应从强化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方向、扩大农业区域专业化经营规模、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增强甘肃省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增收效应。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铃薯产业是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该文通过对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全面分析,提出了甘肃省下一步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对策是完善良繁体系,提高脱毒种薯和良种应用率;扶持脱毒种薯原种扩繁基地建设;对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实行补贴;支持马铃薯良种贮藏设施建设;建立种薯质量监测体系;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单产水平;扶持大型龙头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培育中介组织;创建知名品牌,实施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投入产出的甘肃农业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甘肃省第5次投入产出调查资料为研究对象,运用投入产出法定量分析甘肃农业发展.结果表明,甘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赢利性不强,发展水平较低,缺乏物质基础.甘肃省要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农业,发展与农业关联的其他产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发展农业的多重功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7.
一、现阶段农业良种产业状况从70年代起,我县由海南异地制种转向本县内地制种。加快了杂交水稻大面积的种植,新的杂交组合、推广、运用给我县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唐镇等成为我县良种建设基地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要适应农业走向“世贸”大市场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  相似文献   

8.
<正>甘肃省分行于2018年推出了"农社担贷"合作社直贷模式,建立了"风险补偿基金+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合作社+农发行"五方风险共担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简称合作社)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把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重要纽带,也是推动产业扶贫、实现产业兴旺的骨干力量。为更好支持合作社发展,甘肃省分行大胆探索实践,并向同业金融机构学习取经,初步走出了一条政策性金融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建湖县近年来扎实开展高效农业突破年、高效特色农业推进年和高效镇村创建等活动,强力推进高效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县高效农业总面积已达47.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3%;其中,设施农业总面积达6.34万亩。加快三大载体建设。根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状况,建湖通过政策倾斜、资源集中、挂钩帮办等措施,大力培植水稻制种、花木园艺、设施蔬菜、水产养殖等等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了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九龙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颜单优质粮基地成为国家级有机稻米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建湖充分发挥农副产品的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批发专业市场  相似文献   

