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是探究收入均衡分配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路径,使用省级层面面板数据,通过供给面标准化系统法测算省级技术进步偏向,并在实证考察技术进步偏向促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作用的基础上,重新探究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效应、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收入份额发生的逆转作用。结果显示:第一,技术进步偏向通过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各省份资本与劳动的相对边际产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整体上,1990-2016年技术进步偏向不仅可以解释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趋势,而且能够解释2007年以来劳动收入份额出现的上升趋势。第二,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是使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关键要素,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负相关关系。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正相关关系。第三,基于产业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进一步考察再次表明产业结构是作用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周慧 《改革与战略》2023,(2):130-140
要素分配是研究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起点,劳动和资本要素份额的相对变化是考察社会不平等的重要表征之一。文章基于国家统计局三种不同的数据来源[资金流量表(非金融交易)、投入产出表和分省收入法GDP],考察中国行业劳动份额的变化趋势,发现自2010年以来,中国劳动份额持续增长,增长幅度超过3个百分点,且逐渐趋于稳定,这表明全社会要素分配的不平等状况有所缓和,并且三种数据来源估算的劳动份额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构性分解结果表明,虽然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降幅明显,但其行业内劳动份额涨幅也较为可观;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经历了增加值占比和行业内劳动份额的双重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和行业内劳动份额同时呈上升趋势,这是全国劳动份额上涨的主因。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持续提升劳动份额,可以考虑从构建稳定的就业空间和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着手,尤其需要注重提升制造业劳动份额。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越来越严重,国家统计局发表的<中国统计年鉴>上的数字,1990年城镇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收入之比为1:3.27,到2001年扩大到1:5.39;1990年,农村高收入户的居民收入与低收入户居民收入之比为1:6.7,到2001年上升到1:9.3;若将城乡居民的收入加总,然后从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总收入的比重方面来考察,可以发现过去十几年里,农村人口所占收入比重由1990年62.2%下降到2001年48.5%,而城市居民所占收入比重由37.8%上升到51.5%,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来看,还有不断增大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高收入群体占有的收入份额迅速上升、低收入群体占有的收入份额在不断下降,城市人口占有的收入份额不断扩大、农民占有的收入份额不断缩小,我国的收入不平等状况日益严重.而随着我国居民不平等状况的加剧,目前在我国的居民中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三个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4.
柳欣  曹静 《北方经济》2006,(7):31-32
目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消费不振。居民消费率从1990年的45.2%下降到1994年的41.9%。之后又进一步下降到1998年的39%。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也由1990年的0.8下降到1997年的0.7。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比较丰富,从绝对收入假说到相对收入假说,再到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每一种消费理论都力图尽最大可能地解释现实,但也都存在着一些欠缺。本文在描述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模型分析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对消费的影响。解释目前消费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收入分配与消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欣  曹静 《北方经济》2006,(13):31-32
目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消费不振.居民消费率从1990年的45.2%下降到1994年的41.9%,之后又进一步下降到1998年的39%.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也由1990年的0.8下降到1997年的0.7.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比较丰富,从绝对收入假说到相对收入假说,再到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每一种消费理论都力图尽最大可能地解释现实,但也都存在着一些欠缺.  相似文献   

6.
我国三大利益主体收入分配格局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收入分配格局的主要变化我国三者收入分配关系总的变化趋势是,由20世纪80年代的大幅度调整和显著变动转变为90年代以来的小幅调整和相对稳定。经过20余年的调整、变化,政府收入比重由1978年的33.9%下降为1999年的18.2%,企业收入比重由11.1%上升为13.3%,居民收入比重由55%上升为68.5%。如以十等份表示,可把改革开放以来三者分配比重变化大体概括为从1978年的3:1:6变为1999年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从微观层面运用面板三重差分模型(DDD)对增值税转型的效果进行了测算,发现增值税转型显著降低了劳动份额,并且显著降低了政府份额。为了探索其内在机制,基于收入分配的视角,进一步分析发现增值税转型对劳动份额存在两方面的效果,一是增值税转型降低政府份额,政府份额下降有利于增加劳动份额。二是增值税转型加剧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实证研究发现第二种效果大于第一种效果,最终降低了劳动报酬。研究补充了增值税改革的经验,为2015年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政策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呈现出明显变化。从表1看,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特点,一是居民收入占 GDP 比重持续不断地上升。1978年居民收入占 GDP 比重为51.2%,1981年为61.9%,1986年为67.0%,此后大体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到1995年已达  相似文献   

9.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相关技术的变化,美国农业在过去一百年当中一直在变化。总的说来,农场更大了,更加专业化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土地生产率提高了。1950年,居家消费的食品占到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2%,到了1998年,这种百分比下降到7%。同期,农场家庭的平均收入从低于非农场家庭的收入上升到超过非农场家庭的收入。消费者必须支付农产品的实际价格下降了一半。另一方面,农场的数目减少了,一些传统的农场正处在消亡的边缘,务农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大大地下降了,这些变化同技术的变化密切相关。一、机械化1900年,全美国农场拥有二千万头马和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1995年和2002年两次城镇居民住户调查数据,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在收入再分配方面发挥的作用。我们发现总体上中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缩小了个人收入差距,降低了相对贫困率,具有正的再分配效应。但社会保障对劳动年龄人群和老年人群的收入再分配作用非常不同,社会保障的再分配主要不是通过收入阶层间的再分配,而是通过代际间的收入再分配实现的。高收入人群通过社会保障体系转移出去的收入很少,中国社会保障费用负担的累进性很低。另外,与1995年相比,2002年时社会保障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下降,相对贫困率有所上升。我们还发现从劳动年龄人群代际内的收入转移看,以终生收入为基础估计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收入再分配效应大干以年度收入为基础估计的当期再分配效应,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是否实行改革后的养老保险方案对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11.
扩大内需:旅游业应有建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内需不足的原因对于内需不足的原因,理论界有各种说法,有"经济波动"说,"有效供给不足"说,"消费结构断层"说,"投资不足"说和"有效需求不足"说等。无论何种说法,从居民收入结构和水平看,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却是:1.十余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在不合理地扩大,这是造成居民总体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1991年我国城镇10%的高收入户的生活费收入占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的份额为25.6%,1997年上升到30%以上;同期10%的低  相似文献   

