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在不断加深。经济体制日益深化,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成熟。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在上级考核的压力下,为了获取各自最大的经济利益,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的矛盾日益凸现。为消除经济竞争带来的影响,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文章提出设立行政区域联盟的建议,以协调各级地方政府的矛盾和冲突,确保经济平稳有序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试论跨国公司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战后跨国公司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跨国公司通过资本等要素的跨国流动来推动国际分工来推动经济微观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则运用行政手段 ,从国际经济合作和发挥相互比较优势来推动宏观一体化 ,微、宏观两种动力在发展中既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本文认为 ,跨国公司在区内的发展提升了区内比较优势、统一了区内游戏规则、深化了区内的市场 ,进而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导致了投资的创造和转移效应 ,并且促进了跨国公司在本区直接投资以绕开各种壁垒。在论证两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 ,又论证了两者的互动和进一步融合 ,认为这是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将推动世界经济朝一体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台湾支柱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向岛外转移的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巍 《亚太经济》2006,(3):63-66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由于外部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台湾岛内发展环境的限制,未来台湾的支柱产业将延续向岛外寻求发展机遇的趋势。面对新的发展环境,根据台湾支柱产业外移的趋势特点,大陆应有针对性地吸引台湾支柱产业继续向大陆转移。  相似文献   

4.
两岸经济整合的现实基础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岸经济实力的消长及经济交流的密切与发展;台湾对大陆经济依赖的不断加深及从两岸经济合作中的巨大受益以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促进推动,是两岸经济整合的现实基础。未来两岸经济整合将朝向更加直接、双向、全面和紧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两岸三地经贸发展现状与展望周建张随着大陆、台湾两岸经贸发展的日趋热络,台湾、大陆、香港间的三角经济关系也日益密切,如何结合两岸三地的经济优势以发展大中华经济圈,不仅是三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三者籍以在国际经济市场上竞争的利器。香港与大陆经济逐步...  相似文献   

6.
陈建军 《浙江经济》2004,(17):50-51
转型经济时期,如何打破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促进产品和要素的流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是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长三角经济合作不再简单的依靠行政、计划和政府间的协调手段,而是将政府的作用集中在撤除区域行政壁垒,提供区域无差异的公共产品,同时在更多的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将企业推上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台,达到企业发展、地域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多赢目标。  相似文献   

7.
<正>1997年后香港经济的繁荣稳定及深圳的经济发展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认为,未来在深圳实行自由贸易区政策,以适应香港回归后的深港经济关系的变化,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的香港一深圳“两制一体”的自由贸易区模式,将对保持香港的稳定与繁荣,对深圳的经济发展及强化香港对大陆经济的辐射作用,进而加强台湾与大陆的经济联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实现深港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中国后,深圳与香港之间的关系从国际关系转变为一国内区域之间的关系,两地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将会有更加明显的提高。在现实中,香港和深圳经济一体化不仅有利于深圳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实现香港的长期稳定发展,在深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香港所得到的最重要的经济利益在于扩大了香港经济的生存空间。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过程中,亚洲太平洋地区作为世界三个主要发展的经济区之一,在90年代和下一世纪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地区,在亚太经济合作区的若干次级组合中,号称“中国三角”的大陆华南地区及港台地区持续的高速增长,将使之成为下一世纪亚太地区经济增长中心之  相似文献   

8.
夏文彬 《特区经济》2009,(5):274-275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扩大,这是国际经济竞争的结果,也是各国经济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所在。为适应这种形式,我国与世界、尤其是亚太地区各国(或地区)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加快了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以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东亚区域经济组织建立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整个经济发展的浪潮,是任何国家无法回避的,其终极则是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其主要特征是民族国家边界的逐渐模糊和国家间经济体制和规则的不断趋同。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个历史进程,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过程。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是通过区域自由贸易往来及科学技术进步而实现的。超越国界的资本、技术、信息、管理和劳动力等有限的生产要素在全区域范围中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获得效用最大化,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和比较利益,扩大区域内的市场份额和在区域内的国际分工,促使区域内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区域合作经济关系。区域化的进程,为世界经济的多极格局奠定了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世界各国间经济依存度加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与经济全球化相伴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增。经济全球化在刺激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冲破与经济区域化相适应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框架。在这波及世界各个角落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过程中,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将呈出新的特点,新的趋势和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价格法对中国省区市场整合进行了测度,并以此为基础归纳了省区市场整合的四个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省区市场是整合而非分割的,省区市场整合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市场整合程度最高,但省区是否相邻不影响市场整合的测度结果。在省区两两市场整合测度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省区之间的俱乐部整合情况,结果发现在市场总体整合程度稍低的中、西部地区存在大量整合俱乐部。  相似文献   

12.
侯明彪 《科技和产业》2023,23(15):162-168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最优策略。从微观企业层面探究文旅产业融合的动态演化过程、演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的外部条件和预期对应着不同的演化稳定策略,博弈的最终结果与企业的预期成本、预期收益有关,也与政府激励措施的强度有关。低成本、高收益、高政府奖励的产业经济环境下,富有创新研发精神的合作型企业有利可图,融合发展策略才会逐渐成为经济群落中企业的主流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两岸直航已是大势所趋.今年下半年至明年,陆资到台湾购买不动产的规划将完成;今后还将适度放宽陆资投资台湾股市,研议"双向开放"两岸企业上市等…… 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于今年5月26日至31日访问大陆,引起各界高度关注.近日,国民党中央委员李茂荣先生接受了木刊专访,就此次吴伯雄访问人陆后两岸经贸关系的新格局作山预测,并透露了一些大陆学生赴台学习以及大陆商人赴台投资的相关规划.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辨析各种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尝试划分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层次,在与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总结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特征:无主权让渡和超国家权力机构的存在、具有毗邻的地理因素和地缘关系、内部市场的开放性以及合作领域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异质"结构成员(如东亚、北美)间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模式新架构,并对典型的几个区域一体化模型进行了经验检验,认为基于贸易一体化的"异质"结构成员间区域一体化组织模式,可以更加合理地解释东亚贸易实践。  相似文献   

16.
欧洲一体化历程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探讨东亚经济一体化这一问题上,回顾欧洲一体化所走过的道路无疑会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启示。对于欧洲一体化历程的经验总结可以粗略地归结为以下几点:合作理念的确定、轴心国家的确立、利益切合点的适时选择、政策工具的有效实施以及有效的制度约束。针对东亚经济合作目前所呈现出来的多元化模式,我们不难看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瓶颈在于中日韩的合作和地区利益分配中竞争和互补关系的有效协调。总之,从欧洲一体化的历程看东亚经济一体化,更应该注重确立合作的理念,捐弃前嫌。同时,东亚经济一体化也可以借鉴欧盟的经验,用具有约束力的条约机制去巩固每一个一体化的成果。对东亚各国而言,重要的是认识到一体化需要的是妥协﹐而不是对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作为苏州实现发展新跨越的一次新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8.
19.
20.
利用自然科学的能量概念,建立了企业的能量及价值模型,揭示了产学研结合的本质在于为企业补充能量的机理,阐述了产学研结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