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手机(移动电话)系一般产品,对其产品质量、"身份"(权且称3C认证)的认定、"三包"等有关问题,依次应由<产品质量法>,<认证认可条例>及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和原信息产业部联合制发的<移动电话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下简称<责任规定>)进行调整.<中国质量技术监督>第3期刊登的<投诉"水货"水机该如何处理>一文中涉案"水货"手机,涉及产品质量、3C认证及"三包"等问题,正确处理此案,要对"水货"手机商品进行法律定位,再依职权依法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2.
GB/T2828-1987<逐批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在国内应用最为广泛,也为广大企业质量人员最为熟悉.但是该标准已于2003年8月改版,成为GB/T2828.1-2003<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并于2003年10月15日正式实施,其中AQL在1987版称为"合格质量水平",而在2003版则改称为"接收质量限",因此有必要对AQL的含义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3.
于金龙  张磊 《河北企业》2014,(2):106-107
<正>近些年,余热发电系统已经成为水泥厂回转窑熟料生产线的必不可少的配套系统,它既减少了熟料生产线的热量损失及粉尘排放,同时也为水泥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水泥厂配套的余热发电系统形式多种多样,但还是以上世纪90年代由日本川崎公司引进的以窑头AQC立式锅炉,窑尾PH卧式锅炉,配套带一级闪蒸系统的纯余热低压汽轮发电机组的系统形式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4.
最近,某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稽查人员按监督抽查计划依法对该县啤酒厂生产的某品牌啤酒进行抽检(抽检基数为50箱),样品送市质检所检验(检验依据是企业标准).在正式<检验报告>出来前3天,啤酒厂负责人拿着当天刚作出的化验单来到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承认该批啤酒酒精度低于标识要求,自检酒精度3.1度,而标识值为≥3.2度,其后的<检验报告>结果也是3.1度.啤酒厂称:该批啤酒共生产150箱(12瓶/箱,620ml/瓶),抽样时已出厂售出100箱,得知酒精度低于标识值后,该厂立即采取主动召回、追回等措施,共收回70箱,其余30箱已被消费者饮用无法追回.经调查,啤酒厂所述以上情况属实.该啤酒出厂价24元/箱,成本价22元/箱,货值金额计3600元,违法所得计60元.本案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鉴于啤酒厂能够主动减轻违法行为的后果,有符合<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执法人员决定依据<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予以如下行政处罚:责令停止生产不合格啤酒;没收违法所得60元,处货值金额3600元30%的罚款计1080元.但在应否没收未售出的和追回的共120箱啤酒问题上,在执法人员中产生了三种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5.
第十六讲产品质量刑事责任 为全面贯彻<产品质量法>,严厉制裁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犯罪行为,1993年7月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了<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以补充和完善我国的<刑法>.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对<刑法>的修订.新<刑法>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吸纳于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第一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该节自第140条至第150条,共"条.新<刑法>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为了与新修订的<产品质量法>有关追究刑事责任的内容衔接,2001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了<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于2001年4月10日起正式施行.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国有公司治理高层论坛"于2008年1月16日在北京昆仑饭店隆重举行.该论坛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主办,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经济与管理研究>杂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杂志和<当代经理人>杂志承办,由首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和北京市行为学会协办.  相似文献   

7.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8.
<新视野大学英语>是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的重点工程,"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项目之一".结合应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的实践对该教材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4年第12期"抛砖引玉"栏目刊登的<使用未经检验气瓶该怎样处罚>一文,叙述了某市一家气体公司使用未经检验的气瓶充装溶解乙炔、二氧化碳等危险化学品,虽然执法部门对其下达了改正通知书,并责令限期改正,但该公司不但没有采取任何改正措施,反而仍在使用这种气瓶.对于本案的适用法律、如何处理等问题,各地读者的来信主要集中在前两种意见上,但也是各有各的道理.现将部分读者的来信刊登,并将有关专家的观点附后,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2003年3月11日,国务院颁布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当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迄今已经一年.<条例>是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伴随着<条例>的颁布实施,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始新的历史征程.  相似文献   

