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琳 《魅力中国》2012,(29):98-98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首次明文规定“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并在管制、缓刑、假释中做出相应规定。这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建立,对改革和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社区矫正制度刚刚建立,社区矫正专门执行机关的确定、具体适用缺乏专门法律指导,如此等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社区矫正首次写入《刑法修正案(八)》,这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刑罚领域的具体落实。社区矫正制度已成为当今全球刑事政策发展的趋势。本文针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2003年两高两部印发《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到2012年《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在我国基本上形成了相对统一的矫正办法——集体、个别、心理教育、社区服务、职业培训、未成年矫正特殊办法等等。但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尤其是教育矫正,《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相关规定却非常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本文旨在探讨法律法规及实践中,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的困境及笔者所提出的可能有益的解决方式:教育矫正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顾海宁  衡琳琳 《魅力中国》2013,(19):310-310
历史的必然往往蕴藏在偶然之中,社区矫正实务中早有论述,且2012年1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该办法针对非监禁刑的被告人从执行、监督等、方面做出了较详尽的规定。从法律渊源来说,社区帮教既有本土深厚的文化土壤,也有来自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帮教、保释制度及《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中关于最大限度的避免监禁,依靠和求助于社区有效执行监外教养办法。尝试对涉罪未成年人实施帮教观护,实现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平等保护”。  相似文献   

5.
2011年1月19日经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该草案中规定取消行政强制拆迁,由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因此作为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一种,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完善,申请法院强制拆迁会增加人民法院的负担,笔者认为我们亟需完善非诉执行制度,对于申请法院强制拆迁设立听证程序。  相似文献   

6.
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以下简称“两高两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我国正式展开并逐步扩大。文章论述了要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社区矫正的含义,认识社区矫正产生和发展趋势,认识社区矫正应具有的实质内容,认识我国社区矫正试点的内涵和应然走向,从而提升社区矫正的理念、强化社区矫正的实践动力,推进国家的司法改革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意见》的出台。法院文化对法院队伍建设、整体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已经日益受到各级法院的重视.滨海新区法院大港审判区在积极建立自身法院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了对法院文化运行和维系的有益实践。  相似文献   

8.
吴蔚波 《魅力中国》2014,(13):305-305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惩罚性刑罚,在《刑罚修正案(八)》中得以明确。然而。随着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全面推行,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未成年矫正现象的社会排斥现象的严重,使用比率低,检察人员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监督中法律依据欠缺、介入因素欠缺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进行。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促进司法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今后,若发生拖欠工程款事项,债权人只霈凭借双方初始签署的还款协议,即可不经诉讼程序.直接向法院执行局申请强制执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日前颁布实施了《建设工程还款协设公证暂行办法》.以此保证债权人在短时间里讨回工程款。根据规定,一旦发生拖欠工程款,债权人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调解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犯罪数量之大,危害程度之强,已严重危害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针对未成年犯的特殊性,我国在2003年采取了社区矫正这种非监禁刑罚制度来配合限制自由刑的实施。对未成年犯权利的保护和回归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我国未成年社区矫正制度缺少立法的保障,在管理机构建设,专业人员的配备,资全来源,矫正项目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文章试图借鉴外国的一些有益经验,来完善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使未成年犯能早一日的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1.
黄泽炀 《魅力中国》2013,(29):327-328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监禁性的行刑制度和刑罚处置措施,代表了当代人类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表现,也是人类社会人道化的袁征。社区矫正目前在我国正处于试点状态,本文试从社区矫正的概念出发,分析我国社区矫正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立法、实行义务性规定、完善和丰富矫正体系、加强宣传以及补充经费等措施来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两年前,王某向刘某借200万现金做生意,借款到期后王某说没钱可还,刘某起诉,法院判决王某还钱。判决生效后王某仍未还钱,刘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查明王某名下没有财产,无法强制其还钱。刘某表示,据朋友反映,王某其实是把财产转移了,本人每天出入高档消费场所,还不时出去旅游。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限制其高消费。  相似文献   

13.
吴朋 《宁波通讯》2013,(17):62-63
社区里散居着一些特殊的人,他们被称为社区矫正人员,确切些说,是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刑诉法》规定,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我市社区矫正试点于2004年在鄞州区启动,2007年3月在全市推开。社区矫正人员是国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受益者,应该说,他们中的多数人对政府心存感激,认罪服法,争取早日回归社会。但也有少数人并不珍惜,因此仍然具有潜在的社会危害性。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社会上  相似文献   

14.
党小芳 《特区经济》2014,(3):113-114
在一定条件下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有利于及时保护当事人的权益以及交易安全,提高诉讼的经济效益,所以任何一国都不是无条件地承认与执行他国法院的判决。但是,为维护本国的司法制度,避免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带来不利结果,各国立法大都规定了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条件。我国的相关对此作了规定,但是整体上来说,有关规定还是很不具体,甚至存在不合时宜之处,与发达国家的现行规定和《选择法院协议公约》中的内容相比有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5.
《税收征管法》将强制执行的执行人分为两类:一是“自主执行”,即由税务机关对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按法定的程序自行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二是“申请执行”,《税收征管法》第八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的,做出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可以采取本法第四十条规定的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即由法院为执行人。  相似文献   

16.
周香琳 《理论观察》2023,(1):111-114
自2003年我国试行社区矫正制度以来,累计解除社区矫正对象约410万,矫正期间再犯罪率一直处于0.2%以下的较低水平。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社区矫正工作亟须改革,以应对人才短缺、管理模式僵化、部门孤岛等问题。通过对以协作、整体为核心的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分析,为了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与精准化,必然要加大智慧矫正工作的构建力度,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11年了。十一年来,法院的档案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在迈向ZI世纪的今天,人民法院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档案法》实施前,除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制订的规章制度外,法院系统还没有适合自己特点的统一的管理办法。随着法院档案数量的增加和利用率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强,各级法院对档案工作逐渐地重视起来,建立了以办公室为主管的档案管理部门,配备了专(兼)职档案干部,使得法院的档案工作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但目前,各地的法院档案…  相似文献   

18.
吴丽容 《黑河学刊》2014,(2):181-183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自2003年试点开始,迄今已有10年历史。从六城市试点到全国试行,再到2011年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将社区矫正制度列入法条,社区矫正工作终于进入有法可依的“快车道”。然而近两年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区建设体系不尽完备,社区矫正工作任重道远。尤其是地方司法所与专职人员的匮乏,成为城镇化过程中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代陕西》2008,(2):65-65
卫生部《社区卫生工作管理制度》(试行稿)已经出台。制度规定,社区卫生机构应建立居民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 制度规定,社区卫生机构应与社区居民签订《社区家庭健康服务合同》、建立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履行合同条款,开展分类、分层的连续性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提供主动上门服务、追踪随访。  相似文献   

20.
罗强 《理论观察》2016,(4):124-125
《诉讼》是卡夫卡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卡夫卡以文学家的手法,借助法院大楼这一虚拟的建筑表达了他作为一个法律人对法律制度、诉讼构造以及制度改革等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