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针对金融创新和美国次贷危机两者之间的联系,我们应该再次反思,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作用的反思,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内,合理给出关于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则及策略:对于金融创新,需要在合理恰当的范围中实施.本文笔者把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作为背景,阐明了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创新应选择的正确路径.这将有助于减小金融风险,实现推动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
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因次贷风波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呈燎原之势,我国这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同样在其影响之列。本文在分析金融创新的利弊、比较中美两国金融创新异同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金融创新的可控性、适度性和规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指出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是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不到位,文章分析了金融创新的特征以及市场参与者对金融创新的风险意识淡薄的现状,指出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在于金融机构应充分重视金融创新中的风险管理,而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监管则是业务发展和市场稳定的有力保障;最后文章对如何加强我国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显现其对全球实体经济的严重危害。而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爆发和升级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所谓金融创新,是指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  相似文献   

5.
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制度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次贷危机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表明,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已经发生了变化,而金融基础制度的安排,无论是国际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框架,还是监管制度、会计标准和评级体系,却未跟上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了恢复投资人信心,提升金融市场效率,亟需重构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6.
美国次贷风暴将全球资本市场卷入一场新的危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到次级债危机,是伴随着金融创新风险不断产生并强化、扩散的过程。现代金融创新中的风险承担和转移有可能加大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我国的金融创新尚处于初级阶段,金融机构面对风险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必须确立风险管理意识和观念。加强和完善对原始产品和客户的持续管理,注重风险监控,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研究开发目标、健全的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科学的管理流程和决策机制、有效的营销管理和市场导入机制、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和必要的人力资源配置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创新机制,确保金融创新效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7.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有许多金融创新工具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如MBS、CDO、CDS等,这些金融创新工具形成了一条影响着美国经济兴衰的价值链。本文以次贷价值链的形成和断裂为线索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全过程,并且对价值链上的金融创新工具做了详细的介绍。最后,提出了对中国金融工具创新的两点启示:正确认识金融创新工具的利与弊;正确运用金融创新工具。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是金融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它提高了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的效率,并有效降低了投资成本,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资产证券化本身,而是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市场约束力下降,相关市场主体违背了“注重风险控制”的原则。与美国不同,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是金融创新不足,且结构畸形,导致金融体系运作的效率较低,已经难以满足国内投资者多层次的投资需求。因此,美国次贷危机不应影响我国金融创新的进程,但需要吸取美国的教训,加快监管创新,防范金融创新风险。  相似文献   

9.
张敏佳 《时代金融》2008,(11):11-13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成为近期人们关注的焦点。它所产生的蝴蝶效应,不仅造成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且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这场风波为我国敲响了警钟,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并且重新审视中国的房贷市场,反思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可能隐藏的风险。本文剖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了我国房地产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试着提出一些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透过美国次贷危机给予我们的启示,我们非但不能减缓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决心和金融创新步伐,而且还应当从五个方面理清我们进行金融创新的思路:第一,我们必须对金融创新利弊可能产生的市场影响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第二,我国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不能脱离中国国情;第三,尽管借鉴或引进是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11.
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并不在干资产证券化本身,而是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市场约束力下降,相关市场主体悖离“注重风险控制”的原则。但据此否定金融创新和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意义,无异于因噎废食。美国次贷危机不会影响我国金融创新的进程,是因为中美国情存在着两个重大差别:一是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的国家,并且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单一,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贷危机这场原本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的信用违约率卜升的事件,在不经意之间就已扩散到全球,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恐慌.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转轨的关键时机,稳健推进金融创新成为战略性的课题.本文着重从次贷危机的产生和发展,结合目前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实行金融创新提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是金融自由化的必然产物。而金融监管则是国家干预主义在金融业的逻辑延伸。金融危机的根源暴露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存在的不协调和矛盾.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二者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共同发展,只有实现两者的动态均衡.才能有效发挥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金融危机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加强对金融风险控制和危机管理、维护金融稳定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必须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创新.不断提高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美国因次贷风波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呈燎原之势,我国这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同样在其影响之列。本文在分析金融创新的利弊、比较中美两国金融创新异同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金融创新的可控性、适度性和规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次贷危机看市场繁荣与金融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程景东  陈思 《中国金融》2007,(19):62-63
次级按揭贷款及衍生产品的发展次级按揭贷款驶上快车道是在本世纪初,尤其是在"9·11"恐怖袭击之后。为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采取了短期迅速减息的政策,短期利率水平在短短一年间由6.5%减至1.75%,降至40年来最低水平。低利率政策使即便定价较高的次级按揭贷款成本也相当低,大批信用级别不高的购房者利用次级按揭贷款购买住房。为满足低收入借款人群的需要,次级按揭市场出现了一些非传统按揭产品。以利率可调整按揭贷款(ARM)为例,借款人可以选择前期免息或低息、中后期高息的还款方式,也可以选择前期只偿还利息、不偿还本金的方式,这些创新产品的特点在于借款人前期只负担很低的偿还额,随后月供额迅速提高,适合未来现金流预期有较大增长的低收入借款人提早拥有住房。类似ARM的次级按揭产品放弃了信贷过程中始终强调的第一还款来源——借款人偿付能力,转而依靠房地产的抵押  相似文献   

16.
黄妍 《中国外资》2010,(20):48-48,50
本文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出对金融产品创新的解读。本文认为,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中,金融衍生品CDO通过杠杆效应放大了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从而引发了各个市场的金融风险共振,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金融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人们对金融产品创新心有余悸。在我国,一些新出现的金融衍生产品让人们心惊不已,如一些香港投行机构在内地推销一种叫KODA的金融衍生产品,不少国内民营企业家把几十年的心血都赔得一干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出对金融产品创新的解读.本文认为,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中,金融衍生品CDO通过杠杆效应放大了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从而引发了各个市场的金融风险共振,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模块化作为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同样适用于金融领域并正在日益发挥重要作用.2007年-2008年美国金融系统爆发次贷危机,并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金融海啸.用模块化的方法论能够重新解析次贷危机的产生并为未来金融产业创新和规避金融风险提出一种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对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房地产金融创新是房地产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其重要价值,房地产金融创新在许多国家受到积极支持,并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但是,房地产金融创新也会产生风险,次贷危机的爆发生动而深刻地展示了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现实风险,引起了金融界关于加强监管的反思。本文认为:对于房地产金融创新,我们应正确认识其价值和局限,全面协调推进创新,有效防范风险。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国际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经验和教训,继续推进创新,改善监管,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