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于幸福的理解与认识历来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什么是幸福?笔者认为,幸福是一个相对的赋值(感受),是获得与失去的最终结果与平衡账户,是价值观的选择与实现。如果从行为经济学理论出发,将“幸福”感受作为一种“决策”的话,其结果必然是“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幸福是具有阶段性的,幸福感受也包含了信息不对称因素,国家与个人都是如此。对于政府的公共政策来讲,则体现了如何实现相对幸福最大化目标下的公共政策选择问题。一个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效果必然会对民众的幸福感受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关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变化及其深层次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朱卉 《理论观察》2008,(4):111-112
人类一切合理的社会活动都包含一个隐含的目的——使人生活得幸福。教育作为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同样也应具有这一隐含目的。幸福的基本问题就是幸福是什么的问题。幸福是一个极度主观化的、带有“超越性”的问题。教育并不具有使每一个人都生活幸福的能力,教育活动追求的幸福也绝不是单个人、少数人的幸福。因而基于“幸福共通感”和道德之上的社会幸福才是学校教育所要面对的主要幸福问题。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可以富国,可以富民,但是能带来幸福吗?一个常用的经济学假设是:一旦人们的物质需求满足了,福利(Welfare)增加,幸福自然随之而来!由于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在经济学里面可以找到亚当·斯密“人类的自利行为可以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到的手达到人类整体的最大福利”,可以找到阿马蒂亚·森“自由比福利更重要”,但却找不到“幸福”(happiness)一词。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小企业迅速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活跃主体,为解决百姓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推进市场化进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幸福学作为社会科学发展、行为科学和经济学相互渗透的产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中小企业可运用幸福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在企业内实现更有效的激励。  相似文献   

5.
边沁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动机以及合理性依据都根源于快乐或痛苦的免除,亦即利益或幸福,它不仅是个人的利益与幸福,而且是整个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幸福。他的功利主义不仅是从行为的动机强调苦乐对人的行为的支配作用,同时也是在行为效果(后果)意义上强调苦乐的支配作用,这实际上就是把苦乐看成在本质上就是恶与善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6.
关注幸福指数 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福”是一个亘古而常新的话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和追求。幸福指数是人们良好的主观感受和健康心理状态,也是良好的社会状态。科学地监测幸福指数,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朱富强 《改革与战略》2011,27(11):16-21
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将经济人视为只关注个人利益的冷淡个体,但早期西方社会更关注集体利益,功利主义也是源于对集体利益的关注。当然,由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主义目标本身存在歧义,从而又衍生出了功利主义的两种不同理解: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显然,这两种功利主义概念分别为社会科学的不同分支所接受,其中经济学接受了行为功利主义而注重于行为的手段选择,从而最终形成了经济人这一假设。  相似文献   

8.
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将经济人视为只关注个人利益的冷淡个体,但早期西方社会更关注集体利益,功利主义也是源于对集体利益的关注。当然,由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主义目标本身存在歧义,从而又衍生出了功利主义的两种不同理解: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显然,这两种功利主义概念分别为社会科学的不同分支所接受,其中经济学接受了行为功利主义而注重于行为的手段选择,从而最终形成了经济人这一假设。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文化产业相结合,通过市场化操作,融合发展形成信息文化产业。信息文化产业在关注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巨人物质财富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更注目人类的精神文化发展,这是适应世界经济“新思维”提出的国富标志由GNP(或GDP)发展为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总值)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幸福文化的现实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英 《特区经济》2012,(2):30-33
幸福是人人都追求的至高目标,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国情、个人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幸福理论又不尽相同,因此就诞生了形形色色的幸福文化。幸福文化大体说来可以分为重财富的物质幸福文化、重感情的精神幸福文化,和两者并重的社会幸福文化。这些文化在广东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也曾在某种程度上滞后了广东的发展进程。本文将试着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浅析广东幸福文化的现实演进过程,以求为幸福广东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幸福的呼声     
幸福不是GDP,但是,幸福离不开GDP。实际上,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经济生活,而经济生活至今还是影响人的幸福感受的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2.
黄斐  旷开源  陈惠雄 《特区经济》2013,(10):230-231
本文对追求幸福与体验幸福的重要性问题避行分析,得出两者均比较重要的结论,揭示了在体验幸福时过程与结秉都统一千现实活动而不可分离的本质。同时,运用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探究了可持续性因素对于幸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朱开玲 《魅力中国》2011,(17):174-17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身处中国社会加速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在享受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承载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关注大学生幸福,确立幸福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追求幸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4.
曾飞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7):154-158
文章采取理论综述的方法,引用既有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对幸福界定和测量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首先对收入和幸福间关系的三个阶段研究进行了详细阐述,讨论了收入的增加到底能否引起幸福水平的提高这一问题.接着,文章结合经济学和心理学分析,引入社会性比较、适应水平理论和期望水平理论等概念,对上述结论给出了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俞罡 《宁波经济》2005,(10):12-15
如果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痛苦与国企相似,那么幸福的获得也应该是相似的: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国企经历改革阵痛,已经化蛹为蝶,幸福着,美丽着:我们也应该有理由相信,国有商业银行经过改革的阵痛,也一定会化蛹为蝶,虽然有痛,但一定也会幸福.也会美丽。  相似文献   

16.
幸福指数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成勇  蒋敏  来尧静 《特区经济》2007,(12):301-302
本文从幸福的根本内涵谈起,叙述了不同学科对幸福的度量方法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辨析,然后详细介绍了经济学对幸福的测量过程,力求把幸福指数测量的思想脉络梳理清晰,希望能对幸福指数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与其说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不如说这是一本以经济学视角解读人类行为的社会著作。至少作者也是披着研究社会的外衣.来讲述经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王尧 《中国经贸》2013,(24):7-8
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我国也逐渐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制度。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利益也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和分配,在社会中形成了多层次的利益格局。不同的经济主体在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变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因此,法律和经济行为成为了协调不同社会主体矛盾之间的重要准则。在市场经济中只有把法律和经济原理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使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法律也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所以法律经济学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人类对幸福的观念及追求幸福的途径不可避免发生变化。网络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社会交往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但也不可否认网络中充斥着多元的文化对新时代人民主流幸福观造成一些冲击。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以劳动实践为基础的客观物质基础和主观感受性的统一,强调物质基础是满足精神需要的前提。因此,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传播主流幸福观,找到实现幸福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快乐经济学”的讨论中,有些学者对幸福快乐的理解,较集中于消费领域以及人在消费中的主观感受。该文主张把讨论纳入以经济为核心的轨道,视经济活动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幸福快乐的客观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程度为测量幸福快乐的客观标志。我国目前劳动的外在强制性依然存在,总体生产力水平偏低,对规律的认识掌握还不充分,旧式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贫富差距、地位差别还很严重。为此,要正确认识我国国民目前的幸福快乐程度,从各方面不懈努力,自觉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提高全体国民的幸福快乐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