11.
案情回顾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9年第7期"抛砖引玉"栏目刊登的<外资企业子公司无证生产整流器案该如何处理>介绍了这样一起案例:根据举报,某县一企业刚刚购进的一批电力整流器涉嫌无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该县质监局接举报后迅速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根据调查得知:该企业购进的这批产品是国内一大型外资企业集团公司的子公司生产的,产品标识上标有某集团总公司和子公司的名称,标有总公司的生产许可证编号.子公司无生产许可证,但已有了生产许可证受理通知书,所销售的产品未经法定检验机构检验,无检验报告.此案在审理时执法人员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本案到底哪种观点更符合法理呢?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技术监督》2009,(4):24-25
案情回顾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9年第2期“抛砖引玉”栏目刊登的《应如何处理该水泥厂的违法行为》介绍了这样一起案例:某县质监局根据群众举报对该县一家水泥厂进行检查,发现该水泥厂仓库内水泥用普通编织袋袋装,每袋标注净含量50kg,共计有200吨。水泥包装袋现场拍照取证确认;捡查中经邀请的专业计量检定人员按规范对该同一批次水泥进行抽样检验,结果是水泥存在计量短少现象。该厂收到检验报告后未提出复检。据该厂负责人供述,为节约成本,共进普通编织袋8万条用于包装,货值金额计26400元,已使用5.7万条,其余的在检查后已全部退回厂家。但对此类案件如何判罚,执法人员出现了四种不同意见。本案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相似文献   

13.
本杂志2009年第2期刊登了题为<该如何处理水泥厂的违法行为>的案例,该案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由于对违法事实,性质理解认定存在差异,加之目前对法律适用规则缺乏系统的规定,因此该案存在几种不同意见是正常的.笔者认为此案涉及违法行为认定和法律适用方式两个方面的内容,基本同意第二种意见.  相似文献   

14.
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林中之死>是现代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借用了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的"他者"的概念,对该小说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15.
案情回顾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9年第1期"抛砖引玉"栏目刊登的<使用不合格床上用品该如何处罚>介绍了这样一起案例:近日,某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该辖区内的医院、宾馆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的重点是在经营活动中正在使用的床上用品和病号服.  相似文献   

16.
从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到江苏卫视的<人间>,从湖南卫视关注"80后"、"90后"情感问题的<8090>到贵州卫视异军突起的<人生>……情感类谈话电视节目如今在荧屏上纷纷热闹开演.近日有新闻报道:东方卫视的都市情感类节目<幸福魔方>自去年1月开播以来,收视节节攀高,已直逼情感类王牌节目江苏卫视的<人间>.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2009年8月31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颁布了<压力管道使用登记管理规则>.该规则自2009年1 2月1日起施行.2003年7月1 3日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压力管道使用登记管理规则(试行)>同时废止.本规则针对使用登记过程全面检验工作遇到的技术处理及检验工作推进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简化了使用登记的要求.现将新规则的主要内容刊登如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案情回顾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0年第8期"抛砖引玉"栏目刊登的<对该加油站如何定性处理>介绍了这样一起案例:日前,某县质监局按照市质监局有关文件及群众举报对某加油站销售石油使用的加油机的计量性能开展执法检查.  相似文献   

19.
<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实施五个多月,给我国各类型企业用工管理带来了剧烈的震荡.为数不少的企业将内部管理不善、国际市场变化和正常的产业结构调整统统"加罪"给<劳动合同法>.在<劳动合同法>的"冲击波"尚未平息之际,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正式实施,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杂志2005年第3期"抛砖引玉"栏目刊登的<检验结果能否代表已售产品质量>一文,叙述了一起执法人员在检查加油站汽油产品质量时碰到的难题.因为这类案件在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过程中经常碰到,因此,文章刊出后,读者的来信十分踊跃,纷纷就对本案如何认定、如何处罚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面将部分读者的意见选编摘登,并将有关专家的观点附后,仅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