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农村土地整理资金良性循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土地整理的重要性及其资金投入问题,提出了政府投入、企业参与进行产业化经营、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投资以及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土地整理主体多元化、资金良性循环的途径,并就如何实现进行简要分析探讨,以促进农村土地整理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整理中面临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农村土地整理的模式:产业化道路的整理模式;由数量管护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三者并重的整理模式;土地污染的整理模式和实行民主集中制公众参与的整理模式。为确保该模式的顺利实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对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持续健康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理是人类在发展进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重大举措,也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如何协调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叙述土地整理的意义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土地整理中的生态补偿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整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土地生态环境,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同时,土地整理对土壤环境、水生态系统、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大气环境、敏感生态系统等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为将这些负面影响最小化和内部化,亟须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采取综合生态补偿措施,实现土地整理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简要论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以益阳市中鱼口整理项目为例来探讨土地整理项目的目的及其设计方法,并对其效益进行评价,以实现此类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在具有鲜明特色的洞庭湖区,具有多种土地整理运作模式,土地整理既要因地制宜,又要以实际为基础.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也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从2000年国家启动第一批土地整理项目以来,中央财政投入的土地整理资金已达上百亿元,如何使这笔专项资金合理分配到每一个项目,提交高质量的预算书是关键。笔者通过编制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预算书的实践,分析了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以期对今后土地整理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是国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开展土地整理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拓宽建设用地空间,增加农民收入,但亦面临过分强调增加耕地数量、缺乏统一的规划、投资渠道单一等问题,需因地制宜设计方案,注重公众参与,统筹规划项目的实施,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科学的土地整理质量评价体系以促进土地整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土地开发整理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彦芳  张侠 《当代经济管理》2004,26(6):34-37,69
河北省人多地少,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可有效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因此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是有效缓解人地矛盾,实现耕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土地开发整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促进河北省乃至全国的土地开发整理事业。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探讨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联系,以期通过土地整理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就如何发挥土地整理推动新农村建设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化进展较快,但仍存在政府行为不当、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相矛盾、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产业化支持体系,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进利益分配和连接机制,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11.
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通过地票交易统筹配置城乡建设用地资源,在解决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短缺的同时,盘活了农村建设用地,提高了农民财产性收入,成效显著;重庆地票交易制度在理论上为破除长期以来困扰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性障碍提供了可行思路,对我国统筹主体功能区土地资源配置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重庆地票交易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一是将土地一级开发权的市场化改革与地票结合;二是实行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双轨制,改革征地制度;三是加强地票制度与规划的衔接;四是适时推出地票二级市场。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界对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从国别、区域和区位三个层次展开,区位层次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但对镇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则比较薄弱。基于土地资本化、城市化、产业化等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循环经济理念,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应以建设用地复垦为发展契机,以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和探索农地流转模式为抓手,通过多举措解决好城镇化和土地资本化实施路径、经济社会发展依托方式以及资金统筹安排模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家庭经营与农户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双层经营体制是行之有效的农业制度安排;“亲农化”的农村工业化战略,是对我国城乡工业化战略无差异的修正,也是保证农业稳定发展的一种工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工业、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现行农地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求必须对现行农地制度在适度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革。根据对土地产权界定的成本收益分析,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应遵循层次性和渐进性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就业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我国工业化过程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整体协调,有步骤地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有序进行,文章就此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流转形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土地的承包期至少为30年,林地的承包期则为30年至70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当地劳动人口减少等因素造成的人地矛盾,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如何解决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中遇到的土地调整困难,是深化"三农"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进行了概括性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因揭示了资本形成的源泉而成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但因其忽略了二元结构转换中的土地、技术、制度安排等要素以及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国情而使其普适性大打折扣。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农村的劳动力和土地则同时向现代部门转移。据此,构建一个包含了土地要素流动的二元经济模型,可以得到两点重要的政策启示:第一,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市场来改变“三农”的窘况,而应该借助市场经济以外的力量(如惠农的制度供给)来协同解决“三农”问题;第二,现行土地制度强化了土地要素配置的二元结构,实质上提高了土地要素流向现代部门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8.
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土地非农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运用理论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探讨了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土地非农化的合理模式,认为现阶段存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土地非农化两种模式的矛盾是现行法律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矛盾,必须改革现行法律法规,提高土地非农化的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贵州耕地资源进行了评价,分析了贵州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与人均耕地增减的相关性,并提出贵州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的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