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地理集中、产业空间与地区收入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采用中国1990年、2000年和2007年的普查数据计算了31个省市的劳动集中度,并以此解释产业空间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发展变化.文章发现:(1)人力资本集中是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集中度上升会提高地区的收入水平;(2)各省市的人力资本分布不均衡并有可能导致地区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本文认为,人力资本存量差异是地区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促进劳动力充分流动、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是有效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
资源型地区是西部工业经济的有效依托,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要地。采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基于时空双维度,探究2008-2019年中国西部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进程;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地区产业发展空间溢出效应,并运用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对溢出效应进行分解。结果显示:研究期间西部资源型地区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缓慢提升态势,且稳定性偏弱;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空间差距逐步扩大,产业高级化水平非均衡性特征显著;地区产业发展空间溢出效应显著,生产要素投入与产业结构优化对相邻地区产业发展存在差异性影响。为促进西部资源型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应完善空间治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增强创新发展动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服务业地区性集聚程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风华  刘俊 《经济管理》2006,(23):10-13
本文利用Ellision&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以及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我国11个服务行业1998年、2000午、2002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在1998~2002年间没有出现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但集聚程度出现增长的趋势。服务业地域分布极不平衡,广东、河南、江苏、山东四省集中度最高,西部落后地区服务业相对落后。总体上看.服务业有向制造业集聚的地区集中的趋势。这种趋势对我国各地区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谢里  谌莹  邝湘敏 《经济地理》2012,32(2):20-26
选取了1999-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数据为分析样本,构建了产业集聚及其与制度因素交互项共同影响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别从全国层面和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层面,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制度因素变量的交互项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要远大于制度变量本身所产生的影响,全国整体层面和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提高将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而中部和西部两大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提高将扩大地区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后制造业集聚与扩散趋势的变化以及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变化.通过分析广东省与其周边省份以及广东省各地市的产业平均集中率和制造业中心值,本文发现广东省制造业集聚趋势在继续;而对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从行业的角度对产业空间基尼系数、SP指数以及各行业产值的省份(地市)集中度的分析,则进一步阐明了在制造业集聚和扩散的进程中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的变化和集聚、扩散的具体行业及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6.
运用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和多样化指数对我国内地30个省、市、自治区1998—2008年的地区产业专业化集聚水平和多样化集聚水平进行了测算。通过对我国东、中和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结构特征的分析,发现三大地区产业集聚专业化水平逐年上升,而多样化水平逐年下降。东部地区专业化水平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东部地区多样化水平最低,中部次之,西部最高。运用基于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东、中、西部地区专业化集聚的技术创新产出弹性系数分别0.789,0.777和1.826;多样化集聚的技术创新产出弹性系数分别为-0.5710,-0.758和-0.914。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中国省级政府债务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动态演进,以2009—2018年中国各省份地方政府债务数据为样本,运用熵权法合成各省市风险指数面板数据,采用ESDA和马尔科夫链分析中国各省近10年来债务风险聚集情况以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中国省际债务风险相关性表现为四个阶段:下降—上升—下降—稳定。东部地区城市呈现HH型集聚,西部地区城市呈现LL型集聚,且分布较为稳定。利用马尔科夫链分析债务风险的演变趋势,发现研究期内存在高风险、中高风险、低风险三个比较稳定的趋同俱乐部,提出控制地区间债务风险集聚、严格把控银行不良贷款、改进完善投融资平台的运作机制和缓释政府基金风险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脱钩理论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学者构建的产业动态脱钩指数和区域产业集聚与扩散判定条件,对1995-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转移趋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四大区域间存在明显的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现象。其中,1995-2004年向东部地区集聚趋势明显;2005-2015年则由东部地区向外扩散,不断向中部和西部地区集聚趋势明显。可见,2004年是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分水岭。自2013年始,我国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进入衰退期,部分行业出现向外绝对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9.
通过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区位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和N指数、区位商4组指标,利用面板数据,比较分析了中国各省份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水平,结果发现:新能源产业存在集聚现象,但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新能源产业集聚水平比较高的地区是江苏、浙江、广东、内蒙古、西藏、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区,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基础水平有关,同自然资源禀赋也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   总被引:163,自引:0,他引:163  
制造业是集群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本文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20个制造行业1993、1997、2002、200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1993—1997年集聚程度有所下降,1997—2002—2003年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集聚程度的提高是主要的变动方向和发展趋势。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域分布极不平衡,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五省市集中度很高,西部边远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总体上看,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产业知识基础的测算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三种产业知识基础的内涵与特征对我国31省市主要行业进行知识基础的划分,采用区位商分析方法对1997—2011年各省市的产业知识基础进行定量测算和动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三种产业知识基础集聚度的变化趋势与我国工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下降而服务业占比上升且成为国民经济主导力量的趋势是一致的;2不同产业知识基础类型的区域分工格局已基本形成,东部地区为解析型知识基础的集聚高地,是全国制造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雁",激进式创新占主导,西部地区是全国解析型与合成型知识基础的"洼地",中西部地区以渐进式创新为主;3东部地区三种知识基础均已基本形成中心—外围结构,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广东等省市是全国解析型、合成型与象征型知识基础的集聚中心,中西部各省市解析型与合成型知识基础的集聚水平明显"塌陷",尚未形成相应的集聚中心,中西部地区象征型知识基础的中心—外围结构已初现萌芽。  相似文献   

12.
