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巍 《魅力中国》2013,(29):102-102
任何戏剧都是时空综合的艺术。这种时空综合集中体现在演员的形体动作上,因为动作同时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所以任何戏剧本质上都是“动”的艺术。戏曲在动作方面主要是舞,故也有人称四功为“唱念做打”。戏曲继承了古典舞蹈,同时不断向民间舞蹈吸取营养。这类舞蹈不再是插舞,而成为创造角色的手段、“语言”,成为角色本身生活在舞台上的行动,犹如角色的对话和独白,或抒情,或叙事,已经充分戏剧化了。  相似文献   

2.
段俊林 《魅力中国》2010,(31):253-253
戏曲舞台动作是歌舞动作,具有程式性特征。戏曲程式性动作的含义不仅包括形体动作,还包括语言、念白、唱腔、音乐及戏剧冲突展开的方式。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是在相对稳定中不断变化发展的系统。一代又一代的前辈艺人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根据审美的原则,时代的需求,对戏曲素材一自然形态生活的概括、提炼、夸张、变型并规范成了今天戏曲舞台上的唱、念、做、打等基本表现手段和一整套节奏鲜明、规范严谨的技术格式,这就是“戏曲程式”。  相似文献   

3.
王淑轲 《魅力中国》2014,(23):101-101
在艺术的大家庭中,戏曲表演艺术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在表演艺术的范畴内,戏曲表演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主要以唱、念、做、打为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塑造人物、敷演故事。唱,指传声、传情的歌唱;念,指有节奏感和音乐性的念白;做,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是传统武术和翻跌的舞蹈化,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这四种表演手段,根据它们的异同,可分为由唱、念互为补充构成戏曲表演的音乐语汇,和由做、打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戏曲表演的舞蹈语汇。在戏曲表演中音乐词汇、舞蹈词汇都不是单独运用的,而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为出人、出戏、出情服务。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特殊手段,也是它的特殊语汇,它们的结合,构成戏曲表演形式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动作为构成元杂剧的必要元素之一,包括做、打、舞,尤其元杂剧的对打全为后世地方戏曲所吸收。元杂剧的动作构成了元剧观赏时的审美看点,也深深影响了后世中国地方戏曲。  相似文献   

5.
王淑芳 《魅力中国》2010,(17):225-225
戏曲表演是一种独特的歌舞表演,它把多种艺术手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程式体现出来。“唱、念、做、打”就是戏曲表演的概括统称。在戏曲表演中。“唱”。嗓音宏亮,唱腔委婉动听。未见其人,先问其声,夺人耳目。“念”即念白,指用艺术手法处理过的舞台语言,富于节奏感,抑扬顿挫,掷地有声。而最富于表现力的是它的“做”。即做功,指各种节奏化、舞蹈化的表演动作,包括各种神情、意态、身段、工架以及成套的独舞、群舞乃至运用翎子、帽翅、水袖、马鞭等物质材料创造的身段等,而且“做功”表演最能配合“唱腔”表演来达到戏曲艺术的最高境界的。  相似文献   

6.
康江涛 《魅力中国》2014,(4):128-128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元代多称之为“词曲”、“杂剧”,明清多谓之为“传奇”,现在所称的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我国的戏曲艺术是一种综合表演形式,它的语言是歌唱化,就连动作也是舞蹈化的,即舞台表演的行动意念和思想感情都是受所扮演人物制约和角色支配的。  相似文献   

7.
张绪霞 《魅力中国》2010,(3):370-370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势。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打艺术。表演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在艺术比上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宋应芳 《魅力中国》2014,(16):91-91
戏曲音乐之所以被视为戏曲表演的核心,这是由戏曲表演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戏曲表演,是一种歌舞戏剧化的表演,歌,包括唱和念,舞,包括做和打;即传统习惯称谓的唱,念,做,打。就是运用歌唱和舞蹈来表现矛盾冲突,刻画的内心活动,塑造人物形象,进而达到戏剧性效果。  相似文献   

9.
杨杨 《魅力中国》2014,(17):113-113
独舞是一种最能表现人类细微情感的舞蹈体裁形式。创作出优秀的独舞作品,要从选材、构思、结构和具体的编排舞蹈动作等几个方面来全面思考.创作出有意味.独一无二的形式来支起一个独舞作品。本文研究拟通过独舞的选材与构思;独舞的结构方式;独舞动作语言的发展变化;根据独舞的构思寻找吻合构思的造型动作;在造型的基础上根据情绪来发展舞蹈动作;独舞道具的妙用;独舞音乐的寻找;站在观众的角度修改舞蹈节目。并对独舞的创编方法进行探讨与阐述。  相似文献   

10.
向鹏 《魅力中国》2014,(7):122-124
可表演性是戏剧翻译中颇具争议的话题,至今仍然未有一致的看法。从中国古典戏曲经典化、案头化,中西戏曲文化传统差异以及戏曲文本与戏曲演出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中国古典戏曲外译的过程中,译者翻译的重心是解决语言和文化隔闽,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戏曲文化,而不是考虑让中国古典戏曲如何用外语在舞台演出,故不需要过多的考虑可表演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戏曲是一种全面综合性的表演艺术,集中地表现在一整套完美的艺术程式上。形体动作作为戏曲表演艺术的主要手段,有它自身的独特性。戏曲舞台上反映的人的生活。人们在生活中的形体动作,是指人的行动举止时所产生的形态变化。它是行动中的个体有其独立性,每个具体的行动,又都是个体动作,没有动作也就没有行动。动作时组织行动,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外部工具。黑格尔在《美学》中特别强调了动作的重要性能。  相似文献   

