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适应我国银行业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2年起对我国各类银行全面实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即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之地区间、行际间和认识上的差异,商业银行在实施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中难以全面、准确、动态地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及盈亏状况,因此,弱化信息不对称是实施贷款五级分类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一、信息不对称对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影响及其成因根据信息学原理,信息不对称往往会给市场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由此危及信贷资产的安全。为了…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评估有赖于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风险判断分类系统。人民银行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引进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管理方法,并于2002年开始全面推行。本文对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的理论基础、操作流程及误区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实施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的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自1998年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对实施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制度的认识逐渐提高,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识逐渐增强,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银行内部和外部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严重阻碍了五级分类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不利于客观真实地揭示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  相似文献   

4.
季恒  史伟 《济南金融》2002,(10):47-48
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建立了以客户信用评级和贷款五级分类为核心的授信管理和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商业银行内部稽审部门来说,在新贷款分类管理办法下,如何开展信贷业务稽核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法下信贷稽审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5.
2002年1月1日各家商业银行全面实施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办法。其分类标准与原执行的仅仅按贷款期限划分贷款形态相比,要求的知识含量要高很多。五级分类法更能动态、客观全面地反映信贷资产的质量,特别是五级分类后三项贷款分类与“一逾两呆”口径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加强农信社非信贷资产管理,建立识别、计量和防范风险的管理机制至关重要。2007年1月底,湖北省信用联社完成了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构建了农信社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架构,建立了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制度体系,实行了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其作法得到了银监会的充分肯定并推广。  相似文献   

7.
一、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特征 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也即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是指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办法.该方法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能更准确地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有效地跟踪贷款质量,及时发现贷款发放后出现的问题,便于银行及时采取措施,保全银行资产,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相似文献   

8.
浅析贷款五级分类与贷款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贷款五级分类又称贷款风险分类,是指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划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力法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是我国为改善银行经营管理和加强金融监管进行的一项基础性政策建设,它将对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的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商业银行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贾宁 《甘肃金融》2004,(6):25-27
五级分类方法是按借款人是否有足够的还款能力对贷款进行分类,它相对于我国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延用的不良贷款“一逾两呆“的划分方法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从1998年人民银行试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工作开始至今,商业银行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操作办法,逐步推进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工作.经过五年来的实践与发展,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工作已基本步入正轨,信贷管理水平和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一套较为完善的资产风险分类管理体系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但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今年2月银监会举办首期农信社高级管理人员贷款五级分类培训班,正式启动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培训工作。2006年底前农信社所有法人机构要全部完成贷款五级分类,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贷款四级分类向五级分类过渡,2007年实行贷款五级分类为主的两种数据共同报送的“双轨运行”制度。农信社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将促进农信社信贷管理水平和资产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1.
林创胜 《金融博览》2006,(10):42-43
通过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农信社的信贷规范化管理正迈上新台阶。贷款五级分类可以真实反映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的情况.纠正了贷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但目前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仍然存在五大矛盾.需要采取相应的化解措施。  相似文献   

12.
贷款五级分类法是一套对银行的信贷质量进行评价并对贷款机构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进行评估的系统方法。经过几年的试点,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12月19日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明确从2002年起我国各类贷款机构全面施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从而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所实行的“一逾两呆”的贷款分类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
数字     
《现代商业银行》2012,(7):11-11
大型商业银行开展贷款5级分类自查工作 据悉,近日银监会已经要求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开展贷款5级分类自查工作。据了解,银监会推动的此次五大行自查,主要集中于贷款分类在制度、流程、操作三个层面是否合规、准确。具体而言,在制度层面,主要检查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是否符合《贷款风险分类指引》;流程方面,是否规范,是否存在人为调整分类结果;操作上,是否存在借新还旧等方式掩盖贷款风险暴露等。  相似文献   

14.
马宏建 《金融博览》2002,(12):20-21
热点一:实行分类管理强化信息披露 长期以来,我国对信贷资产质量采用的是一逾两呆的分类方法.去年,央行正式发布<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决定自今年1月1日起,在中国银行业全面推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它根据银行收回贷款的可能性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并将后三类贷款视为不良贷款.五级分类能更准确地识别和显现贷款的潜在风险,及时跟踪贷款质量.  相似文献   

15.
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的科学性是为监管部门和基层银行所认可的,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对于贷款分类管理和信贷文化的促进和改善作用。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弱化贷款五级分类的功能,误导管理当局决策,应认真研究,提出对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继对信贷资产实施五级风险分类管理六年之后,总行决定在全系统开展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在省分行统一部署下.全省大部分二级分行于3月下旬选择一个非信贷资产总量大、种类多的经营行进行试点,省分行选择安庆市农行桐城支行作为省分行试点行,集中时间、人员,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农村信用社施行贷款五级分类的难点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以风险管理为主的贷款五级分类,是我国金融业信贷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化解金融风险、加快与国际接轨、应对人世挑战的重要举措。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既有利于客观反映贷款质量、准确预测信贷风险,又有利于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但从实际工作来看,由于存在地区间差异、行际间差异、观念上的差异,农村信用社在实施贷款五级分类管理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与阻力,难以客观的反映资产质量。  相似文献   

18.
张淑娟 《财政监督》2002,(12):46-46
一、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的定义五级分类法是以风险为基础,其任务首先是暴露风险、量化风险,揭示贷款的真实价值。人民银行规定:根据贷款及时、足额回收的可能性,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个不同类别,即"五级分类"。前两类为优良贷款,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二、目前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从1998年试点到现在全面推行五级分类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基础管理比较薄弱,贷款的档案资料不全甚至遗失,给分类工作带来了困难。五级分类建立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分析基础上,对客户信息量的要求不仅是丰富、完善、翔实,而且要求要活、要新,更要动态监测、分析由表及里,由往而今、去伪存真。如果做不到这些,即使信贷员素质再高也不能准确判断五级分类的结果。五级分类由  相似文献   

19.
罗蔚 《甘肃金融》2002,(5):14-15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金融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办法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办法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又与国际惯例接轨,是我国传统信贷管理及传统信贷文化的重大突破.就我国目前金融业的实际情况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一方面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受到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促进着商业银行外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并要求银行内部要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  相似文献   

20.
开展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即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是进一步揭示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真实性,提高信贷经营水平,防范和及时化解银行信贷风险的有效手段。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往往不尽人意,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