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1996年-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实证模型,分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内市场一体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能显著推进国内市场一体化,财政政策的效应更大。在分地区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财政政策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市场整合的促进更明显,而货币政策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居民储蓄行为差异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模型,利用面板数据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居民消费储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参数在我国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不同区域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应不一致,从而产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  相似文献   

3.
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模型)的框架下,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动态“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以研究不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规则的搭配效应.基于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通过“贝叶斯”估计比较不同货币政策规则情景下的财政政策效应及其整体的经济波动效应,研究发现:在同一货币政策规则下,不同财政政策规则的经济效应较为相似;在不同的货币政策规则之下,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通货膨胀和债务水平的影响有明显差异;货币政策的经济波动效应大于财政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性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现有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一些观点的论述和总结,VAR模型对于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性研究具有适用性,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选取代表性省份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统一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产生了差异化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货币政策区域实施效应的差异性问题,在总结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广州、杭州、郑州、武汉、成都、西安六城市的数据,通过VAR模型和面板数据分析,验证了不同区域间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存在差异,其中非公经济所占比重、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居民收入水平都与地区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正相关,据此本文提出了推进区域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经典的宏观经济理论,建立一个包含收入、消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等经济变量在内的动态自回归分布滞后计量(ADL)模型,然后利用1993—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货币政策对于区域消费影响的差异性,得出我国货币政策具有明显时滞性的结论,并且东、中、西部地区消费支出在面对货币政策冲击时的反应时期和方向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真实表现为正向或负向货币供给冲击;正向或负向货币供给冲击对我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即存在紧缩性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我国货币供给冲击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不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我国紧缩性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主要是与不同地区金融机构分布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区域比较的视角,以2002-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不同区域房价上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房价上涨会导致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但无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房价上涨对各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对东部地区及周边地区表现为扩大效应,中部地区无明显影响,西部地区有扩大效应但对周边地区为缩小效应,东北地区均表现为缩小效应.因此,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应针对不同区域特征实施差异化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国家先后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充分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取得了显著的货币政策效应,使经济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进入2003年以来,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了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情况,导致投放迅猛,物价指数开始逐月攀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开始由反通缩逐渐转为防通胀.中央银行将适度控制信贷总量,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关注控制通货膨胀率.今年国家确定的金融调控目标为M1、M2增长17%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2.6万亿左右,均低于去年水平,控制信贷过快增长的政策意图比较明显.这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人民银行来讲,如何正确处理执行国家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兼顾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存在性的理论研究得知,我国货币政策大多以逻辑推理为主,缺少依据中国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对其存在性的实证研究得知,中国货币政策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市场完善程度的区域差异、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的区域差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区域差异,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复杂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下,运用1999—2012年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冲击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两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扩张对宏观经济变量都有正向影响,其中短期内财政政策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而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则更为长远。此外,财政政策冲击会对货币政策产生较大影响,而货币政策冲击对财政政策的影响则较微弱。  相似文献   

12.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搭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两大工具,在过去的几年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我们对于政策的选择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运用1980—2013年我国30个省级地区的经济波动和增长的面板数据,重点分析资本形成、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影响。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具体分析每个变量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终结果显示,资本形成和经济政策波动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短期是正向的,长期来说是反向的影响并且会随时间推移而减弱。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中的作用愈加突出.本文基于2003-2008年期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青海的协调配合实践,实证分析了两大政策配合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明确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的指导思想、功能定位及投资重点,形成政策合力;选择适宜青海经济发展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模式,突出支持重点;找准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的切入点,提高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5.
后凯恩斯经济学认为,扩张的财政政策需要配之以扩张的货币政策。而我国在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由于扩张的财政政策挤出效应不存在,连续实施五年的稳健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主动的,并有利于预防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政策对中国OFDI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东道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纳入经济政策分析框架,基于2005—2019年73个“一带一路”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差分GMM模型,从静态角度和动态角度分别研究东道国经济政策对中国OFDI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国家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显著扩大中国OFDI规模,且上期OFDI规模会对当期OFDI规模产生累积效应。本文研究对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共同发展、完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0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好转,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现状的分析,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用的分析,指出总需求拐点仍未现,仍需大力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第三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财政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Malmquist指数分离出中国27个省级政府样本1990年~2007年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值,构建计量方法模型,实证检验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第三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政策对第三产业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性.财政支出对第三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在西部最为明显;宏观税收经济环境对第三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效应东部最优;分税制改革后,财政政策对第三产业的激励效应呈下降趋势,但其持续性更好.国家在制定和实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时,应在完善分税制基础上,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的扶持力度,优化中西部地区宏观税收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9.
以消费理论为依据梳理了新型城镇化促进消费增长的机理,认为新型城镇化通过收入、环境、示范、价格、财富效应等驱动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并根据我国2000年~ 2014年分省的面板数据,分别就全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全国整体看,收入、环境、示范、财富效应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价格效应与居民消费存在负向关系,居民消费受消费习惯影响较大;分区域看,东部地区的收入、环境、示范、财富效应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同时,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的"惯性"最强.由此建议将增强收入、环境、示范、财富效应的广度和深度作为减少消费习惯对居民消费影响、扩大居民消费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谋求区域平衡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能否发挥财政政策的区域效应关乎我国长期经济增长与稳定。因此,需要准确评估财政政策的有效性。现有文献利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估测财政政策乘数时忽略了我国特色的地区竞争机制。"锦标赛"式的地区经济竞争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区间的财政竞争模式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深刻影响,忽略该机制会造成研究结果的偏差。研究发现:第一,当不存在地区竞争机制时,欠发达地区政府的公共投资政策可以有效促进当地以及全国地区的产出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第二,当存在地区竞争机制时,欠发达地区政府的公共投资政策产出效应会被削弱,无法实现谋求区域平衡发展与缩小区域差距的政策目标。第三,随着地区竞争程度的加剧,政府支出的产出效应出现分化,欠发达地区的生产性公共投资乘数由4.09降为3.10,而发达地区的生产性公共投资乘数由3.86升为4.86,会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中央政府如果试图兼顾财政政策的"效率"与"公平"目标,避免地区间盲目竞争,改革政府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