10.
石羊河流域的武威市,具有发展玉米制种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现已成为甘肃省河西走廊玉米种子产业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面对国内外玉米种业市场竞争力的日益加剧,产业出现了萎缩现象。该研究采用入户调查和归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产业发展现状做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针对制种玉米存在面临国际化挑战、企业竞争力不强、基地建设缺乏政策支持、新品种研发推广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从自然资源、区域比较、生产技术及潜力、宽松政策、企业带动、国家深化西部大开发、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支持循环经济建设和地方政府“三大战略”实施等区位优势和政策机遇分析入手,提出了从加大政策扶持、信贷支持、壮大龙头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等方面着手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背景,该文分析了京津冀区域3地市三大产业中农业的比较优势。首先,利用统计数据,计算了京津冀各产业的区位商与农业产业内部农林牧渔业的区位商;其次,应用农产品产值、产量或规模比较分析了京津冀3地的农产品生产优势。结论显示:在三大产业中,河北省农业占优势地位,北京市的第三产业有比较优势,天津市的第二产业较有优势。在农业产业中,河北省农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在农产品供给中,河北省粮食、蔬菜、水果的人均占有量远远超过人均消费量,而京津两市的人均生产量不能满足消费自给,河北省的农产品自给所余可以供给京津两大城市居民消费。所得启示为:在农业产业发展中,京津冀区域应当构建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市场运行体系,建立京津冀农业社会服务一体化体制,构建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业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生产服务和消费的经营体系。有利于实现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增”,但农业经济增速放缓。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优质农产品占比不高等问题促使农业生产急需从规模增长型转向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的高质量发展型。探究区域农业生产的整体特征和空间相关性以及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对于农业生产环节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效应,以期为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空间合理布局和产业链逆向融合并引导生产环节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26个地级市的空间面板数据,运用莫兰指数考察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空间权重矩阵,选用空间计量和门槛模型进行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分析。[结果](1)各地区的农业产值具有空间相关性;(2)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发展促进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其带动作用呈现“倒U型”关系;(3)对周边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生产,不受虹吸效应影响。[结论]适度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同时通过差异化发展战略着重在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引入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增长极并引导产业创造路径依赖,利用农业的空间相关性与加工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大北农生猪产业链为例,在分析"互联网+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探究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模式缓解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机理。通过分析发现,"互联网+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建立数字信用体系,并利用大数据有效控制农业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为农户提供低成本、无抵押、快速便捷的信贷资金,有效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同时,该模式为产业链上各经营主体提供贷款、结算、理财、保险等金融服务,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资金使用效率。此外,在"互联网+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下,小农户能与产业链上的其他主体处于同等市场地位,契合"去中心化"的思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礼县苹果产业的发展为例,阐述了礼县立足县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选择发展苹果产业作为当地发展经济,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探索形成一条富民强县的产业之路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该文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使用礼县苹果产业发展的具体数据,论述了农业特色产业对促进农民的脱贫致富、激发了农村生机和活力、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以礼县苹果产业为例,探讨分析了在不发达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存在区域化发展不平衡、生产综合优势不突出,品牌培育意识不高、营销成效不显著,生产管理水平较低、产品效益有待提高,产区内劳动力不足、产业发展急需提升等一些共性问题,并从政府统筹规划、品牌建设、品种改良和生产技术培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等角度提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中西部地区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切实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文章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了2001—2019年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动情况,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贡献,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对其影响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间呈现“倒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部分通过农业生产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提高以及经营规模的扩大得以实现;不同阶段、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和影响路径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初期主要通过促进农业生产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提升来推动生产效率增长,后续则表现为规模效应和专业化效应的共同影响。结论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未来应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适度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山东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不同影响,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有效提高该省农业生产效率,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使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山东省2015年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进一步使用Tobit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山东省2015年平均农业生产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分别为0.754、0.826和0.913,不同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从细分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来看,农业配送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和农技推广服务对农业生产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山东省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差距较大,而不同行业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农业生产效率具有不同的影响。针对上述分析,该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高效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适度扩大山东省农业生产规模,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先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村地区普及多元化教育,引导金融保险服务业与农业协同发展,创新财政支农投资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新冠疫情下我国农业产业发展面临新问题、新挑战,金融支撑对农业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支撑农业产业安全值得研究探讨。[方法]紧密结合国家政策方针,运用逻辑推理与规范分析等方法阐明新阶段农业产业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提出农业产业安全需要在3个方面做足文章,同时,根据金融支撑的特征,提出金融支撑需要聚焦4个方面。[结果]农业产业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重要基础; 二是应对国际复杂多变形势,打好持久战的重要基础。农业产业安全需要突出粮食总量安全、突出生猪产能恢复提升、突出富民乡村产业。金融支撑需要聚焦产业、突出主体、优化环境、防范风险。[结论]新阶段和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安全重要性认识需要进一步提升,金融如何支撑产业发展、支撑主体需求:一方面促使金融与财政保险、担保等政策工具有机结合,分散风险;另一方面要善用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掌控服务产业、服务主体的生产经营情况,预防风险发生、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减少风险损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产业融合是新时期农村农业发展的载体,通过对乡村产业融合的路径探索,构建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融合发展业态下的哈尔滨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 文章运用熵值法计算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分析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探究其系统指标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影响。结果 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程度在逐渐加深,尤其在2014—2017年,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期,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乡村产业融合逐渐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休闲农业产值、农业合作社、特色农业种植面积、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在提升哈尔滨农业整体效益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贡献率主要来自于农业多功能型拓展。结论 (1)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良好,且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但从贡献率来看,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是现阶段促进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2)协调城乡发展关系,降低乡村产业生产成本,使农民真正从农业产业链中获益是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的关键。(3)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农业多功能型拓展发展相对较好,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有较大发展潜力。(4)哈尔滨市在农业产业价值提升上应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要求,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有效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效率。  相似文献   

19.
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加快种植业产业布局调整,对于增强伊犁河谷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及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有着重要意义。伊宁县是伊犁河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大县,文章以伊宁县为例,在分析伊宁县种植业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伊宁县内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求,提出"稳定小麦,提质玉米,增加果蔬"的调整思路。采取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从效率优势、规模优势及综合优势3方面对伊宁县种植业主要农作物类型与全国同类农作物进行优势比较分析,并结合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伊宁县划分为农业种植三大功能区,围绕伊宁县农业优势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建成优质高效、高产出率和高商品率的六大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万亩连片示范片和万亩示范田,促进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满足农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文章以河南周口地区为例,对当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区域特色产业融合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探讨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新举措,以期为当地和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该文采用实地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了解周口地区农业资源现状以及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与区域特色产业融合的情况,分析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必要性以及与区域特色产业融合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结果]周口地区粮食资源丰富,产量很大,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农用化学品、农业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单纯追求粮食产量的线性发展,发展模式是"资源投入-生产活动-产品和废弃物",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不高,忽视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周口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原本以个体户为主,随着规模化发展,形成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围绕农业生产的特定环节和生产流程,推行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土地的过度开垦、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使周口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盲目的循环投入而不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影响了区域特色产业的融合。[结论]河南周口地区农业资源丰富,而农业生产发展模式较为单一,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忽视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该地区应结合地方产业优势,使农业废弃物资源与养殖业发展形成循环产业模式,转变发展观念,形成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与区域特色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地区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