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的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给了地方政府一种更加健康的融资方式,但如何做好新政策下的预算运用与债务管理是摆在试点省市面前的新问题。本文介绍了我国现行地方债体系及其发展过程,指出现有财政体系出现的问题;最后,对于建设与地方债体系向适应的财政体制,笔者给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围绕整个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全球笼罩在债务危机的"阴霾"中。与此同时,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政府支出增加、财政赤字创了历史新高。为了缓解地方政府过高的财政赤字,降低政府财政风险,在2011年10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制定,同时在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本文针对所出台的《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联系如今政府债务情况,分析了债务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从而对政府自行发债问题加以阐述,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原则与思路,分析了如何做好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的监督和管理,同时指出防范与控制融资平台的财政风险是投融资体系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对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发展筹集资金发挥了枳极作用。然而在其髙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平台债务规模增长过快、运作不规范、债务风险激增等问题。2011年,国家收紧银行贷款监管,实行"名单制"管理。然而2012年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券融资和信托融资规模继续扩大,导致债务风险显著增加。2014年  相似文献   

5.
张伟 《经济视角》2013,(7):25-26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的建设,也促进了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内需。但在现代管理制度下,地方政府对于投融资平台的运作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财政风险。本文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财政风险现状入手,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中存在的财政风险进行剖析,并提出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缺口逐渐增大,原有的融资手段均不能有效解决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推进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应运而生.本文在分析地方政府融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上海市率先作为新试点发行市政债券的分析,为我国其他地方政府自行发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为募集地方经济建设资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土地财政相互依托,总体来看,土地财政是根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载体.本文从土地财政的视角,以土地财政最佳规模效用理论模型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基于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相关风险及防控措施: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基本运作流程,得出土地财政贯穿其发展始终;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实际运行情况,得出土地财政是把“双刃剑”;根据土地财政最佳规模效用模型的理论分析,土地财政与地方融资平台相互助推,不仅会导致土地财政的自身风险,也会引发相关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为保障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土地财政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尽管中国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能自行发债,但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等渠道形成了大量隐性债务,使得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积累的财政风险不断扩大。借鉴发展中国家"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的债务管理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实际,探索中国地方政府地方债务管理的相关体制与机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已逐步成为地方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但其中蕴含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地方政府应盘活存量资产,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重组。应该继续贯彻落实相关管理制度,稳步拓展中央代地方发债规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充分利用信贷和资本市场吸纳可用资金,也可积极研究地方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上市的渠道和方法,扩大募集资金的范围。应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预算管理,协调好债务规模和偿债能力的关系,杜绝投资决策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和投融资风险约束机制及运作机构不健全等问题,使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急剧扩大。目前,我国急需建立健全有关规范投融资平台发展的法律和运作机构,拓展财政投融资的运作规模,加速政府职能改革,完善投融资平台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1.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确立的我国财政分权体系导致了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建设资金缺口巨大,但是现有法律和制度不允许地方政府向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在这种约束下,地方政府纷纷设立各类投融资平台——城市建设投资类企业,来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而“城投债”即是城市建设投资类企业发行的债券。本文从中国分税制改革出发,探讨地方政府现有债务融资平台形成原因,并以城投债为切入点,分析地方政府现有融资方式的潜在风险,对建立与分税制财政体制相适应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阶段的体制特征和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催生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它的无序发展将会引发地方财政风险,但这种风险不是必然发生,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可控程度会随着融资平台资金使用方向和效率的不同、融资平台的行政层级的不同、融资平台所处地区经济状况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整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时必须考虑这些客观的不同因素,有区别地进行科学规范,既要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增长过快的风险,又要保证合规的融资平台公司的正常经营。  相似文献   

13.
在2009年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进程中,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带动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城市化进程,为中国内需的扩张提供了良好的动力,也带动了银行贷款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风险开始引起监管者的关注,并不断进行风险提示和监管指引,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的平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  相似文献   

14.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确立的我国财政分权体系导致了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建设资金缺口巨大,但是现有法律和制度不允许地方政府向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在这种约束下,地方政府纷纷设立各类投融资平台——城市建设投资类企业,来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而“城投债”即是城市建设投资类企业发行的债券.本文从中国分税制改革出发,探讨地方政府现有债务融资平台形成原因,并以城投债为切入点,分析地方政府现有融资方式的潜在风险,对建立与分税制财政体制相适应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成因与规范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运用大量数据和事实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当前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组建模式、融资手段、运作方法将导致融资主体过度负债、政府财政负担加重、银行信贷风险剧增等对宏微观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从约束政府投融资平台、改变政府信息披露不透明、规范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等方面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规范性建设的建议;同时,站在市场运作的角度,要求金融机构坚持信贷审慎原则的执行、改进金融机构管理,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要遵循市场化投资、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藉此加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运作。  相似文献   

16.
作为各级地方政府投融资的主要实现途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运作的不规范,也隐藏着一系列的财政金融风险。重点分析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运作机理,并通过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SWOT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建立为突破地方经济资金短缺,推动中国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也日益凸显。本文首次运用熵权法和物元可拓理论,对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整体上是可控的,但还是应从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三个主体角度来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  相似文献   

18.
原雷庆 《时代经贸》2013,(10):11-12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其融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但是,由于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相关法规不完善,操作程序不规范等,使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运行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政府财政呈现不同程度的财政压力。本文结合当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运行现状,探讨了其运行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其融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但是,由于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相关法规不完善,操作程序不规范等,使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运行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政府财政呈现不同程度的财政压力.本文结合当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运行现状,探讨了其运行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融资渠道单一、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混乱、资产过度负债等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从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本身、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风险控制等方面来加强监管,使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