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城市与区域关系演化过程及新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与区域关系是定位和指导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立足点,理清城市与区域关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分析城市与区域的基本关系及其演化动因和演化过程,以此考察我国传统的城市与区域关系特点,以及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城市与区域关系的新特征和发展趋势,指出我国城市与区域关系处于区域框架指导下的城市主导发展时期;新时期,城市的功能性和区域的整体性是城市与区域关系的核心。在一定时期内,我国城市与区域对立统一关系依然存在,同时,随着城市实体地域与功能地域的空间扩展,城市与区域的边界趋于模糊,城市与区域地理单元走向交织缠绕和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2.
城市作为一定区域的中心,随着现代化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城市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腹地的发展,而且与城市所在区域内外城市和谐共生发展。城市发展既接受其他城市和区域的辐射与吸引,同时也与其他城市和区域辐射自身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反向交流。  相似文献   

3.
杨章贤  陈才 《经济地理》2011,(6):934-939
城市与区域是空间作用永恒的主体。文章在描述城市与区域交互作用时引入了区域基质的概念,强调区域在区域内各节点空间或其外围空间发展中所起到的基础支撑作用。城市是区域的产儿,在其与区域基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视其作用关系可分为城市区域系统、区域城市系统、城市—区域系统三种形式。城市存在于区域之中,一开始就具有区域性,我们需要从区域角度来研究城市,用区域思维来思考城市发展,这也就决定了城市规划的区域思维。当前,这种区域思维在规划中主要通过区域战略研究、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群规划、都市圈规划等形式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与区域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协调的因素,顾此失彼的现象较为突出。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城市和区域发展问题、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因此,文章提出了促进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和功能的分工与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整治的区域化、制度与政策的一体化安排、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区域社会文化的交融与整合等对策,为促进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双循环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构建了城市化区域协调发展指数,研究城市规模对城市化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影响.本文发现,城市规模扩大、初期城市化区域发展协调性水平较高;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城市化区域发展协调性水平较低;城市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城市化区域发展协调性会上升.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与城市化区域发展协调性间的关系满足"U"型曲线关系,在城市规模扩大初期应更加强调宏观调控的作用以促进小城市的充分发展,而在城市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更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以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而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应强调政府调控的作用,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6.
城市发展的区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建设好管理好一个城市,必须掌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规划城市的未来。但是,城市的作用与影响,城市的发展条件,以及在城市发展中需要规划研究解决的问题,显然不能只局限于城市本身的范围,而应与周围相关区域联系起来,统一考虑。 (一)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与区域,既是地域空间的概念,又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要说明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的关系,首先得弄清城市与区域之间相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城市发展非常迅速,区域资源的供给已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速度,导致环境资源的破坏,从现代经济、社会所考虑到的可持续发展性,就应该找到城市发展与区域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谋求区域资源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平衡,实现经济和社会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区域碳排放研究对城市区域碳减排工作的推进具有基础性作用。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十年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检索及可视化分析,得到研究趋势、研究热点及热点演进分析结果,并梳理出与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密切相关的五项主要研究内容:城市区域碳排放效率;城市区域空间结构与碳排放;城市区域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城市区域交通与碳排放;城市区域碳排放的协同研究。此外,还对城市区域碳排放的测度方法及相关性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基于此提出对国内研究的展望:在研究内容上,加强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区域碳排放的比较研究,推进低碳融入城市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的方法建构及实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加强城市区域低碳发展模拟仿真方法的探索与运用。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是我国重点发展区域,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京津冀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借助加权求和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系统测算2009—2018年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并通过双变量自相关分析探讨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的相关性,揭示京津冀地区绿色发展现状及其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8年,京津冀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差异明显;绿色发展高效率区域的数量不断增加,并有向南延伸的趋势;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与发展效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张家口—北京—廊坊连片区域是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域,有望带动京津冀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0.
合作区域与地方政府区域合作机制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城市化加快推进过程中,城市与区域的发展关系和发展格局产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由城市和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合作区域。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区域类型,应该引起关注;为适应和推进合作区域的发展,城市和区域政府必须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和发展区域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大小兴安岭区域城市发展与区域互动关联的角度,展开区域城市空间分析理论基础分析,基于城市空间理论,构建大小兴安岭生态城市带。  相似文献   

12.
利用城市首位律理论和位序—规模法则,对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进行实证研究,考察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的分布特征,人口的集中程度及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果显示,哈尔滨作为哈大长区域城市体系的首位城市,其首位优势并不明显,城市体系向分散化和扁平化发展。应促进哈尔滨—长春城市带的一体化整合,培育核心城市,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城市规划从区域、综合、战略的观点探讨中心城市在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区域地位和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城市经济区划是中心城市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 一、城市经济区划的意义 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与区域联系为基础,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客观规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地理空间一体化、经济空间一体化以及社会空间一体化三个维度建构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测算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选取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已成为优化国内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关键引擎。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不仅能直接促进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高,还可经由人力资本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间接提升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据此,应当全面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完善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经济生态友好型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共赢。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城市竞争力定量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使得区域乃至全球城市体系逐步扩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并发挥其作为区域发展“领头羊”和组织者的角色,推动地区和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已被各级地方政府提上议事日程。因此,通过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找出城市竞争中的优势要素和劣势要素,对于各级政府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提高城市竞争力,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区域传统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注重挖掘和发扬好区域传统文化,实现区域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完美结合,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所需的内在动力。马援文化作为一种区域传统文化,在广西自治区防城港市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发掘和利用好马援文化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防城港市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目标,推进防城港城市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和全球化双重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的全新发展时期。落后区域的中心城市在这一新的宏观背景之下,面临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双重冲击,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在运用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对落后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化与全球化进行研究,从理论上可以肯定落后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化与全球化相结合发展的问题可以决定其是能够追赶发达区域、发达城市;还是更加走向落后,甚至丧失中心城市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心城市建设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而第三产业是影响中心城市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中心城市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须既有利于中心城市聚扩散功能的发挥,又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整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心城市的带动,而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散功能的发挥,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发达的第三产业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区域发展,然而国内的区域发展存在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区域优势产业识别模型,通过上市企业数量对省会城市的产业专业化与优势产业领域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区域发展优势领域,促进区域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结构。实证中通过四象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分别对省会城市产业专业化或多样化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优势产业领域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省会城市的产业专业化随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出U型发展趋势,产业多样化与区域发展水平之间为正相关关系;无论省会城市发展水平如何,制造业都为这些城市最具优势的产业;高技术产业多分布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  相似文献   

20.
都市区建设是世界中心城市发展的主要选择,中心城市能级越大,都市区建设步伐越快。无锡区域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相对较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因。实施都市区发展思路,有利于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级,将多主体、多层次城市发展主体纳入统一的区域都市体系之中,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区域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