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   总被引:200,自引:7,他引:193  
本文研究我国产业的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及变动趋势 ,也就是探讨为什么某些产业集中在部分地区、而其他产业则比较平均地分布在各个地区 ,同时考察我国制造业的地区集中度是呈上升或下降趋势。在考虑产业的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时 ,重点考察了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我们关于产业地区集中度变动趋势的研究发现推翻了AlwynYoung的著名文章的结论。运用对数据集的动态估计方法 ,我们发现在利税率较高以及国有化程度较高的产业 ,地方保护更趋严重 ,产业的地区集中度也相应较低。除了地方保护之外 ,我们也考虑了规模经济以及产业群聚效应对集中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中分析阻碍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行政性成本,探讨西部地区如何通过体制创新降低行政性成本,从而提高资源整合效率,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产业作为技术含量高、 环境污染少的典型产业,在节能、 减排和提效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有效集聚高技术产业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本文使用中国2005—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各省份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水平、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集聚水平和不同集聚模式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整体而言,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之间呈现明显的U型关系;从不同集聚程度来看,平均集聚水平较高的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倒U型关系,其他三大平均集聚水平较低的行业,集聚影响不明显;从不同集聚模式来看,相较于多样化集聚,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更能促进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但当专业化集聚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影响由促进转为抑制.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向高端转移,进而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胡健  焦兵 《当代经济科学》2011,(4):11-15,124
本文选择我国西部石油天然气产业和煤炭产业为研究样本,对我国西部能源产业的技术溢出与产业集聚的累积循环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西部地区能源产业技术溢出与产业集聚之间存在着累积循环效应;②资源禀赋差异是我国西部能源产业集聚的首要影响因素,而技术溢出、劳动力集聚以及中间投入要素的集中也与能源产业的集聚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新经济地理学派观点相一致;③西部地区能源产业集聚水平、竞争程度、专业化程度以及西部地区产业的分散化程度与其技术溢出水平显著相关。因此,只要构建好西部能源产业创新平台,就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之间的正反馈作用,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由能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进而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以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环境污染问题的改善与产业发展态势的关系十分密切。文章考察了生态文明视角下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集聚态势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西部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总体偏低,在加入了经济发展水平、外资依存度、产业结构高级化、科技创新能力和能源消费强度等控制变量后,其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曲线关系,旅游产业的科学集聚有利于西部地区环境污染情况的改善,但其目前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西北、西南地区旅游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情况的发展态势及控制变量对二者互动关系的作用形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当前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对策,科学引导地区旅游产业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产业转移催化了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演变趋势。利用行业集中度指标和空间基尼系数指标测算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根据测算结果,需要进一步诱导和推进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实现中国与东盟各国产业梯度转移,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均可凭借自身优势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入驻,并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沿海地区发展高技术产业要注意过度集聚和产能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山西省人口普查资料和GDP数据,利用地理集中度、ESDA以及区域重心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经济与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区域整体和区域内部对经济与人口空间关联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经济分布格局有较大改变,但由于资源型地区经济结构的特殊性以及人口流动的滞后性,人口分布格局几乎不变;人口与经济耦合程度在资源型地区与非资源型地区出现极化现象,人口与经济不协调程度加剧的县域增加,并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整体来看,2000-2010年山西区域均衡发展程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果产业地理集聚研究: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果产业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相比其他农业产业,水果产业地理集聚有其特殊性,应该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研究分析了1978-2011年中国水果产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揭示了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水果产业地理集聚特征显著,不同作物间存在明显差异;中国水果产业地理集聚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其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但近年来重又出现集中趋势;中国多数省份水果产业地理集聚特征明显,西部地区是我国水果产业的主要聚集区,且这一集聚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影响水果产业地理集聚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禀赋条件、技术、制度与经济等,相较于其他农业产业,自然禀赋条件、劳动力成本以及交通运输成本对水果产业地理集聚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0.
环境和经济增长问题一直都是经济学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产业集聚是随着经济发展出现的一种经济活动现象。产业的集聚对区域的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产业集聚过程引起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文章通过对中国2012年工业行业产业集聚水平测算,分析了中国产业集聚与环境影响的整体关系,同时利用甘肃省2012年工业企业相关数据,对产业集聚与环境影响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进行检验,并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因素对环境影响的作用。中部、西部地区随着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引发的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环境影响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东部地区大部分省(市)已经步入经济、环境双赢的发展局面;关于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产业集聚过程有着特有特征:轻工业为主的产业在在集聚过程中,环境影响会随着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环境影响有下降趋势,而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在集聚过程中,所引发的环境影响将更加突出。加大产业集聚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与增长速度,将有效地降低产业集聚造成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