12.
张琳 《魅力中国》2013,(13):100-100
戏曲水袖源于我国古典舞蹈中的舞袖,拥有悠久的历史。戏曲中的水袖是经过艺术夸张,变形的物化形态,既是对大自然的虚拟,又是人物真情流动的艺术呈现,更蕴含着深邃的艺术魅力。我从事戏曲教育工作以来,为使学们们得到更多水袖表演的内涵,对其做了长期的研究,对其蕴藉的魅力所深深折服。京剧大师程砚秋将水袖的基本动作归纳为勾、挑、撑、冲、拨、扬、掸、甩、打、抖等十种(《略谈旦角水袖的运用》)。随着戏曲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水袖的用料、尺寸、样式、舞姿风格上,不同的剧种,不同的演员、不同的角色,其特点各异。  相似文献   

13.
常飞 《魅力中国》2014,(10):67-67
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也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戏曲在长期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唱、念、做、打各种艺术手段,为本故事,为塑造人物服务。  相似文献   

14.
沙玉香 《魅力中国》2010,(27):270-271
拉场戏是在东北二人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方戏曲.拉场戏"分场"所采用的"拉场"类似于其它戏曲的"转场".但它与其它戏曲不同的是,它在中国戏曲"空台艺术"的基础上取消了启落幕,完全采用"走圆场"、"人物上下场"、语言与程式化动作展示等以演员表演为依规的虚拟分场手段,本着"无中生有"、"景随人生"、"人下景灭"的原则达到舞台时空抽象、流动、场景随着剧情连续流动迁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浅谈戏曲旦角手势表演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小霞 《魅力中国》2014,(17):69-69
身段,是戏曲表演中极为重要的表演手段,是舞蹈化的有一定规范的形体动作。然而手势动作又是戏曲身段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旦角手势表演。注意手的动势与人物内心活动的结合,重视手势运转的韵味,重视细腻的手势变化与手姿的美观。从最简单的比拟手段,到复杂的身段技巧,按照角色需要。运用不同的手势.配合眼、身、步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6.
钤贯州 《魅力中国》2014,(12):81-81
虚拟性是戏曲演出形式的特点。它是在基本上没有景物造型的舞台上,运用虚拟动作调动观众的联想,形成包括环境、事件、人物关系等原因素的特定戏曲情境,创造一定的舞台形象的一独特的舞台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7.
拉场戏是在东北二人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方戏曲.拉场戏"分场"所采用的"拉场"类似于其它戏曲的"转场".但它与其它戏曲不同的是,它在中国戏曲"空台艺术"的基础上取消了启落幕,完全采用"走圆场"、"人物上下场"、语言与程式化动作展示等以演员表演为依规的虚拟分场手段,本着"无中生有"、"景随人生"、"人下景灭"的原则达到舞台时空抽象、流动、场景随着剧情连续流动迁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阚凯  阚迪 《黑河学刊》2002,(4):73-74
电视节目主持工作,由重相貌、重声音、轻内涵———重内涵,但对形象和语言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发展到了既重内涵也重形象和语言的直观效果,也就是重整体的时候了,这就给节目主持人在综合能力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做一名合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除了要有丰厚的知识基础外,还应当能写、能说(包括采访)、能表演。写、说、演是主持人应当具备的基本技巧。一、能写是基础,它是主持人参与节目制作的最实际的体现亲自担负或参与演播稿的编写,对主持人来说十分重要,这样能使语言表达趋于个性化。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相似文献   

19.
杨春明 《魅力中国》2010,(11):108-108
戏曲音乐以地方语言为基础,离开了语言美,就没有戏曲的声腔美,失去了语言为标志的声腔美,也就没有中国戏曲。更想提高戏曲演员的演唱和发声技巧,就必须从字正腔圆的关系人手。因此“腔由字生、字正腔圆、字真意切”这三条,既是戏曲音乐的基本原则,也是声乐美学的起码要求。事实上,历史上有许多戏曲艺术家,理论家无不致力于探索和讲求演唱,吐字的清与正、真与美,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经验。“无话不歌、无功不舞”是中国戏曲的基本特点。可见这个吐字,这个“话”,亦即念白有多么重要,下边就戏曲中念白重要性及念白训练中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谷长虹 《魅力中国》2010,(15):83-83
本文就信息技术在高中《唐诗宋词》教学中的应用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信息技术为教师开拓了诗词鉴赏的视野。教师在准备诗词教学时,通过查阅网络资源,储备知识,增加教学容量;二是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会鉴赏诗词,能够自主学习、自主鉴赏提供了帮助,体现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原则;三是信息技术可以为诗词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感知语言,培养语感。启发想象,培养创造性,激发审美情趣,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