12.
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发展经济学文献中广受关注。本文使用中国29个省区从1999年到2007年间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金融发展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缩小城镇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并不存在"库兹涅茨假说"的倒"U"型关系。此外,我们提供的证据还表明失业率的上升部分抵消了缩小收入差距的努力;非国有化改革由于效率优先而会拉大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第二产业比例上升会增大收入差距,而第三产业比例的上升却有助于缓和这个差距;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会由于结构效应而放大收入差距的程度;由于地方保护水平会造成市场分割和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增加了城镇居民之间收入不平等程度。  相似文献   

13.
一、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 从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在此期间,统计口径的调整是其原因之一。即便考虑这一因素,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下降过快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储蓄率持续上升,主要是企业储蓄上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说明在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税收结构下,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资源税类和财产税类份额的增加会扩大资本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市场收入的分配差距,而特定目的税类和行为税类份额的增加则会缩小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的收入分配差距。同时,所得税类、资源税类和行为税类份额的增加会提高经济的总体规模,而财产税类和特定目的税类份额的增加则会降低经济的总体规模。这说明在现阶段的中国经济中,有必要对所得税类和财产税类进行结构和职能两方面改革,使这两种税能够体现社会公平的税收职能。  相似文献   

15.
白阳 《北方经济》2014,(8):90-92
正财税政策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个人所得税则是政府调控个人收入差距的重要工具。所得税的调整涉及到公平和效率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调整税率或费用扣除标准,使得不同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发生变化,起到调节收入公平的目的。另一方面,税收制度的变化会引起微观个体的劳动供给行为发生变化。从经济学理论分析来看,个人所得税变化影响工资的变化,会对劳动供给产生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本文正是在这两种  相似文献   

16.
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1985~2003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1985~1995年和1996~2003年的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国有经济的比重以及税负水平三个因素对两个时期的劳动收入份额都有显著的影响,而经济开放程度和金融发展水平对1996~2003年的劳动收入份额有显著影响。利用回归模型进行样本内预测,发现1985~1995年产业结构转型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国有经济比重下降和有偏技术进步使劳动收入份额上升,但产业结构转型与后两方面的作用相抵消,总体劳动收入无显著的趋势性变化;在1996~2003年,产业结构转型、国有经济比重下降、银行部门的扩张以及税负水平上升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开放程度的变化则使劳动收入份额有所上升,技术变化对这一时期劳动收入份额无明显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永久性收入假说来评估国民储蓄行为,更突出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因素带来的影响,通过一个前瞻性的、动态的分析方法考察中国人口分布变动情况。本文的动态分析方法不仅得到了实证验证,也比经济文献中的静态依赖分析更为有效。本文仿真模拟全球储蓄行为后发现,随着居民储蓄份额的上升,中国2000年经常账户逆差,2010年经常账户呈现顺差,而到2045年左右中国经常账户重现逆差。美国、欧盟的经常账户趋向与中国情况恰恰相反。中、美、欧经常账户的仿真模拟结果具有多方面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18.
收入分配研究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不同时期收入分配的研究重点不尽相同。早期收入分配理论集中于功能性收入分配,主要探讨国民收入在各生产要素间的分配。新古典的边际主义解释以及劳动收入份额稳定使研究兴趣转移至规模性收入分配,探讨个体间收入差距及其扩大的原因。1980年代以来全球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使经济学界再次关注要素收入分配,形成了功能性和规模性收入分配研究并重的局面。然而,两种收入分配研究各自平行展开,却很少有研究关心两种分配的相互关系。本文在梳理收入分配研究脉络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功能性和规模性收入分配联系的理论和实证思路。  相似文献   

19.
桂魄 《湖北经济管理》2008,(11):152-153
库兹涅茨收入分配假说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问题提出的。认为发展中国家在早期经济增长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的拉犬是必然的.而这种差距会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自动弥合。这一假说在逻辑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特殊情况却对这一假说提出了现实的挑战.解决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迫切要求我国政府的有效作为。  相似文献   

20.
张子尧  黄炜  丁相元  尹恒 《世界经济》2023,(12):167-196
社会保险制度是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本文先从理论层面考察了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负担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发现社保缴费负担通过资本和劳动替代(互补)效应、产品市场垄断力量以及劳动力市场垄断力量3种途径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借助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的准自然实验和双重差分法的经验分析,我们发现企业社保缴费负担加重显著地降低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此外,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社保缴费负担提高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企业在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垄断力量提升导致的;制造业、小微企业及低工资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更明显,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低工资企业员工的就业和工资显著下降,表明社保缴费负担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本文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收入分配职能、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